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这6个能治疗糖尿病的偏方都是假的,你别再被忽悠了,有这三种思维模式才能避免被骗

  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年疾病缠身,总是奢望能有什么办法治好糖尿病。所以,一听说有什么偏方能治糖尿病,就容易听信、偏信而盲目试用。

  轻者延误治疗,加重病情;重者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细数十几年来坊间流传的能治糖尿病的6个偏方,随着时间的延长,均不攻自破。偏方一:蜂蜜能治糖尿病

  十几年以前,曾流传蜂蜜能治糖尿病,很多人尝试每天晚上睡前或晨起喝蜂蜜治疗糖尿病,到头来,喝得血糖越来越高,而逐渐被广大糖尿病患者识破并敬而远之。

  但是,至今网上仍然有蜂蜜能治糖尿病的介绍,还是不乏有少数糖尿病患者屡屡试用,直至发现喝蜂蜜不降血糖反升血糖,或者听到专业人员的建议才停止服用。如何正确对待蜂蜜

  蜂蜜的含糖量很高,每100克蜂蜜中,含有葡萄糖35克,果糖40克左右,葡萄糖和果糖均是单糖,是碳水化合物类中吸收最快的糖类之一,升血糖迅速,喝了蜂蜜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血糖。

  所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喝蜂蜜。

  因各种原因需要喝蜂蜜时,要掌握喝蜂蜜的时机、量,将蜂蜜产生的热量从总热量中扣除,并密切观察血糖的变化。

  但是,发生低血糖时,可以适量饮用蜂蜜以迅速纠正低血糖。偏方二:南瓜能治糖尿病

  蜂蜜能治糖尿病的不实信息被否定以后,就有了南瓜能够治疗糖尿病的说法,于是,很多患者纷纷开始吃南瓜。

  临床曾有一名老年女性患者因为天天吃南瓜,不能及时排出体内储存过多的胡萝卜素,导致手掌皮肤发黄,不知其因。

  咨询医务人员后,停止每天吃南瓜的习惯,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如何正确对待南瓜

  南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南瓜。但是,南瓜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也能产生热量并升高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把南瓜当蔬菜而应当作主食食用。

  因为,每350克南瓜是一个食物交换份,能够产生90千卡的热量,如果当主食吃,350克的生南瓜蒸熟以后与半两生面做的馒头产生的热量一样多。

  也就是说,如果吃半两生面做的馒头(一两生面做成馒头约为一两半),与吃七两南瓜产生的热量一样多,两者可以相互交换。

  因为南瓜含有较多的糖类,与白菜、芹菜、菠菜等叶类蔬菜相比,吃500克白菜与吃350克南瓜产生的热量一样多。

  所以,吃这些蔬菜一斤,吃南瓜只能吃七两。

  对于需要控制饮食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当然吃一斤蔬菜要比吃七两南瓜更有饱腹感,而且,升血糖更慢。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把南瓜但蔬菜吃。偏方三:苦瓜能治糖尿病

  在南瓜能治糖尿病的余音渐渐减弱的过程中,又有了苦瓜能治糖尿病的传说,有些糖尿病患者要么用苦瓜片泡水喝,或者用鸡蛋炒苦瓜、凉拌苦瓜等,天天与苦瓜为伴。

  吃着吃着,血糖该高还是高,并没有因为吃苦瓜而将血糖控制到正常。如何正确对待苦瓜

  苦瓜本身是一种蔬菜,它与白菜、菠菜、黄瓜、冬瓜一样,也是500克产生90千卡的热量。苦瓜中含有的苦瓜皂甙有利于降低血糖,但这并不表明苦瓜是能治糖尿病的药。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苦瓜,也可以用苦瓜干泡水喝,帮助降糖。苦瓜属于低热量蔬菜,是热量最低的蔬菜之一,但不要过高期望苦瓜能够降血糖。

  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代替药物的治疗效果,也不可能超过药物的降糖作用。偏方四:地瓜治疗糖尿病

  七八年前,有专家在电视上说,地瓜好,防癌、通便还能治糖尿病,关键是吃起来口味是甜的,正好迎合了糖尿病患者想吃甜又不敢吃的想法。

  于是,不由分说,大批的糖尿病患者开始吃地瓜,有的老人每天买两三块钱的地瓜,蒸着吃。

  临床上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因一次吃了两个烤地瓜后血糖骤然升高,发生了急性酮症酸中毒,并发大面积脑梗塞,导致昏迷,再也没有醒来。

  那些吃了地瓜的患者,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原来地瓜并没有降低自己的血糖。近年来,地瓜风也渐渐偃旗息鼓。如何对待地瓜

  地瓜与土豆、山药、芋头一样,均属于薯类。薯类含有较高的糖类,不要当菜而要当主食吃,避免一次吃多,吃得时候要减掉相应的主食。

  地瓜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吃了能够升高血糖,不可能降低血糖。几年来,那么多人想要通过吃地瓜治疗糖尿病,又有谁确定是吃了地瓜降低了血糖呢?偏方五:黄连素能治糖尿病

  近三年来,微信上有人介绍,研究发现或者患者体会,黄连素能够治好糖尿病。有患者疑虑,黄连素既然能治糖尿病价格又便宜,糖尿病专家们为什么不让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吃黄连素呢?

  一些患者跃跃欲试,想吃黄连素来治疗糖尿病。黄连素是一种老药,临床多用于治疗腹泻。

  尽管研究发现该药有利于降低血糖、血脂和血压,甚至有人介绍自己吃了黄连素治好了糖尿病。

  但是,个案就是个案,没有普遍性,全国的糖尿病权威为什么没有将其推荐为治疗糖尿病的常规药,肯定黄连素本身存在弊端,如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等,即不推荐有不推荐的道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由全国糖尿病专家定时修订,是全国内分泌医生治疗糖尿病,遵循的原则,凡是没有被纳入指南的治疗方法,都是不被肯定和推广的。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要自行尝试黄连素治疗糖尿病。偏方六:青柠檬炖鸡治疗糖尿病

  近两年来,反复出现糖尿病患者有救了,有人吃青柠檬炖鸡治好了糖尿病的传说。于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又开始了喝鸡汤、吃鸡肉治疗糖尿病的体验。

  有夫妻两人,均患有糖尿病,停用了原来吃的降糖药,开始每天用青柠檬炖鸡吃,在半个月吃了七只鸡的时候,感觉全身不适,一查血糖,空腹15mmol/L以上,餐后两小时血糖20mmol/L以上,这才知道上当,赶快去医院检查,两人的血脂指标多项升高,且尿蛋白均是一个(+),两人不得不立即开始遵照医嘱,进行胰岛素治疗。如何正确对待青柠炖鸡

  鸡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鸡皮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升血糖明显;而柠檬是一种水果,属于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是产生热量的三大物质,所以,不管是吃鸡肉还是喝鸡汤,均会明显升高血糖,怎么可能降低血糖呢?当然,鸡汤的热量要比鸡肉要高得多。三种思维模式拒绝再上当

  治疗糖尿病的传说层出不穷,将来可能还会有什么瓜、什么瓜子能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应对呢?拥有以下3种思维模式,就不会被骗。1.世界上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没有能够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如果有,那就是胰岛素。

  因为,自从胰岛素诞生以来,才彻底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短寿、过度饥饿和极度消瘦的命运,所以,发明胰岛素的加拿大医生班廷先生所带领的团队因为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世上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均盼望有朝一日能有根治糖尿病的“神药”,如果哪个国家发现了能够根治糖尿病的妙方,不用宣传,也会轰动全球,甚至有望获得诺贝尔奖。2.发现能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别着急用

  听说吃什么东西能够治疗糖尿病,不要急于试用。可以先咨询专业人员,了解其可信度、可行性等,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专业人员的建议,决定是否尝试。

  或者,不妨等待一段时间,看看吃过的人怎么说。由于治病心切,不能等待,决意要选择尝试吃一些食物如南瓜、苦瓜类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了解其真实效果。

  但是,尝试时,切忌停用原来的降糖药物和胰岛素,以免产生不良后果。3.多学习正规的糖尿病知识

  有的糖尿病患者一次次被蛊惑,就是因为缺乏正确全面的糖尿病知识,从而缺乏正确识别和判断信息内容正误的能力。

  所以,只有不断学习,了解不同食物的热量高低,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遵照医嘱规范治疗,才能避免走弯路。

  请你不要再用自己的健康为不可靠的偏方买单。作者简介

  胡新林,青大附院内分泌代谢疾病科副主任护师,糖尿病教育专家,临床工作三十余年,获得国家级糖尿病教育者证书,主编《糖尿病居家调养全典》《医疗专家+护理专家教您战胜糖尿病》《痛风居家调养全典》等著作。

2018-05-30 01:01:01浏览3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生第一胎和第二胎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胎和第二胎在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分娩过程以及产后恢复等方面存在差异1、身体状况:怀第一胎时,孕妇身体各项机能通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身体对怀孕的适应过程较为明显。而怀第二胎时,身体可能因之前的生育经历存在一些变化,如子宫可能有瘢痕(若第一胎是剖宫产),盆底肌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更易出现孕期不适,如腰酸、耻骨疼痛等。2、心理状态:第一胎时孕妇往往对分娩和育儿充满期待与紧张,会做大量准备工作,学习各种知识。第二胎时,孕妇有了经验,心理上会相对放松,但可能会因兼顾家庭、工作和大宝而产生更多压力和焦虑。3、分娩过程:一般来说,第一胎分娩时,产程相对较长,尤其是宫口扩张阶段,因为孕妇的宫颈较紧,产道也相对较紧。而第二胎时,宫颈和产道经过第一胎的扩张,分娩过程可能会相对顺利,产程较短,但也可能会面临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4、产后恢复:第一胎产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子宫复旧、恶露排出等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且新手妈妈可能因照顾新生儿而疲惫,影响恢复。第二胎产后,身体恢复可能会快一些,但由于要照顾两个孩子,休息时间可能更难保证,也会对恢复产生影响。对于准备生育二胎的家庭,建议提前做好身体检查,评估身体状况,尤其是有剖宫产史或其他孕期并发症的孕妇。在孕期要合理安排生活,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关注大宝的心理变化,提前做好沟通,让其接受即将有弟弟或妹妹的事实,避免大宝产生心理落差。
何峰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三甲
男生第一次疼是因为什么
男生第一次疼,可能与心理紧张、缺乏经验、润滑不足等有关,也可能是包茎或包皮过长、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疾病因素导致。了解这些因素,能帮助正确认识初次性行为时的不适感受。一、非疾病因素:1、心理紧张:初次性行为时,由于对性知识了解有限,内心往往充满紧张、焦虑情绪。这种精神状态会使全身肌肉紧绷,包括会阴部肌肉,导致在性行为过程中产生疼痛感。2、缺乏经验:缺乏性行为经验,在动作上可能不够协调、过于生硬。比如在进入时,没有掌握好角度和力度,容易对生殖器官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和刺激,引发疼痛。3、润滑不足:正常性行为需要足够的润滑来减少摩擦。同房时可能因为双方没有充分的前戏,导致阴道分泌物不足,无法提供良好的润滑,使得阴茎在运动过程中受到较大摩擦力,进而产生疼痛。二、疾病因素:1、包茎或包皮过长:存在包茎情况,即包皮口狭小,不能上翻露出阴茎头;或包皮过长,过长的包皮包裹阴茎头,易藏污纳垢引发炎症。性行为时,包皮强行上翻或受到摩擦,容易引起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包皮嵌顿。2、尿道炎:尿道受到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炎症。性行为过程中,生殖器官的刺激会使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加重,炎症部位受到挤压、摩擦,从而产生疼痛感。3、前列腺炎:前列腺发生炎症,在性行为时,性器官充血会刺激炎症部位,引发会阴部、阴茎等部位的疼痛,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建议在进行性行为前,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生殖器官清洁。若怀疑存在疾病因素导致疼痛,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前列腺液检查等,明确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脚癣药膏排名第一名是什么
通常没有脚癣药膏排名第一名的说法。脚癣通常是指足癣,常用的药膏有硝酸咪康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如果怀疑患有足癣且自行用药效果不佳,应及时就医,一般需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指导用药。1、硝酸咪康唑乳膏:该药物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多种引发足癣的常见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对于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各类足癣,遵医嘱使用能有效缓解瘙痒、减轻炎症。2、盐酸特比萘芬乳膏:该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形成,从而发挥强大抗真菌功效。其对皮肤癣菌选择性高,能快速杀灭真菌,且具备良好的皮肤渗透性。在鳞屑角化型足癣的治疗中,遵医嘱使用可深入皮肤角质层,从根源抑制真菌生长,改善皮肤粗糙、增厚、脱屑等症状。3、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此药膏含曲安奈德和益康唑两种成分。益康唑能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曲安奈德作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止痒的效果。当足癣合并湿疹样改变,或因搔抓致使局部皮肤出现炎症反应时,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既能抗真菌,又能减轻炎症和瘙痒,有助于皮肤损伤的修复。但该药物含有激素,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需遵循医嘱合理应用。4、联苯苄唑乳膏:联苯苄唑能改变真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实现抑制和杀灭真菌的目的。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多种真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在足癣治疗中,遵医嘱涂抹在患处,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持续发挥抗真菌作用,阻止真菌进一步侵袭皮肤,有效控制足癣症状。日常应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洗脚,勤换鞋袜,避免真菌滋生。尽量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和吸汗性强的袜子,避免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若足部出汗较多,可适当使用具有吸汗功能的鞋垫。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女生第一次性生活是不是都会流血
女生第一次性生活是否都会流血是一个常见但存在误解的问题。并非所有女性在第一次性生活时都会流血,流血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处女膜结构、性行为方式及个体差异等。处女膜破裂可能导致少量出血,但并非所有女性处女膜在初次性生活中都会破裂,且出血量因人而异。处女膜是位于阴道口的一层薄膜,其形状和厚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部分女性处女膜弹性较好,可能在性生活中不发生破裂或仅轻微拉伸,因此不会出血。另一些女性处女膜较薄或开口较小,可能在初次性生活中破裂并伴有少量出血。此外,处女膜可能因运动、使用卫生棉条等原因在初次性生活前已部分或完全破裂,因此不会在性生活中出血。性行为方式也可能影响是否出血。充分的性前准备,如情感交流、身体放松及使用润滑剂,可减少阴道口及处女膜的损伤风险,从而降低出血可能性。若性行为过于粗暴或缺乏润滑,可能导致阴道黏膜或处女膜损伤,增加出血风险。个体差异在是否出血中起重要作用。部分女性可能因生理结构或激素水平影响,阴道黏膜较薄或较脆弱,容易在性生活中出现轻微出血。另一些女性可能因处女膜结构特殊或已自然退化,初次性生活时无明显出血。此外,心理紧张或恐惧可能导致阴道肌肉紧张,增加不适及出血风险。建议女性了解相关知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与误解。若出现轻微出血,通常无需过度担心,保持局部清洁即可。若出血量较多或伴有持续疼痛,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其他潜在问题。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