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口服降糖药的研究进展

  胰升血糖素肽-1(GLP-1)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强的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激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一种位于B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GLP-1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对2型糖尿病患者,则有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作用,并能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GLP-1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途径,但是由于其半衰期短,易降解,并且因为它是一种肽类而需要注射,限制了它的应用,研制GLP-1类似物及受体兴奋剂可能解决此缺点。

  其他口服降糖药还有胰升血糖素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激动剂、钒化合物、淀粉样多肽类似物、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糖原异生抑制剂等。

  胰岛素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的吸收速度、起效速度均较普通胰岛素快,具有胰岛素类似的生物效应,与胰岛素相比,不仅更加安全方便,而且避免了抗体引起的胰岛素耐药性。长效胰岛素类似物NN304是一种酰化胰岛素类似物,注入机体后,在血流中结合到白蛋白上,具有长时间的作用,失活时间迟于人胰岛素,活性延长,还可防止抗体的形成,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验证期,可望近期会应用于广大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注射剂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剂型,一般皮下注射。患者需承受反复注射的麻烦和痛苦,且长期用药后,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炎症、硬结等副作用及耐药性。为此,多年来国内外药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如直肠、颊部、鼻腔、胃肠道等途径及透皮吸收、输入泵等剂型,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均未能在临床应用。近年来,对胰岛素的非注射途径给药研究虽取得一些进展,但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胰岛素的黏膜传递需吸收促进剂,而其种类繁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其刺激作用,以及长期使用是否影响上皮完整性。用微粒作为载体包裹胰岛素避免破坏、促进吸收,也许是很有前景的口服给药方法。目前,在克服渗透障和酶障等方面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尚无突破性进展。胰岛素吸入肺部给药由于其吸收面积大,通透性高及酶破坏少,可能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非注射给药途径。

  胰腺移植

  胰腺移植是当前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成功率较高,但存在外分泌处理上的复杂性和手术并发症。近年来自体胰岛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及异种胰岛移植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广泛推广这些成果前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胚胎干细胞移植为胰腺移植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但其临床应用尚待时日。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重组及转基因技术,再造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克隆,或特异性阻断胰岛自身免疫来治疗1型糖尿病。细胞工程和基因疗法必将为糖尿病治疗开拓广阔的前景。

  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彻底治愈糖尿病,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必将研制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征服糖尿病这一困扰人类的难题。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任子宇)

2007-12-26 11:01:00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