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患者患糖尿病有14年了,平时打胰岛素血糖基本能得到控制,但是胃肠道总不好。开始几天没有大便,2~3天后出现嗳气、反胃,接着出现肠鸣、剧烈呕吐和腹泻,呕吐腹泻有时很难自行结束。这种症状常年循环发作,经常住院。做过很多种检查,如胃镜、肠镜、消化道造影等,都没发现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病变。
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认为,从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很可能属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中的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它主要表现为便秘和腹泻交替,也称糖尿病性肠病。
糖尿病性肠病是各型糖尿病的中晚期并发症之一,对病人全身的影响较大。糖尿病性肠病在两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中均可发生,但以2型糖尿病最为多见。糖尿病性腹泻主要症状有:1.无痛性腹泻,每日腹泻5~10次不等,为粘液性或消化不良水样大便。大便常规检查无特殊细菌及原虫感染。2.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3.恶心呕吐。4.X 线消化道透视有过敏性肠炎及肠激惹现象。
肠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在肠道植物神经调节下进行的。肠道的植物神经有两类,一类是交感神经,一类是副交感神经。两者作用既有不同,又相辅相成。交感神经能抑制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而副交感神经可增强肠道的分泌功能。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若肠道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人体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就会失常。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受它支配的肠道运动加快,病人就会出现腹泻。若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肠道蠕动就会减缓,引起便秘,临床称之“弛缓性便秘”。糖尿病人肠道植物神经纤维常因血糖控制不良,受高糖毒性和高糖造成的高渗性损害而产生功能减弱甚至不同程度的障碍,从而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糖尿病性肠病的危害在于:长期便秘,会导致肠内粪便中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而在体内吸收,加重对机体代谢内环境的破坏,致使并发症发生和发展。而反复的腹泻,又可因营养不良导致人体抵抗力的进一步下降。糖尿病人严重腹泻可引发电解质紊乱和酮症酸中毒,会进一步损害胰岛B细胞,从而导致血糖高低波动很大、难以控制而损害全身大中小血管和微循环。有些糖尿病人还可因长期反复发作的、严重的腹泻,使糖尿病人体重显著减轻并出现负体重,甚至还可导致脆性糖尿病,增加了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