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患者就诊前做哪些准备?让看病更有效率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中国老百姓的老大难问题,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经常往医院跑,那么,在去就诊时做哪些准备才能让糖友就诊更加有效率,更加有针对性呢?

  就诊时怎样叙述病情

  如果第一次到某医院专科门诊就诊,述说时病史至少要明确:

糖尿病患者就诊前做哪些准备?让看病更有效率

  1.糖尿病病程,即患糖尿病多久了?

  2.目前有否糖尿病并发症,如眼底病、蛋白尿等,如果从未接受过这方面检查,也应该告诉医生,以便尽可能快地接受检查。

  3.有否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伴随的情况或疾病。

  4.有否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家族史。

  5. 有否吸烟、饮酒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6.目前的治疗,如是否控制了饮食和每天参加运动、吃什么药等。另外,应该带上最近检查的化验单或者在家自测的血糖结果。

  对于一个有10年、20年以上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在这么漫长的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然有许多次的药物调整和检查。如果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好这10分钟时间,还是可以说明许多问题的。如门诊患者中有的将自己服用的药物和近期的血糖监测结果列个单子,医生一看就明白。  

  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情况应看急诊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较高,容易引起或加重各种感染。在感染、外伤、手术、妊娠甚至情绪激动、饮酒等情况下,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严重的急性并发症,这些又会导致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突发或加重。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看急诊:

  1. 各种感染引起的高热,不能正常进食或恶心呕吐等。

  2.不明原因或诊治不清的肢体麻木或运动障碍。

  3.尿酮体阳性。

  4. 突发性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胸痛、下肢疼痛抽搐等。

  5.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加重的表现和明显的有别于平时的严重不适感觉。

  无论看门诊还是看急诊,患者都应如实反映病情。还应带好所有的检查结果,如果容易忘记所服的药物,可将药物随身带上就诊。如果需要检查空腹血糖,应该早一点去挂号并应该携带少量的食品,以免因为低血糖而发生意外。

  对于长期用胰岛素且容易发生血糖不稳定者,不主张采取停用胰岛素检查空腹血糖的方法,可以检查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来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这些患者最好能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并在每次就诊时携带血糖监测结果。

  如果是准备检查餐后血糖,应该和平常一样就餐和用药。

  有时因为匆匆赶路乘汽车、排队或者心情不好,血糖会升高,所以不要因偶尔的血糖变化而焦急。

  医生会隔一段时间给您复查1次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糖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测量计划,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查1次。平时无血脂异常者,半年检查1次血脂即可。如有血脂异常者,则应视情况进行复查,尤其是在调脂治疗过程中及更换调脂药物时,以2~3个月复查1次为宜。由于一些调脂药物有可能影响肝功能,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率很低,也需要重视,所以,新近开始服用调制药物的病友,应该在复查血脂时同时复查肝功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张蓝飞)

2012-04-10 01:17:00浏览9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甲亢合并妊娠对孕妇及胎儿影响吗
甲亢合并妊娠对孕妇及胎儿有一定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会打破孕妇体内的内分泌平衡,在孕期这一特殊生理阶段,不仅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还可能干扰胎儿的正常发育进程,孕妇需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甲亢状态下,孕妇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明显加快。这会导致孕妇出现心悸、多汗、怕热、疲劳等症状,增加心脏负担,易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发展为甲亢性心脏病。同时,代谢紊乱会影响孕妇的营养吸收与利用,造成体重不增反降,影响孕妇身体健康。此外,孕期本身身体负担加重,甲亢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负担,使孕妇在妊娠期间发生子痫前期、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胎儿甲状腺发育尚不完善,对甲状腺激素的调控能力较弱,母体甲亢可能导致胎儿甲状腺功能异常,引发胎儿甲状腺肿,影响胎儿呼吸和吞咽功能。而且,甲亢会使孕妇体内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胎盘血液灌注可能受影响,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出生时体重偏低。另外,甲亢还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胎儿智力发育异常的风险,对胎儿未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甲亢合并妊娠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其中,可按照医嘱剂量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孕期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预防子痫前期等并发症。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妊娠合并甲亢对胎儿影响大吗
妊娠合并甲亢对胎儿的影响,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时,对胎儿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病情严重且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诸多不良影响。胎儿生长所需的甲状腺激素,在孕早期主要依赖母体供应,孕中晚期胎儿自身甲状腺虽逐渐发挥作用,但母体甲状腺激素依然有重要影响。当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病情较轻,且在孕期通过规范治疗将甲状腺功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胎儿的影响通常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母体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不会过度波动,能够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此时母体有充足且稳定的甲状腺激素供应,可保障胎儿神经系统和骨骼等器官的正常发育,减少因甲状腺激素异常导致的发育异常风险。然而,若甲亢病情严重且未得到有效控制,会给胎儿带来极大危害。一方面,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胎盘功能,导致胎盘血管痉挛,减少胎儿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输送,进而造成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出生体重低于同孕龄胎儿。另一方面,甲亢会增加孕妇心脏负担,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这些情况会进一步影响胎儿的血氧供应,导致胎儿窘迫。此外,甲亢还会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早产的发生几率,严重威胁胎儿的生命安全。对于妊娠合并甲亢的孕妇,建议在确诊后立即到正规医院的妇产科和内分泌科进行联合诊疗。孕期要严格遵医嘱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以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时,定期产检,监测甲状腺功能、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黄兆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甲亢眼睛突出能恢复正常吗
对于部分病情较轻且治疗及时的甲亢患者,眼睛突出症状有可能恢复正常;但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恢复正常相对困难,甚至难以实现。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合理规划治疗。在甲亢早期,若能及时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使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且眼睛突出程度较轻,是有较大可能恢复正常的。这是因为早期眼睛突出主要是由于眼眶内软组织水肿、眼外肌轻度增生等可逆性改变引起。通过积极治疗甲亢,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或采用放射性碘治疗破坏甲状腺组织,从根源上减少甲状腺激素对眼部组织的刺激。同时,配合眼部局部治疗,如使用人工泪液保持眼部湿润,减轻眼部不适;佩戴墨镜,避免强光刺激。多数患者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的数月内,眼睛突出症状会逐渐改善,直至恢复正常外观。当甲亢病情控制不佳,长期处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状态,或者眼睛突出症状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眼睛突出恢复正常的难度会大大增加。此时,眼眶内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如眼外肌明显肥大、纤维化,脂肪组织增生,可导致眼球后压力持续升高,眼球突出进一步加重。而且,这些病变会对眼部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造成压迫和损伤,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即便后续甲亢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眼眶内组织的不可逆改变,眼睛突出也难以完全恢复正常。一旦发现甲亢眼睛突出,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甲亢,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眼部症状,可使用高枕卧位,促进眼部血液回流,减轻水肿。若眼睛突出严重,可能需采用经鼻内窥镜眶内减压术等,但这些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石见穿中草药功效与作用
石见穿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等功效的中草药,这些功效使得石见穿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此药可以煎汤内服;或绞汁。外用时,也可以适量捣敷。1、活血化瘀:石见穿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散,对于跌打损伤、痛经、闭经等由瘀血阻滞引起的病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通过活血化瘀,石见穿能够加速炎症消退,减轻肿胀和疼痛,促进组织修复。2、清热利湿:石见穿还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改善湿热病症的症状,如黄疸、淋证、小便不利等,其通过清热利湿,石见穿有助于恢复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轻患者的不适感。3、散结消肿:石见散结消肿的功效能够促进局部炎症消散,加速组织修复,对于痈肿疮毒、乳痈、肺痈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散结消肿,石见穿能够减轻肿块和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石见穿的应用,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虽然石见穿具有多种功效,但并非所有疾病都适用,且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同时,石见穿作为中草药,其药效可能受到其他药物或食物的影响,因此在使用时应避免与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同时使用。此外,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群,应慎用或禁用石见穿,以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在使用石见穿治疗疾病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