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流行病学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流行病学

还给孩子一片湛蓝的天空

举报/反馈
2007-11-21 08:40:00《糖尿病之友》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前夕,本刊编辑部特地策划了一次北京儿童医院之行。目的是慰问那些住院的糖尿病患儿,倾听并感受他们的苦与乐。活动之前,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并带去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

  在医护人员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内分泌病房。正巧这天也是家长探视时间,孩子们正依偎在父母身旁,房间里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眼前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家伙,与正常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分别。也许是正与爸爸、妈妈聊得开心,他们似乎并没有注意我们。直到我们表明来意,取出带来的礼物,孩子们才围拢上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孩子们的童真感染着同行的每一位记者,然而,接下来的采访还是令我们倍感酸楚。

  医保怎能对儿童说“不”?

  患儿1:女孩,6岁,1型糖尿病,入院2周。这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小患者。当孩子的母亲得知我们是《糖尿病之友》的记者时,还没说上几句话就已经热泪盈眶。这位母亲哽咽着告诉我们,孩子刚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时,餐后血糖一度高达28.0mmol/L。然而在她们的家乡,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得过这种病。在交谈中,她对我们谈得最多的内容就是孩子治病的花费问题。按照她们当地的规定,上缴医保的儿童可以报销30%的医药费,但如果没有办理该地区医院的转院手续,就不能享受这一政策。“我们那里的医院条件比不上北京,但是孩子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我心里着急,就直接带孩子来北京儿童医院了。谁成想现在回去还要交涉孩子的医药费报销问题。而我闺女所在的幼儿园属于私立性质的,又不给孩子上医保。这可真让我们犯难了!”面对大笔治疗费用,全家人一筹莫展。

  其实,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医保制度对于占总人口1/5以上的少年儿童来说都是盲点。1998年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有各自的支付范围,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门诊和小病费用,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和大病费用。然而在这个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中,并未涉及职工家属。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合作医疗对儿童的保障水平就更低。对于那些缺少更多经济来源的家庭来说,“一人病倒”往往就意味着“全家跌倒”。如果仅仅靠社会捐助的力量,无疑是杯水车薪。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例,他们每年接到的求助资料都远远超过其实际救助能力。

  长期以来,解决儿童医保问题一直都是各界争论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各种媒体都曾就此进行了呼吁。然而真正落实起来,依然任重而道远。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的一位研究人员所呼吁的那样,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整合目前按人群划分的各种医疗保险,实行全民医疗保障。政府应减少用于购买大型医疗设备的费用,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

  可喜的是,北京已于不久前公布了《关于实施本市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具体办法》,从新学期起,学生和儿童将正式享受医保待遇。其中: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70%,个人负担30%。基金累计支付的最高限额为17万元。另据悉,上海也将探索建立一个覆盖全市户籍18岁以下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届时无论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将全部被覆盖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内。

  呵护孩子,家长准备好了吗?

  患者2:男孩,13岁,初中一年级,入院1周。最初因多尿而到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当记者把《糖尿病之友》杂志发到患儿父母的手中时,这两位家长都有些不知所措,忧郁的目光流露出他们内心的凄楚与无奈。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这位父亲告诉我们,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患了1型糖尿病时,全家人一片茫然。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正确护理孩子了。这位父亲真诚地希望我们杂志能多介绍一些糖尿病预防方面的知识,使更多的读者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与严重性,提高防病意识。此刻,孩子正坐在病床上开心地摆弄着我们带来的玩具车,他还不清楚糖尿病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我们深深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解放军第306医院的许樟荣教授曾经指出: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三级措施,一是高危人群的预防;二是重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筛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三是有了并发症要防止致残。预防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主要还是要靠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爸爸妈妈们先掌握了必要的防病、治病常识,才能真正承担起呵护孩子,远离糖尿病的重要责任。

  让学龄患儿快乐成长

  患者3:女孩,11岁,1型糖尿病,入院1周。这个孩子也是刚刚发现患糖尿病的,之前已经出现的多饮多食症状,并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她的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在家里可以由父母帮助她测血糖、打胰岛素,但孩子每天要上学,在学校里谁来督促她测血糖?孩子会不会因为难为情而不愿在同学面前打胰岛素?老师和同学会不会歧视她?

  患糖尿病的学生大多都会遇到此类问题。有些孩子为了不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病情,只能偷偷躲到厕所里打胰岛素;夏天天气炎热,住校的孩子没有冷藏胰岛素的条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患病,他们无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参加各种体育项目,这也可能会招来别的同学的误解,甚至歧视。久而久之,患儿逐渐与大家疏远,容易陷入不能自拔的忧郁与厌学的情绪之中。这些情况对于在校患儿的正常治疗与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其实,只要坚持正确的治疗,病情控制得好,糖尿病患儿完全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工作,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作为家长和医生,一定要解放思想,正确引导患儿的成长之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校也要适当考虑为患糖尿病的学生创造正常的学习、生活条件,并教育其他同学,不要疏远和歧视他们。只有家庭和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为患儿营造良好而温馨的成长氛围,让断翅的雏鹰重获飞向蓝天的信心。

  重新点燃孩子心中的梦想

  患者4,男生,1岁半时确诊糖尿病,已有15年病史,因酮症酸中毒而转至儿童医院。这是一个年龄稍大的少年。可能是因为长期患病的原因,他的身材十分瘦小,外表与实际年龄并不太相符。记者问他将来想做什么工作,他说,自己正在读中专,学的是金融管理。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特别渴望以后能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成为一名公务员,是他最大的梦想。但我们遗憾地告诉他,目前国家的政策还不能录用糖尿病患者为公务员。孩子失望地点点头,这令在场每一位记者的心情都有些沉重。

  根据国家人事部公布的《2007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第十条的规定: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属不合格,不能从事公务员工作。其他一些国家的法律也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职业加以限制,如不宜从事军队或警察、救火、急救、民航、近海石油开采工作等,这是考虑到上述职业特点,容易使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或由于低血糖反应带来个人及公共安全问题。

  考虑到糖尿病患者身体的承受能力和治疗的需要,原则上应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如高温、高空、潜水等特殊职业。但对于血糖控制良好、无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在体能、智力等方面与正常人没有大的差别,是完全可以从事大多数工作的。因此一些社会学专家指出,人事部出台的这一标准总体来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在某些细节方面确实与“人人都有劳动权”的宗旨有些冲突,比如糖尿病患者尚具备劳动能力,国家应考虑其今后的就业问题。我们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

  采访手记:走出儿童医院,我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此行的收获不仅是得到了患儿及其父母的信任,也带给我们更多责任与思考。正确地关爱每一位糖尿病患儿,让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快乐、无忧地成长,让他们心中永远拥有一片清澈、湛蓝的天空,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吴伟棋)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