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久病未必成良医

  我是一个患病有年头的糖尿病病友。不久前,和我住同一小区的老孙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深有感触。老孙是个比我还“资深”的糖尿病患者,近20年的糖尿病历程让他摸索出了一套独有的抗病心得。我每次向他请教糖尿病防治经验,总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那天上午我们正一边遛弯一边聊天。老孙忽然大汗淋漓,全身颤抖,紧接着就像要晕过去。这是明显的低血糖症状。我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着的糖果,给老孙含上。也是凑巧,我们刚好遛到小区卫生服务站附近。我赶紧喊出了站内的医护人员,一同把老孙抬到里面,经对症治疗,老孙的情况逐渐缓解。

  原来这些天老孙用自备的血糖仪多次监测后发现,餐后血糖比以前高出了2mmol/L,于是就自作主张把现在服用的降糖药物增加一粒。这不,今天早上老孙才开始加量的,还没一会工夫就出事了。马大夫是从一家大医院退休后返聘到服务站工作的主任医师.听老孙说完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说道:“你是‘久病成良医’啊,可你知道随便加药会给你身体带来多大的危害吗?特别是像你这种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病号,由于必须长期服用一种或几种药物,随意更改药物配伍的危害就更大。药物在规定剂量内使用是治病,超过安全剂量就是致病,甚至是致命了!”

  上海/邱明荣

  编者点评:我们希望每个病友都能掌握如糖尿病专业医师那样丰富的知识。但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得用上四五年以至终身的时间学习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再通过临床工作逐步积累行医用药经验。大多数的病友缺乏系统医药学专业知识,认识难免局限,“经验”往往很不可靠,故“久病未必能成良医”,我们建议病友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再谈能不能给糖尿病改个名字?

  糖尿病该不该改名,恐怕不是我们说了算的,但这样的讨论非常有意义。我认为给他一个贴切、科学的名字有利于人们对它本质的认识,以避免误解。国际糖尿病组织用”1型”和“2型”来替代“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分型,医学界用“血脂紊乱”代替”高脂血症”,都是为了避免误解。随着人们对一种疾病认识的提高和深入,对该疾病的称谓进行修正是合情合理的,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最近,我遇见一位当外科医生的老同学。因多年未见面,一见面首先是相互询问身体情况了。当他得知我已患糖尿病多年时,竟诧异地问道:“哦,现尿糖几个加号?”一名外科主任医生对糖尿病的认识都还“顾名思义”,何况普通百姓呢?可见,普及糖尿病教育是何等必要!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是拐弯抹角地去解释“糖尿病”好呢?还是用一种直指其实质的名字来称呼它好呢?我觉得应取后者,称之为“糖代谢病”或“胰岛素不足病”等都更易使人们一下子抓住其要害,从而更有利于防治它。

  福州/黄绍和

  编者点评:就目前的认识而言,糖尿病既不单纯是“糖代谢病”,也不仅仅是“胰岛素不足病”,糖尿病牵涉到多种代谢紊乱,从发病机制说,有胰岛素不足和胰岛素抵抗两方面的原因。随着对糖尿病的认识,国际上已经就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举办过多次专家讨论会,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修改了多次。

(实习编辑:吴伟棋)

2007-11-19 08:40:00浏览4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类天疱疮会有什么并发症
类天疱疮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皮肤感染、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建议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避免盲目自行使用药物。同时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和摩擦皮肤,防止水疱破裂继发感染。1、皮肤感染:类天疱疮患者皮肤会出现水疱、大疱,疱壁破裂后会形成糜烂面,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外界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从而引发皮肤感染,如脓疱疮、丹毒等。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皮肤症状,延长病程,还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全身性感染,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营养不良:由于类天疱疮患者皮肤损害广泛,尤其是口腔等黏膜部位受累时,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和消化功能。患者可能因疼痛而不愿进食,或者由于口腔黏膜糜烂、溃疡导致咀嚼和吞咽困难,长期下去会引起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3、水电解质紊乱:皮肤大疱破溃后会有大量组织液渗出,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水电解质紊乱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同时,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骨盆骨折最危险的并发症是什么
骨盆骨折比较危险的并发症有出血性休克、尿道及膀胱损伤、直肠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1、出血性休克:骨盆骨折时,骨盆内丰富的血管易受损破裂,如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由于骨盆骨质松脆,骨折后出血不易自行停止,短时间内可形成大量血肿。出血量多时,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发出血性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较高。2、尿道及膀胱损伤:骨盆骨折移位可能直接损伤尿道或膀胱。后尿道损伤在骨盆骨折中较为常见,多因骨折断端的直接刺伤或骨盆变形的牵拉所致。患者会出现排尿困难、尿道口滴血等症状。膀胱损伤时,尿液可外渗至周围组织,引起下腹部疼痛、压痛及反跳痛,严重时可导致腹膜炎,增加感染风险,影响患者康复。3、直肠损伤:骨盆骨折累及后环时,有可能损伤直肠。尤其是骨折断端向后移位,容易刺破直肠。直肠损伤后,肠内容物会进入盆腔,引发严重的盆腔感染,出现高热、寒战、腹痛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感染可能扩散,导致感染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若发生骨盆骨折,建议家属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以免加重损伤和出血。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在等待过程中,尽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出现明显出血,家属可在伤口处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等适当按压止血,但避免过度用力。
胡志伟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心脏支架手术后最怕什么并发症
心脏支架手术是通过介入手段将支架置入冠状动脉,以扩张狭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的治疗方法。心脏支架手术后较怕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再狭窄等。1、出血:这是心脏支架手术后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但这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可能表现为穿刺部位出血、皮下淤血,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如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脑出血则可能导致头痛、头晕、肢体偏瘫甚至昏迷等严重后果,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2、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虽然撑开了狭窄的血管,但在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细胞需要一段时间来覆盖支架表面。在此期间,如果患者没有遵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或者存在其他导致血液高凝的因素,就容易在支架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再次堵塞,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3、再狭窄:虽然支架能够有效扩张血管,但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支架内或支架两端血管的再狭窄。这可能与血管弹性回缩、内膜增生、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因素有关。一旦发生再狭窄,会再次影响心肌供血,导致心绞痛等症状复发,严重者可能需要再次进行介入手术或心脏搭桥手术,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为减少心脏支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术后应该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要注意观察身体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黄兆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糖尿病并发症脚烂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并发症脚烂,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足溃疡,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下肢神经和血管发生病变,进而引发足部感染、溃疡甚至坏死。该疾病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高血糖环境会损害神经,特别是下肢的神经,导致患者感觉减退或丧失。这使得患者难以察觉脚部的损伤、压力或感染,从而容易忽视初期的小伤口或不适。另外长期的高血糖状态还会损伤血管,导致血管狭窄、堵塞,进而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血液供应不足会使受伤部位愈合变慢,增加感染的风险。而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较为脆弱,这使得此类人群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并且感染后的愈合过程也会比正常人更长。发生感染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可能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除了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免疫功能下降外,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还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例如,穿着不合适的鞋子、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都可能增加脚部受到压力和摩擦的风险,从而引发溃疡。此外,足部外伤、烫伤、冻伤等也可能导致糖尿病脚烂。针对糖尿病足溃疡这一并发症,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这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关键。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如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要定期检查足部,包括自我检查和专业医生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同时,保持足部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穿着舒适、合适的鞋子,并使用护垫等辅助工具减轻压力。若发生感染或溃疡,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