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患者更易得抑郁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经历抑郁的机会是普通人的两倍,差不多每三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患有抑郁,尤其是女性患者。抑郁反过来又会影响血糖的控制,而且它还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出现抑郁之后,抗抑郁药物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对抗抑郁药物的看法各种各样。有人认为它可以驱除抑郁,有人认为它会使人成瘾,也有人认为它对抑郁症根本没有作用。对于抗抑郁药物,我们要了解什么呢?

  服用抗抑郁药物,我们应了解什么

  事实上,在临床用药中,抗抑郁药物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有其他的有效治疗方法,如谈话治疗。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应该与医生就所有治疗手段进行讨论。

  抗抑郁药的用途是帮助那些抑郁的人们,让他们感觉自己更像患抑郁之前的“自己”。这也就是说,和大多数正常人一样,抑郁患者的生活中也有开心快乐的时候,只是他们将这些快乐忽略了,而更多地关注于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抗抑郁药物通过改变化学信号在大脑中的作用来达到“消除”抑郁的作用。

  抗抑郁药物有哪些

  抗抑郁药物主要有四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最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SSRIs被认为是通过影响脑中5-羟色胺(一种能够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的数量来起作用。由于此类药比其他抗抑郁药物更容易耐受,所以通常被医生作为首选抗抑郁药物,大家最熟悉的百优解(盐酸氟西汀)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两种比较老的药物是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影响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如丙米嗪、阿米替林)和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如苯乙肼、异羧肼)。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SNRIs)则是一种比较新的药物,其中包括文拉法辛和度乐西汀(也被用来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性疼痛)。

  抗抑郁药物存在各种副作用,如体重增加、影响性欲等,因此,糖尿病抑郁患者应该和医生讨论这些副作用,同时讨论所服用的其他药物是否会与抗抑郁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如何使用抗抑郁药物

  与其他治疗方法一样,没有神奇的万能药,不过您可以个人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如果您同时希望戒烟,可以考虑服用安非他酮,因为研究显示它可以抑制人对香烟的渴望。抑郁患者应该询问医生服用哪种药物更有意义。

  平均来看,抑郁患者服用第一种抗抑郁药物就会有效果的可能性只占50%。这时就需要换用另一种抗抑郁药物或尝试其他方法。有研究显示,服用第一种抗抑郁药无效的患者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换用另一种药物后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四分之一的患者需要同时服用两种抗抑郁药物才有效果。

  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不要突然停止服用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服用6~12个月。在开始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抑郁患者不必希望症状立刻得到好转。有的患者可能需要6周时间才能看到病情有显著的改观,所以不要失去信心。

  当医生给您开出抗抑郁药物的时候,您应该向医生问清楚“这种药物有哪些副作用”、“服用期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等问题。

(实习编辑:谢利鹏)

2008-09-22 00:46:00浏览7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股外侧皮神经病可出现大腿外侧面感觉异常吗
股外侧皮神经病患者可能出现大腿外侧面感觉异常。这是该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常感觉大腿前外侧皮肤有麻木、刺痛、烧灼感或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股外侧皮神经主要负责大腿前外侧皮肤的感觉传导。当股外侧皮神经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时,神经传导功能会出现障碍。例如,当神经受到压迫,如长时间穿紧身裤子、腰带过紧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使得股外侧皮神经在穿过腹股沟韧带下方时受到过度挤压,就会影响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导致其所支配的大腿外侧面皮肤出现感觉异常。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股外侧皮神经病,进而导致感觉异常。如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周围神经,包括股外侧皮神经。高血糖会使神经纤维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影响神经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使得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最终引起大腿外侧面感觉异常。针对股外侧皮神经病导致的感觉异常,要去除可能的诱因。如果是因为姿势不良引起的,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定时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压迫神经。对于由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要积极控制血糖,遵循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可以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来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如甲钴胺,其能够为神经细胞提供营养,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和修复。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周围神经损伤神经松解术,以解除神经的压迫,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适应证,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谨慎选择。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股外侧皮神经病自愈要多久
股外侧皮神经病若能自愈,时间通常在3个月至1年不等,具体时长受病情严重程度、个体身体状况、是否去除诱因等因素影响。若怀疑患有该疾病应及时就医,进行体格检查、肌电图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对于病情较轻的股外侧皮神经病患者,若能及时去除诱发因素,如避免长时间受压、纠正不良姿势等,且自身身体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能在3至6个月自愈。在此期间,神经逐渐恢复正常功能,感觉异常、疼痛等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而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较深,自愈时间可能会延长至6个月至1年,甚至更久。这类患者神经纤维的修复需要更长时间,症状缓解也更为缓慢。除病情本身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自愈时间。若患者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如久坐、缺乏运动,会使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不利于神经恢复,延长自愈时间。保持规律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可能缩短自愈时间。另外,如果患有糖尿病,高血糖等疾病,会损害神经和血管,阻碍神经修复,使自愈时间显著延长。如果患者症状较明显,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促进神经的传导速度和轴突再生,营养受损神经;维生素B12也可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辅助神经修复。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进行神经减压术,通过解除神经受压来促进恢复,但手术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久坐或久站,定时活动身体。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若体重超标,应适当控制体重,减少对神经的压迫。若出现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去除诱因,促进病情恢复。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股外侧皮神经病变看什么科室
股外侧皮神经病变通常建议就诊于神经内科。股外侧皮神经是人体感觉神经的一支,主要负责大腿外侧皮肤的感觉功能,当该神经出现病变时,会引发一系列异常表现,需要专业的诊疗。神经内科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各类神经病变有着深入的研究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涉及神经本身的损伤、受压或功能异常,这属于神经内科的诊疗范畴。医生在该科室能够利用专业知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精准判断病情。例如,是突然发病还是逐渐进展,有无外伤、感染等诱发因素,为后续准确诊断奠定基础。在神经内科,医生还会借助多种检查手段辅助诊断。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仔细评估大腿外侧皮肤的感觉减退、麻木或疼痛的范围、程度,查看有无肌肉萎缩等体征;此外还可能安排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它能直接检测股外侧皮神经的传导功能是否正常,精准定位神经受损部位,明确病变性质,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对于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治疗方案依据病情而定。若是由神经受压引起,如肥胖、长期佩戴腰带过紧等,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减轻压迫,必要时采用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压迫症状。若存在炎症,医生可能会开具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其能促进神经的修复与再生,改善神经功能,减轻患者不适症状。若怀疑有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患者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体态,避免长时间压迫大腿外侧部位,控制体重,减少肥胖带来的压迫风险。若正在服用可能影响神经功能的药物,需告知医生,以便综合评估病情。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股外侧皮神经病变能治好吗
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治疗效果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部分轻症患者能够治愈,而病情严重者治疗难度较大,完全治愈存在一定挑战。股外侧皮神经轻度病变患者往往症状表现相对局限,可能仅出现股外侧皮肤的轻微麻木、感觉减退,偶尔伴有刺痛感,且发作不频繁。这类患者发病原因可能较为单一,例如,因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导致股外侧皮神经受压引发炎症的患者,在纠正坐姿后,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可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甲钴胺能够参与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受损神经髓鞘的修复,一般经过数周规范治疗,症状可逐渐缓解直至消失,实现临床治愈。然而,严重的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治愈难度较大。病情严重时,患者股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明显,麻木、疼痛范围扩大,疼痛程度加剧,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如行走、睡眠等。其发病原因可能更为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腰椎疾病导致神经根受压等。这些潜在病因难以快速消除,且会持续影响神经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采取手术干预,如腰椎管、根管扩大减压术,解除神经受压,但手术也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且存在一定风险和并发症,术后恢复也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严重的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患者很难完全恢复到病前状态。若患有股外侧皮神经病变,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日常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另外,定期复诊,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争取较佳治疗效果。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