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神经病变各有不同

  一、糖尿病性中枢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中枢神经病变主要指大脑、脊髓病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是它的特点。

  (1)糖尿病性假脊髓痨:主要是脊髓后根神经节损伤,临床表现为患者步态不稳,举足高,踏地重,似踩棉垫,跨步较宽,行走困难。常伴有双下肢麻木,刺痛感,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

  (2)糖尿病性脊髓侧束硬化综合征:本病患者多为糖尿病病程较长者。主诉双下肢无力,或行走困难,走路时难控步伐。常伴有肌无力、肌肉萎缩肌电图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糖尿病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糖尿病合并脑中风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4倍,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大大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肢体麻木、失语、偏瘫等症状

  (4)糖尿病低血糖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力减退,出汗,面色苍白,精神失常,神志不清。给予补充葡萄糖可以缓解。

  (5)糖尿病性老年痴呆:主要表现为智能缺损,记忆力下降,刺激能力障碍,人格改变,思维困难,对答缓慢,动作减少等,给人以痴呆印象。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分为三大部分:①感觉神经:可使机体感觉到内外环境的冷、热、痛、痒等变化;②运动神经:支配肌肉收缩舒张从而引起机体运动的神经;③自主神经(又称植物神经);分布在全身内脏器官、腺体,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变:多见于糖尿病初期或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主诉双下肢极不舒服,麻木,过电感,蚁走感,烧灼感,酸胀痛等。

  (2)糖尿病末梢神经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呈对称性,常伴有蚁走感,针刺样疼痛,踏棉垫感觉,行走困难,夜间疼痛加重,病人难以入睡。

  (3)糖尿病急性痛性神经病变:发病突然而剧烈性疼痛,常发生在下肢远端,疼痛呈刺痛,钻凿痛,夜间为甚,病人多伴恐惧感。有的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初期出现神经症状,被称为“胰岛素性神经病变”。

  (4)糖尿病足:发生溃疡前常有较久的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患者肢体麻木,烧灼样疼痛,脚踩棉絮感,间歇跛行,并伴有肌肉萎缩,足部变形等症状。

  (5)糖尿病神经性肌病:此病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病变主要侵犯下肢近端肌群,如髋肌、大腿肌,伴有肌萎缩。病人表现为肌无力,行走困难,尤其上台阶极为困难。

  (6)糖尿病性坐骨神经痛、糖尿病性面瘫: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分布区压痛,行走困难。糖尿病性面瘫主要表现为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等。

  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1)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性心律异常,如心动过速、糖尿病性高血压病、糖尿病性心肌梗死等,这些病变主要由于植物神经调节失衡所致。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2)糖尿病性食管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由于食管下段蠕动减弱,胃内食物清除功能差,导致食管返流。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的食管炎、咽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症状,易被医生误诊误治。

  (3)糖尿病性胃瘫: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肢部灼热,隐痛。上述症状主要是由于胃的排空动力差而导致。也有病人表现为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等。

  (4)糖尿病神经性胆囊炎:临床证实,糖尿病患者中胆囊收缩不良者为56。9%,胆石症伴胆囊炎者为20。7%,80%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胆囊病的症状不典型,多以无痛性为主,但一旦发病症状严重,病死率较高。

  (5)糖尿病性膀胱病:主要表现为膀胱的排尿功能障碍。在糖尿病患者中有40%~90%伴有糖尿病性膀胱功能降低,排尿无力,尿潴留,尿末滴沥等症状。

  (6)糖尿病性阳痿:男性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非糖尿病人群高2~5倍,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阳痿发病率就越高且程度越重。

  (实习编辑:黄熙琳)

  肥胖对孩子健康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为家长和社会所关注。超重不仅使孩子行动艰难、体育课成绩差,而且会带来性发育迟缓、高血压等病症。最近,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王姮教授提醒家长:胖孩子还要注意糖尿病的“威胁”,应定期监测血糖,以防小小年纪就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儿童1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病因包括家族史、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缺乏运动、肥胖症和高热饮食。目前,儿童2型糖尿病在发达国家呈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西方化生活方式”正成为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增多的主导诱因。

  当前,对儿童糖尿病的防治还远远没有得到胖孩子家长们的重视。王姮教授介绍说,很多家长平日觉得孩子胖胖乎乎的挺可爱,能跑能踢球,不相信孩子会“胖”出病,更不会想到带孩子去医院查血糖。等到孩子没精神了、懒惰了,到医院一查,已经是糖尿病“小患者”了。所以,王姮教授建议所有超重的胖孩子,都应该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时,还要查血脂,以防孩子得脂肪肝。

  王姮教授还特别提到孩子患糖尿病前的一个特征:孩子的脖子皮肤颜色变黑,光滑得像天鹅绒一样。这种情况多见于男孩。而且说明患儿已经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应及时就医。

  对胖孩子来说,无论有没有患上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都显得十分重要。家长应督促孩子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尽快把体重降下来。

  此外,目前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亟待规范,因为早期控制疾病可使病儿免于成人期患心脑血管病等并发症。近期,欧盟17国同意批准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的基础性口服降糖药物格华止,在欧洲市场用于10岁以上2型儿童糖尿病的治疗。行销半个世纪的该药,是迄今欧美市场上惟一被批准用于2型儿童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据悉,迄今已完成5500项的著名UKPDS研究证实,该药降糖的同时能有效地防止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

  (实习编辑:黄熙琳)

2008-03-12 00:14:00浏览5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高建军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前列腺增生好了会复发吗
前列腺增生好了之后,是还有可能会复发的,因此建议患者定期复查随访。1.疾病的预后情况首先,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常用手术方法,虽然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因为部分前列腺组织被保留,而出现复发的可能。而药物治疗通常不能根治前列腺增生,部分患者可能会在停药后出现复发的问题,如非那雄胺虽然可以缩小前列腺体积,但停药后前列腺体积可能会再次增大。2.影响复发的因素其次,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风险也会逐步增加,因此即使经过治疗,部分患者也有复发的可能。而长期大量饮酒、长时间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并增加复发的风险。3.预防复发的建议最后,为了降低前列腺增生复发的风险,建议患者术后定期复查,以便于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复发迹象。同时,建议患者结合自身情况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并注意劳逸结合、尽早戒酒。而对于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为了避免因停药出现病情反复的问题,因此建议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此外,患者恢复期间还应注意日常充足的水分摄入,并保持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同时,建议患者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变化,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持续出现,则建议尽快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