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黄芩苷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中药新用途开发的不断深入,发现黄芩苷还具有抗脂质过氧化、抑制醛糖还原酶(AR)、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作用。

  抑制醛糖还原酶

  糖尿病的主要危险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这些并发症常累及视网膜、神经、肾脏、心脏等,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研究表明,当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的生理水平时, AR 并不被激活,而在高血糖的生理状况(如糖尿病患者)时,催化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的己糖激酶被饱和,此时AR则被激活,使多元醇通路(polyol pathway)代谢增强,促使体内的葡萄糖转化成山梨醇。然而,山梨醇脱氢酶的活力并未呈比例地相应增加,山梨醇又由于其极性很强,不易通过细胞膜,过多的山梨醇在细胞内聚积,产生渗透性损伤。因此,多元醇通路在高血糖条件下的代谢异常活跃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该通路的关键限速酶——AR在高血糖时被激活,将葡萄糖大量转化为不易透过细胞膜的山梨醇,引起细胞渗透性损伤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步骤。有效的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但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抑制AR活性,也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措施之一。近年来AR抑制剂的研究成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AR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聚醇代谢通路异常,从而达到预防与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实验资料显示,黄芩苷在体内外均可抑制AR活性,其抑制作用与典型的AR抑制剂如索泊尼尔(Sorbinil)、托瑞斯他(Tolrestat)相似,对实验糖尿病动物的多种并发症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

  刘长山等在37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观察了黄芩苷对糖尿病患者AR活性抑制作用及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影响。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19例,常规治疗加黄芩苷),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红细胞AR,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膀胱残余尿量。两组在治疗前上述指标相似,治疗后治疗组AR活性受到抑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R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亦显著少于对照组。这表明黄芩苷可明显抑制AR活性,改善神经病变的指标,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

  董砚虎等在74例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研究了黄芩苷对AR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74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黄芩苷治疗组(37人)和对照组(37人),两组均根据糖尿病类型和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芩苷,3g/天,分3次口服,疗程6个月。结果显示,黄芩苷治疗后患者红细胞AR活性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AR活性较前略有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比较,黄芩苷组AR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黄芩苷缓解神经病变症状总有效率为58.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黄芩苷组神经传导速度趋于稳定,部分项目略有改善,而对照组则呈恶化趋势,两组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等。表明黄芩苷在体内可明显抑制AR活性,有效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有助于防止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防治糖尿病肾病

  刘长山等在上述实验中还观察了黄芩苷对糖尿病患者AR活性抑制作用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3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18例,常规治疗加黄芩苷),疗程4周,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红细胞AR活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血糖相似,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提示黄芩苷对血糖影响不大。治疗前两组糖尿病患者AR活性相似,治疗后治疗组AR活性受到抑制,对照组治疗后AR活性亦有轻度下降,但不及治疗组明显。治疗前两组UAER, 血、尿β2—MG相似,治疗后两组UAER、血β2—MG下降,而以治疗组更为明显;两组尿β2—MG亦明显下降,但下降程度无显著差别。表明黄芩苷可明显抑制AR活性,降低UAER、血β2—MG,有助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他们还在35例糖尿病患者中观察了黄芩苷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变的主要指标——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影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治疗组(18例),对照组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和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糖适平;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黄芩苷,每次600mg,3次/天,疗程4周。结果表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应用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加用4周黄芩苷治疗后,患者AR活性明显下降,治疗前后GFR这一公认的早期肾小球病变的指标不仅治疗前后改善明显,而且改善程度高于单用降糖药物的对照组,提示黄芩苷对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有一定疗效。

  董砚虎等应用黄芩苷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32例,服药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黄芩苷组外周血红细胞AR活性显著降低,其下降值与血糖下降值之间无相关性;治疗结束时对照组尿白蛋白继续增加,黄芩苷治疗组则略减少,两组差异显著。用药过程中未见明显副作用及肝肾毒性。表明黄芩苷在体内具有肯定的AR活性抑制作用,可减少尿白蛋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实习编辑:朱文斌)

2008-07-23 00:17:00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徐文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哪7方面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一般没有哪7方面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说法。糖尿病患者日常要注意控制血糖、定期检查与检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戒烟限酒、注意个人卫生等事项,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1.控制血糖: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如奶油蛋糕、肥肉等,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胰岛素的抵抗,帮助降低血糖,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2.定期检查与检测: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还要注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等,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应通过饮食调整等方式控制血脂水平。 4.戒烟限酒:吸烟可加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应坚决戒烟;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量饮酒对身体的损害。 5.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和感染,特别是注意会阴部和足部的卫生。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导致的足部疲劳和损伤。定期检查足部有无破损、感染等情况,及时处理。 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美脲片等降糖药物进行治疗,需结合自身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身体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徐文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1.心血管疾病 尿病患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紊乱。这些因素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高血糖还会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 2.糖尿病肾病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高血糖状态下,肾脏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发生病变,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加,蛋白质等物质从尿液中漏出,逐渐发展为肾病。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也会加重肾脏损害。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糖使视网膜的微血管发生病变,血管壁变脆弱,容易出血和渗出。同时,长期高血糖还会影响视网膜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导致视网膜组织缺氧、缺血,引起视网膜病变。另外,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等都是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4.糖尿病神经病变 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的滋养血管,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同时,代谢紊乱也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代谢,使神经纤维受损。长期高血糖还会引起山梨醇等代谢产物在神经组织中堆积,进一步损害神经功能。 5.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使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容易发生溃疡和感染。神经病变则使患者感觉减退,对疼痛、温度等不敏感,容易受伤而不自知。此外,足部畸形、外伤、感染等因素也会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该积极遵医嘱治疗糖尿病,日常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来控制血糖,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另外还要定期检测血糖,了解其波动情况。
邹燕敦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1.心血管疾病 尿病患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紊乱。这些因素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高血糖还会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 2.糖尿病肾病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高血糖状态下,肾脏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发生病变,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加,蛋白质等物质从尿液中漏出,逐渐发展为肾病。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也会加重肾脏损害。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糖使视网膜的微血管发生病变,血管壁变脆弱,容易出血和渗出。同时,长期高血糖还会影响视网膜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导致视网膜组织缺氧、缺血,引起视网膜病变。另外,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等都是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4.糖尿病神经病变 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的滋养血管,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同时,代谢紊乱也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代谢,使神经纤维受损。长期高血糖还会引起山梨醇等代谢产物在神经组织中堆积,进一步损害神经功能。 5.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使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容易发生溃疡和感染。神经病变则使患者感觉减退,对疼痛、温度等不敏感,容易受伤而不自知。此外,足部畸形、外伤、感染等因素也会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该积极遵医嘱治疗糖尿病,日常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来控制血糖,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另外还要定期检测血糖,了解其波动情况。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脚底脱皮是糖尿病并发症吗
脚底脱皮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但也可能是皮肤过于干燥、湿疹、足癣、汗疱疹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1、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从而引起脚底脱皮的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E乳、尿素软膏等涂抹患处进行治疗。2、皮肤过于干燥如果患者脚底皮肤过于干燥,可能会导致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受损,从而出现脱皮的现象。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尿素软膏、维生素E乳等涂抹患处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涂抹温和无刺激的护肤霜进行改善。3、湿疹湿疹主要是由于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的皮肤疾病。患者一般会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瘙痒、脱皮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曲安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涂抹患处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治疗。4、足癣足癣主要是由于皮肤癣菌感染脚部皮肤引起的一种真菌感染性皮肤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脱皮、开裂、瘙痒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阿莫罗芬乳膏、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等涂抹患处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氟康唑胶囊等药物进行抗菌治疗。5、汗疱疹汗疱疹主要是由于精神因素、病灶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皮肤疾病。患者一般会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剧烈瘙痒的水疱,水疱干涸后会出现脱皮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水杨酸软膏等涂抹患处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邹燕敦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哪7方面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一般没有哪7方面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说法。糖尿病患者日常要注意控制血糖、定期检查与检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戒烟限酒、注意个人卫生等事项,有助于预防并发症。1.控制血糖: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如奶油蛋糕、肥肉等,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胰岛素的抵抗,帮助降低血糖,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2.定期检查与检测: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还要注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等,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应通过饮食调整等方式控制血脂水平。4.戒烟限酒:吸烟可加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应坚决戒烟;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量饮酒对身体的损害。5.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和感染,特别是注意会阴部和足部的卫生。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导致的足部疲劳和损伤。定期检查足部有无破损、感染等情况,及时处理。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美脲片等降糖药物进行治疗,需结合自身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身体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