39健康

1型糖尿病只能打针?这几类降糖药要抗议!



  作者 | 洗盆

  来源 |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1型糖尿病(T1DM))以β细胞破坏并伴有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为特点,外源补充胰岛素是治疗的首选。

  然而,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有3座大山给这类患者的胰岛素治疗带来重重困难: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使得血糖进一步升高;许多患者胃排空率的改变,使得餐后血糖高峰与胰岛素峰值难以匹配;胰岛素长期使用导致的体重增加,加重了心脏负担,也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

  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T1DM病人可能不仅需要打胰岛素,还应尝试在此基础上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庞大的降糖药家族中,到底哪个才和胰岛素最登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和胰岛素联合后会发生怎样神奇的效应。

  1、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作用机制:血糖依赖性降糖,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分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够作用于摄食中枢,抑制食欲,进而起到减重效果。

  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秘等。

  临床研究结论:GLP-1RA能够使T1DM患者体重减轻,减少胰岛素用量,但对血糖控制获益方面的报道结论不一。

  在著名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IIIa期研究——ADJUNCT ONE和ADJUNCT TWO中,T1DM患者在随机胰岛素及固定剂量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接受0.6mg/d、1.2mg/d及1.8mg/d的利拉鲁肽治疗。

  结果显示:每天接受1.2mg及1.8mg利拉鲁肽治疗的患者能够明显减轻体重,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较安慰剂组更为明显。在ADJUNCT TWO中接受1.2mg利拉鲁肽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加。

  2、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

  作用机制:抑制机体的DPP4酶,延长内源性GLP-1寿命,促进餐后胰岛素分秘,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皮肤过敏等。

  临床研究结论:对于加用DPP4i后对T1DM患者HbA1c的影响,各项研究结论不一。大部分试验结论都倾向于加用DDP-1i相对于单用胰岛素而言,患者血糖波动及餐后血糖的高峰并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β细胞功能残存的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与安慰剂相比,加用西格列汀能够明显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减少量约24u VS 10u)。

  3、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抑制剂(SGLT1i)与SGLT2i

  作用机制:SGLT-1i和SGLT-2i分别作用与肠道及肾小管,抑制葡萄糖在体内的吸收及重吸收。

  不良反应:尿频、口渴、头痛、胃肠道反应、腹泻、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

  临床研究结论:该类药物在所有临床研究中均能够有效降低T1DM患者的HbA1c,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患者体重。

  4、二甲双胍

  作用机制:抑制肝糖原输出,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乳酸酸中毒。

  临床研究结论:该类药物的用于T1DM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其中REMOVAL是目前为止纳入试验人数最多、耗时最长(3年)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探讨使用双胍后对T1DM人群心血管获益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结果显示:加用双胍后T1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无明显改善,HbA1c的下降并不显著。而另外5项临床研究则表明加用双胍可以减轻患者体重,虽然对HbA1c的改善并不显著,但能够减少胰岛素用量。

  5、磺脲类

  作用机制: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理论上可用于T1DM中残留β细胞功能的患者。

  不良反应:低血糖。

  临床研究结论:少数研究表明加用磺脲类药物后能够使初诊时有β细胞功能残存的T1DM患者血糖更快达标。

  6、噻唑烷二酮类

  作用机制:激活特异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心衰及心肌缺血风险。

  临床研究结论:该类药物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但对于体重及HbA1c的影响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上述六大家族在T2DM研究中各显神通,但是对于T1DM患者而言,仅有SGLTi制剂以及GLP-1RA在降糖及控制体重方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也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它们还能否继续发挥出自身优势减少T1DM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这些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Frandsen CS, Dejgaard TF, Madsbad S, et al. Non-insulin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for treating type 1 diabetes.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18 Jun;19(9):947-960.

  2. Mathieu C, Dandona P, Gillard P,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oagliflozin in patients With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Type 1 Diabetes (the DEPICT-2 Study): 24 Week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iabetes Care. 2018 Sep;41(9):1938-1946.

63
2018-10-26 00:48:19浏览69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希高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哪一项能查出来肾结核
单独一项检查可能无法检查出该疾病,肾结核一般可以通过尿常规、血常规检查、CT检查、静脉肾盂造影以及膀胱镜检查等方式进行综合诊断。 1.尿常规:当存在肾结核时,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会出现蛋白尿和脓尿的情况,并且还可能会伴有红细胞和白细胞等异常指标。因此,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肾结核的可能性。 2.血常规:当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时,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其他细菌感染的情况发生。此时则需要配合医生进行血常规检查,能够了解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3.CT检查:该方法属于一种无创性检查方式,具有准确率高、灵敏度强等特点。在进行此项检查时,能够清晰地显示肾脏大小形态、实质密度以及肾门结构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进展程度。 4.静脉肾盂造影:该检查主要是利用放射学的方式将含碘造影剂注入到血管内,然后通过肾脏代谢出图像,以便于观察双侧肾脏的功能情况以及泌尿系统的显像情况。 5.膀胱镜检查:若患者存在排泄性尿路造影发现有异常病变,则需要进一步配合医生进行膀胱镜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及结石等问题。 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要注意饮食清淡,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刘希高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肾结核是什么病,严重吗会传染吗
肾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会引起肾脏病变,在早期时一般不严重,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一般可能会发生传染。肾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杆菌通常会通过呼吸道传播,当身体免疫力低下时,可能会增加患者患病的概率。肾结核一般会导致肾脏出现病变,在早期时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如果早期积极治疗,一般预后不错,不算严重。如果患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持续加重,可能会引起血尿、腰痛等现象,还有可能会引起发热、盗汗等症状。肾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属于传染性疾病。肾结核的结核菌主要通过尿液排出,接触尿液才有可能被传染,其传染性远远小于肺结核,患者不必过于担心。肾结核早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结核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异烟肼片、利福平片等,能够起到抗结核的作用,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出现了肾积脓的情况,或者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选择肾切除术或者是肾部分切除术。此外,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出现不适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