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影响血糖的常见药物与激素

  糖尿病患者除选择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外,还常有患者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和某些急慢性并发症,累及心、脑、肝、肾、血管、及神经等组织,局部或全身感染,肿瘤,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等间发和/或伴随疾病的存在,如需要针对上述不同疾病同时治疗,联合多种药物十分普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和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常用降糖药物,还应适当熟悉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与激素。

  内分泌激素与药物

  众所周知,人体内分泌腺体或组织分泌的激素除岛素属降糖激素外,其他所有内分泌激素和药物如促肾上腺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几乎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糖代谢,引起血糖升高最常见的激素之一。此类激素或药物可使肝脏和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增多,周围肌肉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而且,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强的松剂量小于7毫克/天,对糖耐量影响较小;大于30毫克/天,即使用药时间很短,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也可明显增加;甚至气道吸入和皮肤应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亦可引起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加重。研究表明,非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个体,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率达14~28%。糖尿病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可使高血糖状态加重,甚至诱发酮症和高渗性昏迷,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用量。②性激素:目前认为只有在长期大剂量应用口服避孕药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可能,而且与性激素种类有关。对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史者,一般不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雄激素有轻微降低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③垂体生长激素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垂体瘤者,由于大量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而引发和加重糖尿病,因此,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④生长抑素在抑制胰岛素释放的同时还抑制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因此,生长抑素对糖耐量常明显影响。⑤甲状腺素、其他肠道激素也可升高血糖作用。

  降压药物

  高血压病人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同样需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①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如氢噻嗪,具有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和低血钾作用,使糖耐量异常或临床糖尿病加重,尤其噻嗪类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合用副作用较明显,者亦可掩盖和延长低血糖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上述联合用药。在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或浮肿必须选择利尿剂时,应以速尿为主,短期、间断用药,以免影响血糖或出现电解质紊乱。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ACEI/ARB在糖尿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不仅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减少蛋白尿,同时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耐量异常。研究显示,赖诺普利及坎地沙坦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最明显。③离子拮抗剂: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一项关于氨氯地平(络活喜)的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能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④哌唑嗪: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导致体位低血压和直立性晕厥副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一般不适合选用。⑤二氮嗪:能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促使内源性儿酚胺释出增多,升高血糖,是一种较强的致糖尿病药物。

  抗菌药物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选择抗生素类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协同或拮抗作用:①磺胺类:该类药可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增多。同时,磺胺类药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时,可致磺脲类降糖药的游离部分浓度增高。此外,它还减少磺脲类药物经肾排泄,使其作用时间延长,应用时要注意调整降糖药的药量。②黄连素: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改善高血糖,但不降低正常血糖。有研究发现,黄连素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作用。③青霉素: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④喹诺酮类:如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左旋氧氟沙星可导致低血糖;⑤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加速磺脲类药物的代谢,缩短其半衰期,降低其疗效,升高血糖。另外,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也使血糖难以控制。⑥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可抑制肝药酶,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但四环素类药可因储存时间较长,或受光、热、湿度等变化的影响而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此类毒性物质可使患者产生肾损害、视网膜色素病变等。⑦氯霉素:可抑制肝药酶,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脏代谢,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如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可引起低血糖。⑧咪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咪康唑,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能抑制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从而使磺脲类降糖药的半衰期延长,但也可能发生低血糖。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消炎痛水杨酸盐可减弱磺脲类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磺脲类药物增多,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此外,水杨酸盐还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肾排泄,胰岛素的分泌增多,并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另外,保泰松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的肝代谢和肾排泄。而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儿易出现低血糖,故对糖尿病患儿应慎用。其他如扑热息痛等也可致轻度低血糖。

  其他药物

  酶诱导剂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灰黄霉素等,能激活肝微粒体酶,增加肝脏对磺脲类药物的代谢而减弱降血糖作用。烟酸可引起糖耐量下降,并抑制末梢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等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时,最初二药的血浆浓度皆升高,但以后皆减少,故需调整两者用量。β2受体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以增加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引起高血糖,与地塞米松合用时,可产生急性代谢失调,甚至见于血糖正常的病人。肾上腺素、天冬酰胺酶、萘啶酸、茶碱类均可引起高血糖。链脲霉素、四嘧啶等可引起不可逆的糖尿病。

  另外,有资料显示,一些中药对血糖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人参、黄芪、三七等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女贞子通过对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对四氧嘧定引起的糖尿病有预防作用。山药、白术、何首乌、枸杞子、黄精、玉竹、麦门冬、蛤蚧淫羊藿等也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注: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病情、药物使用的剂量大小和时间长短,具体使用请遵医嘱。

(实习编辑:李贺)

2011-05-01 05:41:00浏览2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肤有红斑、不痛不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皮肤出现红斑且不伴有痛痒症状,可以通过外用药物治疗、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光疗等方式进行治疗。若红斑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更专业的诊断和治疗。1、外用药物治疗:对于由蚊虫叮咬或轻微过敏引起的红斑,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氢化可的松乳膏、硼酸氧化锌软膏等药物进行局部涂抹,以减轻炎症和刺激,促进红斑消退。2、口服抗组胺药物:若红斑由过敏反应引起,且症状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等。这些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从而缓解红斑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嗜睡、口干等,并遵循医嘱进行剂量调整。3、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红斑,免疫抑制剂是常用的治疗手段。环孢素软胶囊、甲氨蝶呤片等药物能够干扰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红斑症状。但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4、光疗:光疗是利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患处,以破坏异常增生的表皮细胞,促进色素沉着和皮损愈合。对于某些类型的红斑,如银屑病所致的红斑,光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需注意治疗次数和剂量,避免过度照射导致皮肤损伤。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穿着透气、棉质的衣物,避免过度摩擦和刺激皮肤。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是什么
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可能涉及多种疾病,常见的有樱桃状血管瘤、过敏性紫癜、前驱斑阶段的玫瑰糠疹等。建议患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摩擦,防止皮疹破损继发感染。1、樱桃状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发病原因可能与皮肤老化、遗传因素等有关。初期表现为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之后逐渐增大,呈半球形隆起,质地柔软,颜色鲜艳如同樱桃。通常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面部、颈部也可出现。樱桃状血管瘤一般不会恶变,也不会引起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对身体健康基本无影响,只是可能影响美观。随着年龄增长,其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多。2、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皮肤紫癜。其皮疹特点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瘀点、瘀斑或荨麻疹样皮疹,颜色初起为紫红色,按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严重时可出现水疱、血疱。早期部分患者的皮疹可能仅表现为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常见于下肢和臀部,呈对称性分布。3、前驱斑阶段的玫瑰糠疹:玫瑰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在典型皮疹出现前,部分患者会先出现一个孤立的、较大的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片,称为前驱斑,边界清楚,表面有细小鳞屑,常无明显疼痛和瘙痒症状。前驱斑多发生于躯干或四肢近端,之后随着病情发展,躯干和四肢近端会陆续出现许多皮疹,沿皮肤纹理分布,呈玫瑰红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但前驱斑阶段通常不痒。若发现身上出现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不要自行猜测病情或随意用药。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详细向医生描述丘疹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是否有扩散趋势、身体其他部位有无类似症状等信息。同时,按时复诊,观察病情变化。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上有小红点像血点不痛不痒
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小红点可能由环境刺激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过敏性紫癜、老年性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等疾病因素引起。一、非疾病因素: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冷热交替环境或干燥空气,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出现散在小红点。建议使用防晒霜,冬季注意保湿,选择无香料护肤品修复皮肤屏障。二、疾病因素:1、过敏性紫癜:IgA 介导的小血管炎,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分布的可触及性紫癜。病因与感染、食物或药物相关。治疗需卧床休息,口服维生素 C 改善血管通透性,严重时使用泼尼松,合并肾炎者需加用免疫抑制剂。2、老年性血管瘤:皮肤老化导致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表现为直径 1-5mm 的红色丘疹,常见于躯干。组织病理学显示内皮细胞增生伴管腔扩张。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影响美观时可选择激光治疗或电凝术。3、樱桃状血管瘤: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良性肿瘤,表现为圆形红色丘疹,随年龄增长数目增多。组织学显示内皮细胞呈小叶状增生。通常无需治疗,若出现出血或疼痛,可采用液氮冷冻或脉冲染料激光去除。建议密切观察红点变化,记录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及发展趋势。避免搔抓或热水烫洗患处,穿着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若红点在2周内未消退、数量增多或伴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过敏原检测。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小红点像血点不痛不痒特别小正常吗
皮肤上出现小红点,像血点但不痛不痒,且特别小,部分情况是正常的。如果小红点短期内自行消退,不伴其他不适,多为正常现象,是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常见反应。反之,如果小红点持续存在、增多、扩大,或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异常表现,可能是疾病所致,如紫癜、血管痣等。正常情况下,穿粗糙衣物、进行摩擦性活动,可能导致皮肤下毛细血管破裂出现小红点;蚊虫叮咬注入唾液引发局部过敏,初期也可表现为此类小红点;不小心碰撞硬物导致的外力挤压,同样会使局部皮肤出现小红点。这些小红点一般数天内会随身体自我修复而消失。 待如果类似血点的小红点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不适,则可能与疾病有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为常见,由于血小板减少影响凝血,皮肤易现出血点。治疗常只要注意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提升血小板数量,严重时可能需脾切除手术。过敏性紫癜是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紫癜。治疗通常按医嘱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减轻过敏症状,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血管痣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若影响美观,可能需激光治疗。 若皮肤上这类小红点长时间不消退或伴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做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注意避免皮肤过度摩擦与外伤,减少刺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