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物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降糖药物

真金不怕火炼——二甲双胍

举报/反馈
2013-06-11 01:53:31《家庭用药》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攀升,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沉重话题。在糖尿病用药中,降低基础血糖的二甲双胍可谓是一个“明星”,历经曲折,最终仍以其优异的降糖效果和卓越的安全性,走在了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前线。

20100426195431-617263622

  二甲双胍的前世今生

  揭开二甲双胍的前世之谜,要追溯到20世纪前叶,英国爱丁堡的Geoges Tanret发现一种名为山羊豆素的胍类生物碱,不断增加其剂量可引发动物出现低血糖现象。而二甲双胍首先是由Werner和Bell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Trinity学院合成的。后来,随着人们对其毒性的误解,以及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的产生,人们逐渐冷落了二甲双胍。1957年,Sterne在法国首次将二甲双胍应用于人体,并阐述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人们应用降糖效果更强的双胍类药物(苯乙双胍和丁双胍)治病的过程中,其致命乳酸酸中毒的不良反应引发了人们对双胍类降糖药利弊的重新审视。在今天,回顾大量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发现,二甲双胍以其安全有效性坚持到现在,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

  二甲双胍的“正能量”

  作为走在糖尿病药物治疗前线的二甲双胍,将自身的“正能量”传递给糖尿病患者,助益于糖尿病的治疗。虽然二甲双胍降糖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改善肝脏和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是其发挥降糖效应的关键,同时,它还有抑制肠道对葡萄糖吸收的作用。二甲双胍无促使脂肪合成和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不会增加患者体重,也不会促使发生低血糖风险,对正常人无明显降血糖作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具有独立于降糖效应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甚至有抑制乳腺、前列腺、卵巢肿瘤细胞的作用。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出版的《糖尿病临床指南》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使用二甲双胍作为基本的治疗方案,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该药物。在最新的欧洲、美国以及国内的指南中,二甲双胍均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2012年第48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年会上,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联合发表声明,其核心之一便是“除非有禁忌证,应使用二甲双胍作为最佳一线治疗药物”,即通过各种手段,设法加用二甲双胍,全程应用。虽然有学者认为,“增加活动量及优化食物摄入的生活方式干预是任何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基础”,但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的依从性较差,而对于口服药物的依从性较高,故建议一经诊断为2型糖尿病即开始使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也有“负能量”

  虽然二甲双胍的“正能量”可有效治疗糖尿病,但也存在“负能量”。其“负能量”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如腹泻、腹痛、恶心、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乏力、头痛等,最严重的是乳酸酸中毒,发生率极低,除非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如严重的肾功能、心功能或肺功能不全。

  对于消化道反应的预防,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一般1~2周可以适应。如果仍然不能耐受,可以选择其他剂型(普通片、缓释片、胶囊、缓释胶囊)或更换厂家。为避免乳酸酸中毒的发生,则应注意合理应用,如用于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肾功能不全的一些药物,可能会与二甲双胍竞争性争夺肾小管运输系统,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1/2上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