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三十余位专家参与讨论的《中国成人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正式发布。共识的制定旨在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管理提供切实的指导,从而对我国型糖尿病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糖尿病“后备军”高达1.4亿
糖尿病高危人群是指有较高糖尿病发病风险的人群,包括血糖正常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IFG+IGT。2008年全国14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15.5%,估算人数在一亿四千八百万以上,构成糖尿病人群庞大的“后备军”。
老年及高危人群建议进行OGTT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童南伟教授介绍,“成年人具有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如年龄40岁、既往有糖尿病前期病史、超重或肥胖、静坐生活方式等,可定义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于无糖尿病病史者,进行初筛后,如果具有一项危险因素,可以进一步进行空腹血糖或任意点血糖筛查,并可以空腹血糖5.6mmol/L和任意点血糖7.8mmol/L作为进一步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切点。”
在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餐后血糖升高更为常见,因此对于老年及其他高危人群来说,建议进行OGTT。“通过筛查做到糖尿病前期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管理,这对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生活方式干预困难可药物干预
目前对于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性研究极少,但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血糖监测及其他高危因素的监测与控制对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还是必要的。童南伟介绍,生活方式干预是迄今最安全的方式。但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在短期内被完全纠正,生活方式干预也需要专人进行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指导,并需要严格随访和监督等,所需的人力、费用等较大,而且临床效果依从性较差。
药物干预是另一种可选的方法,口服药物使用方便而且效果明确。目前已有数据显示,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同时可改善血脂、血压,降低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执行强化生活方式十分困难的人们来说,可以考虑首选药物干预,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以上血糖仍不达标者,也应考虑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