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是介入还是搭桥

  最近,一直很热门的药物洗脱支架因为发现猝死率高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支架的安全性开始受到质疑,并引来多方关注。我们的目光也被引向了冠心病(特别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这是因为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人在支架治疗后,往往很快发生血管再狭窄。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患上冠心病后,一般治疗方案有三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但什么是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哪一项最适合糖尿病患者呢?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而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病变,最多见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应该看作是一种全身系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代谢紊乱(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冠心病不能及时治疗出现的最严重危害有心肌梗死和猝死。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三种类型:一是心绞痛,二是心率失常,三是猝死。

  冠心病、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该如何选择治疗手段

  冠心病的治疗分三类: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即支架)治疗,介入治疗介于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之间,主要目的是用支架解决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问题,用外接的管道绕过狭窄部位,达到血运重建和改善狭窄远端的血液供应难题。

  介入治疗的出现给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带来许多方便。因其创伤小,恢复比较快,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但是任何一种治疗都有它的局限性,它还不能完全代替外科手术。如果患者是单支血管病变而且病变是局限的,比较适合做支架。但多支血管病变,特别是关键部位的病变不适合做支架治疗。

  糖尿病患者在合并有冠心病时,冠状动脉病变往往是弥漫性的。所以,从冠状动脉再血管化解除心脏缺血的治疗方式来讲,对多发性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单纯介入治疗是有困难的。因为有弥漫性病变的患者没法放支架,支架放在哪,放多少呢?虽然血管中放了几个支架后看上去管腔是通的,但其实支架会影响很多侧枝血管的开通,对心肌供血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其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相反,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而不足之处是创伤比较大,围手术期比较痛苦。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关键是搭桥后血管的长期畅通,不发生再狭窄,生命才有保障。

  搭桥手术10年通畅率可达90%

  在2006年的一个国际心脏病研究会上所做的一个大型的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猝死率很高,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所以,现在又开始提倡用裸支架。看来只有长时间应用于临床,才会发现此类治疗的弊病。如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已经成为常规且定形的手术,虽然中国的起步比较晚,但随着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增加,随着技术的完善和医务人员水平的提高,心脏搭桥手术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手术。其年死亡率在1%~1。5%,甚至低于1%。如果用动脉做血管材料,血管桥的10年通畅率能达到90%。

  搭桥手术就是用从患者自身取来的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远端和主动脉之间建立一个通路,让狭窄的远端得到比较好的血液供应。一个冠状动脉的直径在2毫米左右,但人工造出这么细的管道很容易被堵塞,所以,最早取的是人的大静脉,大静脉是浅静脉,特别是小腿的静脉比较接近于冠状动脉。但后来又发现大静脉的效果不是很好,80年代末开始取胸廓内或者乳内静脉,口径跟冠状动脉的口径更匹配。还有人用胃网膜动脉,它的口径也比较合适。

  当然,患者一定要明白:不管是搭桥还是支架治疗,作为治疗冠心病它都只是在缓解狭窄远端心肌的缺血问题,它并不能治疗血管本身的病变,也并不能阻止血管病情的进展。从长远来看,病情肯定会越来越重,桥肯定会堵,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患者本身的代谢状况就成了决定因素。

  预防应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糖尿病是冠心病早发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糖尿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高血糖、肥胖和高血压等因素有关。既然冠心病病变本身是无法控制的,那么我们只能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帮助病人把不良的生活习惯改掉,纠正或预防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血脂紊乱,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全面控制,尤其要把血糖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

  高血糖固然是引起血管病变的因素,但波动性高血糖的危害性更大。除了控制高血糖外,一定还要控制血糖波动。而且一定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的危害更大。另外,对高血糖的控制一定要同时使糖化血红蛋白降到6,5%以下。在降低高血糖的同时还要注意调脂,但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不一定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只有高密度脂蛋白中的有益成分升高才能有此作用。

  除降低高血压外,糖尿病患者还要使脉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降压一定要平稳,所以降压药一定要用长效制剂,只有这样才能使24小时平稳降压。

(实习编辑:陈静梅)

2007-11-14 17:09:00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徐文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糖尿病能吃黑麦面馒头吗
糖尿病患者通常可以吃黑麦面馒头,但需控制食用量。若食用后血糖波动大,应及时就医调整饮食及治疗方案。黑麦面馒头适合糖尿病患者,是因为黑麦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在肠道内不易被消化吸收,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使葡萄糖进入血液的过程变缓,避免餐后血糖急剧上升。同时,黑麦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族、镁等,这些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辅助调节血糖。此外,黑麦面馒头相较于精白面馒头,在胃内消化停留时间更长,能提供更持久的饱腹感,减少患者因饥饿而过多进食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情况。但糖尿病患者不能无节制地吃黑麦面馒头。虽然黑麦面升糖相对缓慢,但本质仍是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超标,同样引起血糖升高。而且,不同患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存在差异,食用黑麦面馒头后的血糖反应也不尽相同。此外,馒头的制作过程中如果添加了糖、油等高热量成分,也会影响其对血糖的影响。糖尿病患者食用黑麦面馒头时,建议将每餐摄入量控制在50-100克,搭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进一步延缓血糖上升。另外,食用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了解自身对黑麦面馒头的耐受程度。日常应坚持规律运动,如餐后散步,促进血糖消耗。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
盛斌武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黑麦面包糖尿病可以吃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黑麦面包,但糖尿病患者食用黑麦面包需关注成分并控制摄入量,同时配合整体饮食和治疗方案。建议每次食用黑麦面包不超过50-75克(约1-2片),同时相应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在规定范围内。黑麦面包的主要原料黑麦富含多种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的营养物质。黑麦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膳食纤维在肠道内可形成黏性物质,阻碍碳水化合物与消化酶的接触,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从而避免餐后血糖快速上升。同时,膳食纤维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对控制体重和血糖均有帮助。此外,黑麦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和矿物质(如镁、锌),B族维生素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镁元素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些营养成分协同作用,对维持血糖稳定具有一定辅助效果。由于黑麦面包的升糖指数(GI)通常低于普通白面包,属于中低升糖指数食物,适量食用后血糖上升相对缓慢且峰值较低。不过,不同品牌和制作工艺的黑麦面包成分存在较大差异。部分黑麦面包为改善口感和延长保质期,会添加大量白砂糖、果葡糖浆、黄油等成分,这些高糖、高脂肪物质会显著提升面包的热量和升糖指数,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同时,糖尿病患者个体差异明显,不同患者的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程度以及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同,食用黑麦面包后的血糖反应也各不相同。部分患者可能对黑麦中的某些成分存在不耐受情况,食用后反而出现血糖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盲目认为所有黑麦面包都适合自己,需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并观察血糖变化。建议糖尿病患者仔细查看黑麦面包的配料表,优先选择以黑麦粉为主要原料、无添加糖或低糖、低脂的产品。同时,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注射,定期复诊,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和医生建议调整饮食方案。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妊娠期糖尿病什么症状,会胎停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异常变化等症状,若病情控制得当,一般不会引发胎停,但若控制不佳,可能会引发胎停,建议孕妇一旦察觉这些异常,及时前往医院产科进行血糖检测,以便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一、症状:1、多饮多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出肾脏重吸收能力,可能导致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带走大量水分,使得患者尿量增多。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可能引发口渴中枢兴奋,促使患者频繁饮水。部分患者因夜间多尿影响睡眠,白天精神欠佳,且多饮多尿的症状随血糖升高愈发明显。2、多食:由于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内被利用,细胞处于饥饿状态。这种信号反馈到大脑,刺激饥饿中枢,导致患者食欲亢进,食量增加。3、体重异常变化: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作用障碍,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可能出现体重下降;另一方面,一些患者因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脂肪合成,同时患者进食量增多,可能导致体重过度增长。体重异常变化不仅反映病情,还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其他影响,如肥胖增加分娩难度,消瘦影响胎儿发育。二、是否会胎停:妊娠期糖尿病若病情控制得当,胎盘血管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血管壁不会因高糖环境增厚,管腔也不会狭窄,胎盘血流灌注稳定,胎儿能获得充足的氧气与营养,正常生长发育,一般不会引发胎停。然而,若妊娠期糖尿病控制不佳,过高的血糖会损害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病变。血管管腔变窄后,胎盘的血液供应减少,胎儿在子宫内就会面临营养和氧气匮乏的问题,生长发育受限,严重时可能胎停。而且,高血糖致使胎儿长期处于高渗环境,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生,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容易使胎儿过度生长,增加胎儿窘迫、缺氧风险,这同样可能导致胎停,危及胎儿生命。建议孕妇定期产检,按时进行血糖筛查,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另外,适度运动,如散步、孕期瑜伽,以辅助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若出现胎动异常、腹痛等症状,立即就医。
黄兆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体力活动减少会导致糖尿病吗
体力活动减少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不代表一定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然而通过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维持血糖稳定,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体力活动减少主要通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代谢引发糖尿病。一方面,骨骼肌是胰岛素介导葡萄糖摄取的主要靶器官,规律运动可使骨骼肌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上调,在胰岛素作用下加速葡萄糖摄取与利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而体力活动减少时,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下降,机体需分泌更多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长期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促使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增加,最终可能因β细胞功能衰竭引发2型糖尿病。另一方面,体力活动不足会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能量以脂肪形式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增加,而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游离脂肪酸、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可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加剧胰岛素抵抗,同时还会影响肝脏糖异生和糖原合成功能,进一步破坏血糖稳态。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的体力活动减少现象普遍存在,如久坐办公、交通工具替代步行等,使得更多人暴露于糖尿病危险因素中,尤其是超重、肥胖人群,体力活动不足与肥胖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糖尿病发生风险。为降低因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糖尿病的风险,需建立科学的运动方案与生活方式。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75分钟跳绳等高强度有氧运动,同时每周进行2-3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练习,以提升基础代谢率。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超重/肥胖、高血压等),应更严格执行运动计划,并定期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饮食方面需配合运动进行调整,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