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肠促胰岛素类新药会是糖尿病患者的新曙光吗

  糖尿病作为一个单病种在全国乃至世界召开了许多次研究学习会议,这不仅说明了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多、病情复杂,而且促进了糖尿病疗法的迅速进步。

  但在过来的30年中,全球和我国的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急剧上升,给社会带来了日益繁重的担负。总体来说,目前T2DM的控制达标率较低,且在过来5年中未出现进一步发展。目前临床上运用的降糖药物,在维护胰岛β细胞功用方面也尚无打破性停顿。因而寻觅新的医治机制和研发新药物是进步T2DM医治达标率的希望之一,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相似物的问世,极大的鼓舞了患者和研究人员们的希望和热情。

  1.肠促胰素的发现及医治潜力

  上世纪80年代,生理学研讨显示,葡萄糖口服可比静脉输注惹起更强的胰岛素分泌,提示能够存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该物质仅在口服葡萄糖时分泌,呈葡萄糖依赖式地添加胰岛素的释放。后来人们发现,小肠内分泌细胞发生的一种激素可调理胰岛对进餐的反响,该激素在餐后会促进胰岛素的过量分泌,因此被命名为肠促胰素(Incretin),餐后胰岛素总量的60%是在其作用下分泌的。进一步研讨显示,人体的肠促胰素次要有两种,辨别是GLP-1和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多肽(GIP),其作用均由相应的特异性受体介导。人体研讨显示,T2DM患者口服和输注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量的差别降低,提示肠促胰素作用削弱;T2DM患者餐后GIP程度与安康人相当,而GLP-1的程度明显低于安康人,标明T2DM患者存在GLP-1缺乏。另一方面,GLP-1较GIP具有更强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并有抑制餐后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抑制摄食等GIP所不具有的生理作用。因而GLP-1比GIP更合适成为医治T2DM的靶点,开发进步GLP-1程度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GLP-1的作用机制和特点

  GLP-1可作用于人体的多个器官和组织,并发生有利的生理学作用,高血糖时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继续输注GLP-1可明显降低T2DM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程度。延续输注6周GLP-1后,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明显降低。即便关于磺脲类药物生效的T2DM患者,输注GLP-1仍能惹起明显的降糖和促胰岛素分泌作用。与其他胰岛素促泌剂不同的是,GLP-1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依赖于较高葡萄糖程度,在正常和较低葡萄糖程度下,GLP-1促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很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细胞程度的研讨显示,在低葡萄糖程度下,GLP-1与β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仅惹起钙离子大批内流和胰岛素微量释放,而高血糖时,β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ATP/ADP)比值降低,ATP依赖的钾通道开放使β细胞复极化延迟,GLP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惹起钙离子长工夫内流,并招致较多的胰岛素释放。GLP-1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呈葡萄糖依赖性,使得降低GLP-1程度的药物根本不会惹起低血糖。此外,GLP-1在葡萄糖摄入前延续输注3小时,可明显改善胰岛素的第一时相分泌,标明其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比拟契合正常的生理形式。

  维护β细胞

  β细胞功用衰退是T2DM疾病停顿的中心缘由。GLP-1延续输注6周可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β细胞功用。在植物实验和体外研讨中,GLP-1还能激活β细胞再生,维护人β细胞的正常形状,并且抑制β细胞的凋亡。这一特性使GLP-1有希望遏制T2DM的疾病停顿,惹起了糖尿病学界极大的关注。

  胰腺外作用

  注射GLP-1可延缓胃排空,临时输注后尚可作用于下丘脑摄食中枢,添加饱胀感并抑制进食,这也有利于T2DM患者控制血糖和体重。已知心肌细胞也有GLP-1的特异性受体,GLP-1与之结合后,可以模仿胰岛素样作用,添加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在重度充血性心衰患者中停止的临床研讨显示,此类患者临时输注GLP-1,可以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加强运动才能。

  3.GLP-1的药理学作用及其面临的成绩

  虽然GLP-1具有多种医治T2DM的无益机制,将其作为药物用于临床,临时以来却有难度。GLP-1进入人体后,可被普遍存在的二肽基肽酶-4(DPP-4)疾速降解,半衰期仅为1~2分钟。因而,如运用自然GLP-1医治T2DM,只要继续输注才干将其浓度坚持在无效程度。而关于T2DM这种慢性疾病的医治,继续输注的用药方式无疑会限制GLP-1的使用。为使GLP-1使用于临床,有两种思绪是可行的:对GLP-1停止构造修饰,使其不易被DPP-4降解;或是抑制DPP-4,延缓内源性GLP-1的降解使其程度降低。目前,GLP-1相似物和DPP-4抑制剂这两个类别均已有药物取得FDA审批用于医治T2DM,并显示出较好的平安性和降糖疗效。

  从目前的临床数据看,GLP-1相似物降低GLP-1程度、降低HbA1c和餐后血糖的效果很能够优于DPP-4抑制剂,并可较DPP-4抑制剂更无效地发扬延迟胃排空、增加热量摄入和改善胰岛功用等作用。DPP-4不只可降解GLP-1,还可降解包括GIP在内的多种肽类。使用DPP-4抑制剂后,GLP-1、GIP等多种受DPP-4降解的多肽程度均可降低。如前所述,GIP不具有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摄食和胃排空等GLP-1所具有的功用。此外,在T2DM患者中并未察看到GIP缺乏,但发现了相似于GIP抵抗的情况,使GIP作用削弱。因而DPP-4抑制剂降低GIP的作用对T2DM并无分明的医治价值。其他受DPP-4降解的肽类程度降低后发生的作用尚待研讨。而GLP-1相似物可较DPP-4抑制剂愈加强效、特异地降低GLP-1程度,更充沛地发扬降糖作用。

2013-08-23 16:45:14浏览2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肤有红斑、不痛不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皮肤出现红斑且不伴有痛痒症状,可以通过外用药物治疗、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光疗等方式进行治疗。若红斑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更专业的诊断和治疗。1、外用药物治疗:对于由蚊虫叮咬或轻微过敏引起的红斑,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氢化可的松乳膏、硼酸氧化锌软膏等药物进行局部涂抹,以减轻炎症和刺激,促进红斑消退。2、口服抗组胺药物:若红斑由过敏反应引起,且症状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等。这些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从而缓解红斑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嗜睡、口干等,并遵循医嘱进行剂量调整。3、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红斑,免疫抑制剂是常用的治疗手段。环孢素软胶囊、甲氨蝶呤片等药物能够干扰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红斑症状。但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4、光疗:光疗是利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患处,以破坏异常增生的表皮细胞,促进色素沉着和皮损愈合。对于某些类型的红斑,如银屑病所致的红斑,光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需注意治疗次数和剂量,避免过度照射导致皮肤损伤。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穿着透气、棉质的衣物,避免过度摩擦和刺激皮肤。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是什么
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可能涉及多种疾病,常见的有樱桃状血管瘤、过敏性紫癜、前驱斑阶段的玫瑰糠疹等。建议患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摩擦,防止皮疹破损继发感染。1、樱桃状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发病原因可能与皮肤老化、遗传因素等有关。初期表现为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之后逐渐增大,呈半球形隆起,质地柔软,颜色鲜艳如同樱桃。通常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面部、颈部也可出现。樱桃状血管瘤一般不会恶变,也不会引起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对身体健康基本无影响,只是可能影响美观。随着年龄增长,其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多。2、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皮肤紫癜。其皮疹特点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瘀点、瘀斑或荨麻疹样皮疹,颜色初起为紫红色,按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严重时可出现水疱、血疱。早期部分患者的皮疹可能仅表现为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常见于下肢和臀部,呈对称性分布。3、前驱斑阶段的玫瑰糠疹:玫瑰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在典型皮疹出现前,部分患者会先出现一个孤立的、较大的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片,称为前驱斑,边界清楚,表面有细小鳞屑,常无明显疼痛和瘙痒症状。前驱斑多发生于躯干或四肢近端,之后随着病情发展,躯干和四肢近端会陆续出现许多皮疹,沿皮肤纹理分布,呈玫瑰红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但前驱斑阶段通常不痒。若发现身上出现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不要自行猜测病情或随意用药。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详细向医生描述丘疹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是否有扩散趋势、身体其他部位有无类似症状等信息。同时,按时复诊,观察病情变化。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上有小红点像血点不痛不痒
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小红点可能由环境刺激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过敏性紫癜、老年性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等疾病因素引起。一、非疾病因素: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冷热交替环境或干燥空气,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出现散在小红点。建议使用防晒霜,冬季注意保湿,选择无香料护肤品修复皮肤屏障。二、疾病因素:1、过敏性紫癜:IgA 介导的小血管炎,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分布的可触及性紫癜。病因与感染、食物或药物相关。治疗需卧床休息,口服维生素 C 改善血管通透性,严重时使用泼尼松,合并肾炎者需加用免疫抑制剂。2、老年性血管瘤:皮肤老化导致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表现为直径 1-5mm 的红色丘疹,常见于躯干。组织病理学显示内皮细胞增生伴管腔扩张。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影响美观时可选择激光治疗或电凝术。3、樱桃状血管瘤: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良性肿瘤,表现为圆形红色丘疹,随年龄增长数目增多。组织学显示内皮细胞呈小叶状增生。通常无需治疗,若出现出血或疼痛,可采用液氮冷冻或脉冲染料激光去除。建议密切观察红点变化,记录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及发展趋势。避免搔抓或热水烫洗患处,穿着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若红点在2周内未消退、数量增多或伴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过敏原检测。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小红点像血点不痛不痒特别小正常吗
皮肤上出现小红点,像血点但不痛不痒,且特别小,部分情况是正常的。如果小红点短期内自行消退,不伴其他不适,多为正常现象,是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常见反应。反之,如果小红点持续存在、增多、扩大,或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异常表现,可能是疾病所致,如紫癜、血管痣等。正常情况下,穿粗糙衣物、进行摩擦性活动,可能导致皮肤下毛细血管破裂出现小红点;蚊虫叮咬注入唾液引发局部过敏,初期也可表现为此类小红点;不小心碰撞硬物导致的外力挤压,同样会使局部皮肤出现小红点。这些小红点一般数天内会随身体自我修复而消失。 待如果类似血点的小红点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不适,则可能与疾病有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为常见,由于血小板减少影响凝血,皮肤易现出血点。治疗常只要注意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提升血小板数量,严重时可能需脾切除手术。过敏性紫癜是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紫癜。治疗通常按医嘱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减轻过敏症状,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血管痣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若影响美观,可能需激光治疗。 若皮肤上这类小红点长时间不消退或伴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做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注意避免皮肤过度摩擦与外伤,减少刺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