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的遗传几率有多高?

  遗传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作用。对1型糖尿病单卵双胞长期追踪,发生糖尿病的双生一致率可达50%。然而,从父母到子女的垂直传递率却很低,如双亲中一人患1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的风险率仅为2%~5%。

  遗传学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已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基因位点至少有17个,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目前认为人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复合物是决定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最重要的因素。90%~95%的1型糖尿病病人携带HLA-DR3、DR4或-DR3/-DR4抗原,二者高度相关;但HLA-DR3、-DR4抗原携带人群只有0.5%发生1型糖尿病,提示HLA-DR3、-DR4是1型糖尿病发生的背景条件。HLA-DQ位点位1型糖尿病易感性的主要决定因子。HLA-DQ B链57位是门冬氨酸,为1型糖尿病的抵抗基因,若不是门冬氨酸,而是缬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则是易感基因;HLA-DQ A链52位是精氨酸,则对1型糖尿病易感。当细胞表面表达为HLA-DQ A52精氨酸及-DQ B57非门冬氨酸,即DQ A52Arg+纯合子及DQ B57Asp-纯合子时,患病的相对风险最高。此外,近年来还发现HLA某些其他位点的基因如TNFβ基因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或某些非HLA基因多态性也与1型糖尿病易感性有关。

  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病因中较1型糖尿病更为重要。单卵双胞患2型糖尿病一致率为90%,双亲中一人患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风险率为5%~10%,父母均患病者的子女中5%有糖尿病,12%有IGT。

  大多数2型糖尿病为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复合病(complex disease),有以下特点:①参与发病的基因在1个以上;②各参与基因的作用程度不同,起主要作用者为主效基因(major gene or master gene),作用较小者为次要基因(minor gene),即各个基因对糖代谢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而且各基因间可呈正性或负性交互作用;③不同患者致病易感基因的种类不同,非糖尿病者也可有致病易感基因,但负荷量较少;④各个致病易感基因作用于不同的糖代谢环节,赋予糖尿病的异质性。

  岛B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是2星糖尿病的基本特征,研究可能导致这两方面改变的候选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是探讨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的重要途径。

  1.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 与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有关的因素有:①葡萄糖激酶缺陷。②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肝葡萄糖摄取(肝胰岛素抵抗)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同时降低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③线粒体缺陷。④胰岛素原加工(proinsulin prosessing)障碍,胰岛素原在胰岛B细胞β颗粒内,在疾速原转化酶2和3以及羧肽酶作用下,去与胰岛素连接处C肽分子两侧的两个氨基酸残基(Arg31-Arg32和Lys64-Arg65),分解出等克分子的胰岛素和C肽。该加工过程障碍可致胰岛素生成减少及高胰岛素原血症,后者的生物学活性远远低于胰岛素。⑤胰岛素结构异常:一些学者发现有的家系有胰岛素基因(染色体11P)点突变,产生变异胰岛素(mutant insulin),其生物活性低下。⑥胰淀粉样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又称胰淀素(amylin),是胰岛B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由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与胰岛素共同存在于β颗粒内并共同分泌。40%~90%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有淀粉样物质沉淀,从而影响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

  2.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有:①葡萄糖转运蛋白。除前述GLUT2缺陷可致肝胰岛素抵抗外,GLUT4存在于肌肉和脂肪细胞,在胰岛素作用下转移到细胞表面,加速葡萄糖的易化转运过程。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可导致受体后胰岛素抵抗;②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与其受体α亚基结合后,激活酪氨酸激酶,刺激β亚基酪氨酸残疾酸化,从而传递胰岛素的多种生物效应。编码α和β亚基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19p,现已鉴定了近40种突变,造成不同部位的受体或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现已基本阐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有MODY和变异胰岛素综合征。胰岛素基因点突变部位不同,所编码的变异胰岛素也不同(现已发现5种变异胰岛素),变异胰岛素生物活性显著低下,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糖代谢紊乱。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遗传学病因目前并不明确。

(实习编辑:乌英)

2011-03-09 11:08:00浏览7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糖尿病是遗传病吗
糖尿病并非单纯的遗传病,但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以1型糖尿病为例,虽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易感性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使得个体对自身免疫反应更为敏感,易引发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增加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在2型糖尿病方面,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这些基因参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以及糖代谢等多个环节。若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其直系亲属携带相关遗传易感性基因的概率增加,发病风险可比普通人高出数倍。尽管遗传因素为糖尿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环境因素才是触发糖尿病的关键诱因。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如奶油、烧烤,身体无法及时代谢,会导致体重增加、肥胖,而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促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其次,缺乏运动也会使得身体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也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高度重视预防。若已确诊糖尿病,需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等。同时,还应积极控制体重、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直系亲属有糖尿病会遗传吗
直系亲属有糖尿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都是遗传所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功能缺陷所致。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遗传得到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糖尿病的遗传模式比较复杂,主要与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关。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近亲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具体来说,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则子女患病的风险约为30%至40%,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病,则子女患病的风险约为10%至20%。但是,即使存在遗传因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也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如果患者有家族糖尿病史,建议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多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比如糖果、奶油、巧克力等,以免导致体内的血糖水平升高,引起糖尿病。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