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

  糖尿病足病和下肢病变监测

  临床意义:早期发现各种症状体征表现,如疼痛、麻木、灼热、针刺感;各种损伤、擦伤、水疱、皮肤干燥、萎缩、郓裂、鸡眼和胼胝(老茧);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无力、畸形、趾甲异常;肿胀、溃汤、感染、霉菌感染(如灰指甲)等。

  相关的临床检查

  1、单尼龙丝触觉检查;温度觉检查;皮肤温度、颜色、出汗情况。

  2、音叉震动感觉检查。

  3、肌腱反射、踝反射。

  4、足背动脉搏动。

  5、X线足部检查和动脉造影。

  6、踝肱指数测定:踝动脉/肱动脉比值小于0.9时出现供血不足;多普勒检查。

  监测频率:1、要求患者每天自我检查双脚;2、初诊系统检查;3个月复查;足部出现破溃时每周复诊;3、必要时检查血管超声、造影。

  糖尿病眼病监测

  特点: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晚期治疗十分棘手,疗效不佳;糖尿病并发的眼病主要有七种:视网膜病变、色素膜病变、白内障、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脂血症、青光眼及屈光改变,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30%并发眼病;血糖控制不好,失明风险增大。

  监测意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

  病变可分六期:Ⅰ期仅限于静脉扩张或微血管瘤、小出血点;Ⅱ期有硬性渗出和出血斑;Ⅲ期有软性渗出和出血斑;Ⅳ期有新生血管和玻璃体出血;Ⅴ期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Ⅵ期并发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时视力正常,累及黄斑或黄斑囊样水肿对视力影响很大;出血侵犯黄斑或广泛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视力损伤严重;监测有重要价值,目标是防止失明。

  监测频率:刚诊断患者必须做眼底检查,留下初始眼底资料,以后做对照;情况较好时每半年复查一次;已有病变应当每3月复查一次;三期病变以上增加检查次数,进行激光治疗。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监测

  注重监测,及早发现,教会病人,自主管理

  临床症状评估:

  1、周围神经病变:皮肤瘙痒、手脚麻木、感觉减退或痛觉过敏、蚁行感、手套袜套样感觉、踩棉花感;本体觉、位置觉、震动觉、温度觉异常;肌肉萎缩无力、眼睑下垂、复视、面瘫等;自发性疼痛。

  2、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静息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无痛心梗;未察觉的低血糖。

  3、泌尿生殖自主神经病变:尿潴留、尿失禁;

  4、男性阳痿:发病率可高达50-70%,由神经和血管双重损害所致;以勃起功能障碍为主;

  5、女性月经紊乱、不孕不育;

  6、胃肠病变:糖尿病并发胃轻瘫大约50%;并发肠功能紊乱或肠麻痹者15-20%;可出现上腹不适、饱胀感、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交替等。

  7、汗腺神经病变:如,下肢无汗,上肢或局部多汗。

  监测内容:1、初诊检查自主神经功能:a、测静息心率;b、深呼气和深吸气时心率差小于10;c、立、卧位收缩压差达30mmHg;d、握拳升压反应:舒张压上升小于10mmHg;初诊时还要监测四肢足部皮肤触觉(尼伦丝试验)、温度觉、痛觉、震动觉(音叉试验)和肌力,必要时检测肌电图;泌尿生殖、汗腺、周围血管和胃肠自主神经出现症状时必须监测;2、每3个月复诊检查。

(实习编辑:朱文斌)

2008-08-31 00:58:00浏览5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股外侧皮神经病可出现大腿外侧面感觉异常吗
股外侧皮神经病患者可能出现大腿外侧面感觉异常。这是该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常感觉大腿前外侧皮肤有麻木、刺痛、烧灼感或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股外侧皮神经主要负责大腿前外侧皮肤的感觉传导。当股外侧皮神经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时,神经传导功能会出现障碍。例如,当神经受到压迫,如长时间穿紧身裤子、腰带过紧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使得股外侧皮神经在穿过腹股沟韧带下方时受到过度挤压,就会影响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导致其所支配的大腿外侧面皮肤出现感觉异常。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股外侧皮神经病,进而导致感觉异常。如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周围神经,包括股外侧皮神经。高血糖会使神经纤维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影响神经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使得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最终引起大腿外侧面感觉异常。针对股外侧皮神经病导致的感觉异常,要去除可能的诱因。如果是因为姿势不良引起的,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定时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压迫神经。对于由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要积极控制血糖,遵循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可以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来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如甲钴胺,其能够为神经细胞提供营养,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和修复。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周围神经损伤神经松解术,以解除神经的压迫,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适应证,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谨慎选择。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股外侧皮神经病自愈要多久
股外侧皮神经病若能自愈,时间通常在3个月至1年不等,具体时长受病情严重程度、个体身体状况、是否去除诱因等因素影响。若怀疑患有该疾病应及时就医,进行体格检查、肌电图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对于病情较轻的股外侧皮神经病患者,若能及时去除诱发因素,如避免长时间受压、纠正不良姿势等,且自身身体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能在3至6个月自愈。在此期间,神经逐渐恢复正常功能,感觉异常、疼痛等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而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较深,自愈时间可能会延长至6个月至1年,甚至更久。这类患者神经纤维的修复需要更长时间,症状缓解也更为缓慢。除病情本身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自愈时间。若患者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如久坐、缺乏运动,会使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不利于神经恢复,延长自愈时间。保持规律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可能缩短自愈时间。另外,如果患有糖尿病,高血糖等疾病,会损害神经和血管,阻碍神经修复,使自愈时间显著延长。如果患者症状较明显,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促进神经的传导速度和轴突再生,营养受损神经;维生素B12也可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辅助神经修复。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进行神经减压术,通过解除神经受压来促进恢复,但手术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久坐或久站,定时活动身体。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若体重超标,应适当控制体重,减少对神经的压迫。若出现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去除诱因,促进病情恢复。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股外侧皮神经病变看什么科室
股外侧皮神经病变通常建议就诊于神经内科。股外侧皮神经是人体感觉神经的一支,主要负责大腿外侧皮肤的感觉功能,当该神经出现病变时,会引发一系列异常表现,需要专业的诊疗。神经内科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各类神经病变有着深入的研究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涉及神经本身的损伤、受压或功能异常,这属于神经内科的诊疗范畴。医生在该科室能够利用专业知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精准判断病情。例如,是突然发病还是逐渐进展,有无外伤、感染等诱发因素,为后续准确诊断奠定基础。在神经内科,医生还会借助多种检查手段辅助诊断。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仔细评估大腿外侧皮肤的感觉减退、麻木或疼痛的范围、程度,查看有无肌肉萎缩等体征;此外还可能安排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它能直接检测股外侧皮神经的传导功能是否正常,精准定位神经受损部位,明确病变性质,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对于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治疗方案依据病情而定。若是由神经受压引起,如肥胖、长期佩戴腰带过紧等,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减轻压迫,必要时采用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压迫症状。若存在炎症,医生可能会开具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其能促进神经的修复与再生,改善神经功能,减轻患者不适症状。若怀疑有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患者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体态,避免长时间压迫大腿外侧部位,控制体重,减少肥胖带来的压迫风险。若正在服用可能影响神经功能的药物,需告知医生,以便综合评估病情。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股外侧皮神经病变能治好吗
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治疗效果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部分轻症患者能够治愈,而病情严重者治疗难度较大,完全治愈存在一定挑战。股外侧皮神经轻度病变患者往往症状表现相对局限,可能仅出现股外侧皮肤的轻微麻木、感觉减退,偶尔伴有刺痛感,且发作不频繁。这类患者发病原因可能较为单一,例如,因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导致股外侧皮神经受压引发炎症的患者,在纠正坐姿后,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可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甲钴胺能够参与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受损神经髓鞘的修复,一般经过数周规范治疗,症状可逐渐缓解直至消失,实现临床治愈。然而,严重的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治愈难度较大。病情严重时,患者股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明显,麻木、疼痛范围扩大,疼痛程度加剧,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如行走、睡眠等。其发病原因可能更为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腰椎疾病导致神经根受压等。这些潜在病因难以快速消除,且会持续影响神经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采取手术干预,如腰椎管、根管扩大减压术,解除神经受压,但手术也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且存在一定风险和并发症,术后恢复也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严重的股外侧皮神经病变患者很难完全恢复到病前状态。若患有股外侧皮神经病变,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日常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另外,定期复诊,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争取较佳治疗效果。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