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患者按这4个原则运动,降血糖效果更好

吴光秀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三级甲等

  糖尿病患者要想通过运动降低血糖,方法很重要。本文告诉糖尿病患者4个运动原则,这样运动降血糖效果会更好。

  1.每周150-300分钟有氧运动

  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分配到3天中进行,但不能连续2天以上不运动,即至少隔天运动1次。如果要减轻体重,则需要把有氧运动时间延长至300分钟以上。

  因为运动1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不超过72小时,推荐糖尿病患者至少隔1天做1次有氧运动,最好天天做。

  有氧运动一定要达到中等运动强度,即:运动时心跳和呼吸加快,但呼吸不急促,能持续运动10~30分钟,微微出汗,稍感累,第二天起床后无疲劳感。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走路、骑车、慢跑、做操、游泳、跳舞、爬山、乒乓球、羽毛球、水上有氧运动、滑雪、滑冰,糖尿病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济条件选择,最好将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有利于长期坚持,快乐运动。

  2.每周至少2次力量锻炼

  糖尿病患者做中等强度的抗阻运动每周至少2次,最好3次,即隔天或隔2天1次,不应该在连续2天内进行同一肌肉群的锻炼,即锻炼同一部位的肌肉。抗阻运动应先做大肌肉群,再做小肌肉群。

  具体力量锻炼方法如下:

  练习方式:糖尿病病友可以通过哑铃、弹力带和自身重量来做力量练习,建议每次练习将这3种力量练习方式相结合。

  热身运动:做力量练习前需要有热身活动,通常5~10分钟,可步行、快走及拉伸肌肉,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以使心肺系统、肌肉和关节做好运动的准备。

  练习部位:大肌肉群包括:股四头肌、腿后肌(腘绳肌)、臀肌、背阔肌、胸肌和三角肌。小肌肉群包括:二头肌、肱三头肌、斜方肌或者小腿肌肉。

  运动强度:每个动作尽量尽最大努力完成10-15次,每个动作进行2-3组,组间休息1-2分钟。当持续、重复的抗阻力量练习使一个人的肌肉力量有所增加时,肌肉力量训练所使用的负荷也应逐步增加。

  动作规范:通常力量训练要求“快起慢放”,当克服外界阻力完成动作时,应该在1~2 秒内完成动作,当还原回起始的姿势时,应该减慢速度,在2~4 秒内完成,这样的动作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肌肉力量,锻炼效果更好。

  配合呼吸:当胸廓打开、胸腔容积增加时,应该吸气。反之,呼气。也可以采用放松时呼气、用力时吸气的呼吸方法,即肌肉伸展时呼气,收缩时吸气。

  运动时间:每次练习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为宜。同一肌肉群的训练,最少间隔48小时。

  放松运动:在力量训练后一定要进行肌肉拉伸,可以减轻肌肉酸痛,预防慢性损伤。通常5~10 分钟即可。

  3.伸展运动天天做

  伸展运动即各关节的伸展活动,可以改善身体柔韧性,使穿衣、从高处拿东西、倒车等日常活动更方便、灵活,也为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更好地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做伸展运动时,每次慢慢伸展到极限,但不要出现疼痛感,保持10~30秒,放松、呼吸,然后重复,每个部位伸展3~5次。

  伸展运动按照下列顺序做:颈(前后、左右屈曲,向左、向右转)、肩(向前、向后大环绕)、肘、腕、髋、膝(屈曲)、踝(向外旋转)。

  在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中做伸展运动,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穿插伸展运动,最好每天都做。

  4.减少静坐少动

  静坐少动是指:每周参加中等强度运动不足150分钟,或者用于运动、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不足一千千卡。糖尿病患者应减少静坐少动的时间。

  长时间工作,每1小时还要起来活动10分钟;

  经常在家的人群可以通过做家务,外出,购物等增加体力活动。

  运动降血糖的方法,你get到了吗?

2018-08-03 01:01:01浏览9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肝病有什么症状和表现
肝病的症状和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消化道不适、全身乏力、黄疸以及出血倾向等。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各种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等。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储存能量、合成蛋白质等多种功能。当肝脏受损时,其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和表现。1、消化道不适:肝脏受损后,其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减弱,胆汁分泌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和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肝脏疾病。2、全身乏力:肝病患者常感到乏力、容易疲劳,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3、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胆红素会在体内积聚,导致皮肤和眼睛的黄染,尿液颜色变深,大便颜色发白。这是黄疸的典型表现。黄疸的出现,提示肝脏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肝脏的代谢功能。4、出血倾向: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之一。当肝脏受损时,凝血因子的合成会减少,导致患者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这些症状的出现,表明肝脏疾病已经对患者的血液系统产生了影响。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肝脏疾病。肝病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同时,应避免饮酒和食用对肝脏有害的食物和药物。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承载着乙肝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乙肝的发病机制、病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乙肝病毒DNA,对乙肝患者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乙肝病毒DNA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结构独特。其包含多个基因区域,如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等,每个区域都编码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病毒的生存、复制和感染能力至关重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肝细胞后,其DNA会进入细胞核,并在一种特殊的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十分稳定,能持续转录出病毒的信使RNA(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实现病毒的大量复制,这也是乙肝难以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观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当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较高时,表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此时患者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肝脏受到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相反,若定量数值较低,说明病毒复制相对受到抑制,传染性较弱。此外,通过动态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DNA定量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反之,若数值不降反升,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乙肝患者,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且伴有肝功能异常,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务必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