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防并发症:该出手时就出手

  诸葛亮出谋划策,草船借箭

  诸葛亮:听说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再加上高血糖,这些因素使血液变得很粘稠,流动很缓慢,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阻塞血管,是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探子回报:是的,军师。据我们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的环境下,首先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炎症损伤,接着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这时候高脂血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就会在清道夫受体的作用下和单核巨噬细胞共同作用于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而形成泡沫细胞,大量的泡沫细胞堆积,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如果斑块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如果破裂在脑则发生中风,如果破裂在心脏,则发生心肌梗死。

  诸葛亮听完,大为震惊,心想如何是好,我们降血糖药又没有这些降血压、降血脂、抗凝、扩血管的作用,怎么办?怎么办?正在诸葛亮苦思冥想之时,探子回报。

  探子回报:报!军师!我已打探清楚,这些药物在“曹营”囤积很多。我们是不是打入曹营,把这些药物夺出来。

  诸葛亮:切莫轻举妄动,曹操狡猾奸诈,我们只能巧取,不能强攻,否则会损兵折将,得不偿失。

  诸葛亮扇子一摇,计上心头,何不来个草船借箭。就这样没费一兵一卒,帮社区借来了降血脂药、抗凝药物、降血压药物,社区医生有了这些武器,把糖尿病的许多并发症降伏,还糖尿病患者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点评:高血压被称为糖尿病患者的“无形杀手”。高血压是“甜蜜杀手”高血糖的亲密战友,就是说只要人类得了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已经得了高血压。它们并肩作战,给人类造成了很大麻烦,导致中风、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频频发生,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它们不但危害微血管,而且大血管也不放过,危害程度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致残、致死。所以不能只重视控制血糖,还要重视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压最好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苯纳普利;或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物,如代文、科素亚等。如果血压很高不能控制,就加用钙离子阻滞剂,如心痛定、络活喜,因为这些药物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都有大量的循证医学实验支持。

  那么被称为糖尿病患者的“无声杀手”高血脂也不是善类。原因是当患有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机体内的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浆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显着升高,主要是胰岛素使甘油三酯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产生不平衡的结果。极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紊乱是产生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大量堆积,血浆甘油三酯常常升高。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性高脂血症并发各种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上升。有研究动脉硬化问题的学者发现,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范围增加,脂肪条纹的范围扩大,明显的硬化病变伴有纤维斑块、钙化和血管狭窄。在脂肪代谢中,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对动脉硬化形成占重要地位。85%以上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血脂浓度增高,易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所以现在日益引起医学专家的重视。糖尿病人群中的冠心病发病率增高,除了与高血糖及其伴发的高血压、肥胖等因素有关外,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亦有关,若降低其浓度可明显减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由此可见,糖尿病所致的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建议要合理的饮食和体育运动:严格执行饮食疗法,实行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膳食,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坚持开展适宜于患者个体的体育运动,使血压和体重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经上述方法治疗无效者,可采用脂肪代谢改善剂。根据高脂血症的不同类型,选用调脂药物,如辛伐他汀、立普妥等他汀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都有大量的循证医学实验支持。

  高凝状态是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异常情况,也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所以抗凝药物的应用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的过程中必不可少。比如最常用的血小板解聚药,如阿司匹林、潘生丁,必要时应用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等。

  (实习编辑:黄熙琳)

2008-03-14 00:11:00浏览4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妊娠期心脏病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期心脏病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早产等不良后果。建议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产检和心脏功能评估,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1、胎儿生长受限:妊娠期心脏病会使孕妇的心功能受到影响,心脏输出量减少,这会导致子宫胎盘的血液灌注不足。胎儿获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无法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从而出现生长受限的情况,表现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的正常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生长指标增长缓慢。2、胎儿窘迫: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孕妇血液循环障碍,会造成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在子宫内可能出现缺氧的情况,引发胎儿窘迫。胎儿窘迫时,胎儿的心率会发生改变,出现胎心过快或过慢,胎动也会异常,如胎动频繁后逐渐减少。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胎儿的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3、早产:妊娠期心脏病孕妇的心功能往往难以承受整个孕期的生理负担,尤其是在妊娠晚期,心脏负荷进一步加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为了保障孕妇的生命安全,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提前终止妊娠,导致早产。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喂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和远期健康。其次,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减轻心脏负担。同时,要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会因病情的复杂程度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可从心脏杂音、胎儿发育异常、胎动异常等方面体现。1、心脏杂音:在胎儿心脏听诊过程中,医生可能会发现不同于正常心音的杂音。这是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致血流通过心脏或血管时产生湍流而形成的。例如,室间隔缺损会使左右心室之间的血液分流,从而在听诊时出现相应的杂音。心脏杂音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体征之一,但并非所有有杂音的胎儿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2、胎儿发育异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其体重、身长等指标明显落后于同孕周的正常胎儿。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异常,无法为胎儿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此外,还可能出现羊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况。羊水过多可能与胎儿心脏衰竭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有关;羊水过少则可能反映胎儿肾脏灌注不足,而这也与心脏功能异常相关。3、胎动异常:正常情况下,孕妇能感知到胎儿规律的胎动。但当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时,胎动可能会出现变化。有的胎儿胎动次数会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心脏问题导致胎儿缺氧,使其活动能力下降;也有部分胎儿可能出现胎动过于频繁,这可能是胎儿在宫内因缺氧而产生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但胎动异常也可能由其他多种因素引起,需要进一步排查。对于怀疑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建议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如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孕期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胎动以及心脏状况等。
程敏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更年期和心脏病有关系吗
当女性到了50岁左右,便会进入更年期,同时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根据卫生健康部门最新的数据,心脏疾病是国人的常见死因,每10万人中就有约72名女性因心脏疾病去世。此外,卫生健康部门也指出,女性心脏病死亡率在绝经后以每5岁翻倍的速度上升。因此,女性进入更年期之后,绝不能忽视心脏病的风险。下面将带各位女性了解为什么更年期之后与心脏病的关联会大幅增加,以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远离心脏病的威胁。【更年期为何容易有心脏病?雌性素下降是原因】女性更年期通常发生在45至55岁之间。在这个阶段,女性的雌激素会逐渐减少,随之出现的症状包括血压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又称坏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简称HDL,俗称好胆固醇)保持不变或降低。为什么雌激素对女性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雌激素可以为女性带来以下好处:1、防止动脉硬化:由于缺乏雌激素会使胆固醇发生变化,如果女性本身没有运动习惯且体型肥胖,就更有可能引发高血压、中风(脑卒中)等问题。2、促进心脏血液循环:雌激素能够促进心脏血液循环,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3、降低血压:雌激素能使血管松弛,进而降低血压,使血压保持稳定。4、降低凝血因子:当女性绝经后,血液中凝血因子的纤维蛋白原及第七因子会增加,导致血液浓稠度上升,容易出现血栓问题。此外,如果女性本身患有高血压,那么患中风的几率可能会提高。【激素治疗风险多】为了应对女性缺乏雌激素的问题,医学上出现了激素补充治疗法(简称HRT,又称激素替代治疗),通常会与黄体素一起使用。其给药方式可以通过服药、将药物敷或贴在皮肤上(透皮贴),或者直接将药物放入阴道中(栓剂)。在单独服用雌激素的情况下,虽然可以降低更年期女性患心脏疾病的风险,还能帮助缓解潮热等更年期症状,并且预防骨质疏松症,但激素治疗仍存在其他风险,比如血栓、子宫内膜癌以及中风。由于HRT不够安全,美国心脏协会不建议更年期女性仅使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心血管疾病。在此提醒各位女性,除了使用激素疗法外,还应尽快调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保持运动的习惯,这样才能应对更年期的各种不适。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心脏病怀孕二胎会遗传吗
心脏病怀孕二胎是否遗传不能一概而论。部分心脏病存在遗传风险,部分则与遗传关联不大。这取决于心脏病的具体类型,不同类型的发病机制差异决定了其遗传特性各异。首先,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像某些单基因遗传病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如马凡综合征相关的心脏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是由基因突变引发,遗传模式常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遗传到致病基因的概率可达50%。这类心脏病在二胎中遗传风险相对较高,发病往往较早,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其次,多基因遗传病导致的心脏病,如冠心病,虽然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作用,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环境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等,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使疾病发生。所以即便父母患有冠心病,二胎也不一定会遗传,只是患病风险相较于普通人群有所增加。再者,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源于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此类心脏病由特定病原体感染和机体免疫应答所致,与遗传基因基本无关,二胎不会因遗传因素患上该病。对于有心脏病史想要二胎的家庭,备孕前建议夫妻双方务必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全面、细致的心脏专科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基因检测等,评估心脏病类型与遗传风险。孕期严格遵循医嘱定期产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与胎儿发育,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