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足病大搜救

  典型病例

  在某医院的外科病房,年仅45岁的崔女士,10年前就患上了2型糖尿病,一直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不久前因足部有酸麻感,到了一家不正规的门诊部进行按摩推拿,治疗后没几天.右足部出现破溃,随即红肿、发热。在某大医院经头孢三代抗生素抗炎治疗后症状仍逐渐加重,右小腿下段及踝、足部高度红、肿、热,其中两个足趾发黑坏疽,足背、足底多处溃破,每日渗出脓液约400毫升,同时伴有恶臭。因该院拟予行“小腿截肢术”乃来北京中医院求诊.要求保住右足。

  入院查体:白细胞2万/mm3,明显升高,空腹血糖12.7mmol/L,彩超提示下肢无动脉硬化闭塞。治疗:改用人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根据溃疡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予相应抗生素治疗;局部中药泡洗(清热解毒、活血利湿),并行纵行扩创加蚕食清创术,逐渐清除坏死的足趾、筋膜组织;泡洗后敷上化腐生肌的中药。经一个半月治疗,患足愈合,虽避免了截肢,但医药费却花去了近5万元。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尽管许多病人因为足的问题耗费了大量钱财,但最终却还是落得个截肢的下场。而造成足溃疡和感染的“导火索”就是一些被人们忽略的“小事”。在此,王主任列举了一些在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惨痛病例:

  病例一:白女士,患糖尿病4年,平时足部没有感觉,没有系统治疗。某日,被钉子扎伤两个足趾,很快感染、红肿、全身发热等,住院4个月,采用大量注射抗菌素,输入白蛋白,局部换药等治疗手段,花费4万多元才治愈。

  病例二:曲先生,患糖尿病两年,从来没有系统治疗。某日洗脚,盆中放置热水后就伸足进去,造成双足部皮肤烫伤脱落。在医院经过两个月治疗,作植皮手术后才愈合。

  病例三:刘老先生,患糖尿病多年,合并高血压、脑血栓等。因足部外伤后用纱布包扎,干燥后家人撕去纱布时造成大片皮肤破损、坏疽,最后截去足。

  病例四:庚女士,患糖尿病10年,有肾病、高血压病和贫血等。因左足趾脚气而引起感染,并迅速蔓延,一个月后累及全足,以至第2、3、4趾呈黑色,截除坏疽的3、4趾,清除足背大片坏死组织,经过5—6个月溃疡才基本愈合。

  健康之行,始于足下

  什么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对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如何?我国的糖尿病足及其相关专业的学者如何贯彻今年世界糖尿病日口号?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足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成员、欧洲糖尿病学会足病学组发起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副院长兼糖尿病中心主任许樟荣教授(以下简称:许)。

  记:许教授,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口号是“糖尿病与足保护”,请您谈谈什么叫糖尿病足,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要提出这样一个口号?

  许: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下肢缺血和/或周围神经病变所导致的足畸形、溃疡或坏疽等症状,严重者需截肢。在许多国家,糖尿病足的问题非常普遍。足溃疡是最常见的糖尿病足病变,其他的糖尿病足病变还有夏柯氏关节等。国外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下肢坏疽是由于溃疡引起的,坏疽的足一般需要截肢。糖尿病患者中约15%的人会发生足病变,轻者表现为皮肤溃疡,重者发生足坏疽或严重的关节畸形,患者的生活能力受到了严重限制。1996年,我作为澳大利亚政府派出的医疗队成员,到斐济和基里巴斯帮助培训当地的糖尿病专业人员,发现当地有的糖尿病患者得病才5年,就已经因为糖尿病足溃疡和坏疽而被截肢。

  糖尿病足患者往往是老年人,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或其他疾病,治疗困难。因为这些患者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而且有些患者溃烂的足有很难闻的气味,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有意见,加之医疗护理的工作量大,治疗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而个别医院就不愿意收治糖尿病足患者。

  糖尿病足的医疗费用的确巨大。美国一年的糖尿病直接和间接的医疗费用高达1000亿美元,这些花费中约有1/3到一半是用在糖尿病足方面。在我国,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足病学组去年组织的全国14家三甲医院的调查,糖尿病足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是26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5万元,这个费用大约是糖尿病患者平均住院费用的4倍。如果家里有一名严重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或者有一位被截肢的糖尿病患者,不仅患者本人痛苦和医疗花费巨大,还牵涉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日常生活可能需要别人照料、看病需要人陪护等。所以,糖尿病足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是相当沉重的。

  尽管糖尿病足治疗困难,医疗费用高,但有效的预防大约可以使截肢率下降50%以上。所谓预防有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乃至全社会都要提高认识,明白糖尿病足虽是一种严重的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但又是可以有效预防的并发症。欧洲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口号,要求将糖尿病截肢率降低50%,事实证明,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将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口号定为“糖尿病与足保护”的原因。从去年开始,世界各地都相继举行了贯彻这个口号的活动。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联合出版发行了《糖尿病与足保护一世界范围内的行动》一书,在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举办了糖尿病足医师的培训与国际糖尿病足临床指南的推广,去年9月举行的欧洲糖尿病学会年会安排了糖尿病足的专场大会学术报告,今年5月的美国糖尿医学会年会以及今年10月举行的国际糖尿病联盟亚太区大会上,均有糖尿病足的专场学术报告和新闻发布会。

  记:造成糖尿病足的原因是什么呢?

  许:造成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和感染。

  1.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高达一半以上。当然,这也取决于诊断的手段。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技术越是敏感,检出率就越高。神经病变使患者足的感觉减退或消失,使足的肌肉萎缩,一方面导致患者的足发生畸形而容易受到损伤,另一方面又由于足部感觉减退而不会对一些不合适的因素进行调整,如袜子过紧和鞋子过小、洗脚水过烫等。神经病变还可以造成皮肤营养不良,皮肤干燥甚至开裂;造成局部压力的改变,有的患者足底局部会形成厚厚胼胝(即过多的角化组织,俗称老茧,鸡眼)。当人行走时,这种胼胝部位受到的压力明显增大,胼胝下的软组织就可以出血损伤,甚至出现溃疡,严重的会出现合并感染.蔓延到骨组织,造成骨髓炎。

  2.缺血则使已经有溃疡的足难以恢复。溃疡的愈合需要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血液循环不良会使有病变的足“雪上加霜”,因而下肢缺血本身又是造成皮肤溃疡(即所谓的缺血性溃疡)的原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足是承担全身压力最高的部位,局部皮肤肌肉长期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就容易破溃且不容易修复。病程超过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高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严重肾脏病病变、血脂紊乱和吸烟者,往往就有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这些患者在行走时可以因为局部缺血而出现下肢肌肉酸痛,严重者行走不到百米,就因为下肢疼痛而需要休息。更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可以造成患者因为下肢疼痛而夜不能寐。据2002年的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老年人中有一半人患高血压病。糖尿病足病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在70%以上。另外,约有3/4的糖尿病患者有血脂紊乱,同时吸烟率较高.这些都是造成我国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普遍而又严重的原因。

  3.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情控制不好者,体质差、抵抗力弱、容易被感染。据解放军第306医院调查,80%以上的糖尿病足患者至少合并一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这些患者一旦发生足的感染,往往难以控制,抗生素用药时间长,花费大而疗效差。糖尿病患者有时仅仅是足部起个水疱,就可以并发局部感染,严重者则需要截肢(趾)。我在1 986年曾见过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他因为怕冷而将足靠在暖气片上,造成足趾皮肤烫伤,经过治疗后,烫伤引起的皮肤破溃已经痊愈,但因为在某医院换药时,换药护士将已经结痂痂皮撕去,结果再发溃疡、感染,最后足趾坏疽而截掉,在治疗过程中该患者还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幸而他在我科住院两个多月,经精心治疗后才痊愈出院。

  尽管造成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是以上三方面,但也有因对糖尿病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小错酿成大祸的。前不久,解放军第306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接诊了一位患者,他的一个足趾皮肤破溃并开始发黑,劝他住院治疗,遭到拒绝。一个月后该患者再来就诊时,整个足发黑而且感染严重,最后入院不久即病逝了。还有的患者有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但又不肯戒烟,结果治疗效果很差.导致病情恶化。当然,也有医护人员治疗、换药不到位的情况发生。经常看到这样的患者,本来仅仅是一个溃疡,结果是越治越差,花了许多钱,遭了许多罪,病情却持续恶化。这里既有医护人员的因素,也有患者的原因。所以,贯彻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与足保护”的口号,不仅仅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也是广大糖尿病患者的需要。

  记:根据什么来判断糖尿病足病变的严重程度呢?

  许:依据糖尿病足的病因、性质以及病变组织的范围及严重程度来决定。

  按照病因可将糖尿病足溃疡和坏疽分为神经性、缺血性和混合性三类。不伴有明显缺血的足溃疡,多以合并感染为主,其溃疡相对容易痊愈。但缺血严重的溃疡在没有改善局部缺血之前,溃疡很难愈合。美国德州大学的临床调查告诉我们,截肢率随溃疡的深度和分期的严重程度而增加:非感染、非缺血的溃疡,随访半年期间无一截肢;一旦溃疡深及骨组织,其截肢率高出11倍;若感染、缺血并存,其截肢率增加近90倍。

2007-11-19 08:40:00浏览5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黄阳亮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症痛怎么办
骨质疏松症疼痛的缓解办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调整以及康复锻炼等。该疾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疼痛常是患者的突出困扰。1、药物治疗:药物是缓解疼痛的重要手段之一。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用药,钙剂如碳酸钙D3片,能补充钙质,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协同作用以维持骨骼健康。对于疼痛明显者,降钙素类药物效果显著,如鲑降钙素注射液,其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迅速缓解骨痛,还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一般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注意上述提及药物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2、物理治疗:多种物理方法有助于减轻疼痛,常见如热敷,其是简便易行的方式。用温热毛巾或热敷袋敷于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通过热传递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带走致痛物质,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此外,红外线照射利用红外线的穿透性,深入骨骼周围组织,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加速组织修复,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周3-4次。3、生活调整:日常应注意保证充足睡眠至关重要,每晚尽量睡足7-8小时,睡眠期间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利于骨骼和肌肉恢复。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变换姿势,减少骨骼承重,防止疼痛加剧。在日常活动中,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用力,降低骨折风险。4、康复锻炼:适度的康复锻炼能增强骨骼强度,减轻疼痛。如散步,这是一种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日坚持30-60分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刺激骨骼生长,增强下肢力量。太极拳也是不错的选择,其动作舒缓,可锻炼全身肌肉骨骼协调性,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45分钟。若患有骨质疏松并伴有疼痛症状,建议积极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复查骨密度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全方位维护骨骼健康。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40岁男人骨质疏松有什么症状
40 岁男人出现骨质疏松时,通常会有疼痛、脊柱畸形、骨折、肌肉无力等症状表现。1、疼痛:以腰背部疼痛居多,疼痛可能是弥漫性的,没有固定的痛点。在站立时间过长、劳累或姿势改变时疼痛会加重,有时在夜间或清晨醒来时也会感觉疼痛,而适当活动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活动过多后疼痛又会再次加剧。这是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小梁变细、断裂,骨皮质变薄,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从而引发疼痛。2、脊柱畸形:骨质疏松可能导致脊椎椎体因压缩性骨折而变形,长期反复发作之后,就可能会导致身体的畸形,比如弯腰、驼背等。这种变形还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3、骨折:这是骨质疏松较为严重的后果。轻微的外力,如咳嗽、打喷嚏、弯腰搬重物、甚至日常的活动等,都可能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等。椎体骨折可能导致急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多次椎体骨折还可能导致脊柱畸形。4、肌肉无力:由于骨密度降低,骨骼对肌肉的支撑作用减弱,会导致肌肉力量相对下降,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尤其是下肢无力较为明显。在上下楼梯、爬坡或长时间行走时,这种无力感会更加突出,影响日常的活动和运动能力。对于40岁患有骨质疏松的男性,建议在饮食上要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类、坚果等。还要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这些习惯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代谢。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需要打针吗
打针一般指注射,骨质疏松患者在某些情况下是需要注射药物治疗的。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注射用药能直接将药物送达体内,更快发挥药效,对病情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当骨质疏松病情较为严重,骨密度值过低,且患者通过常规的钙剂、维生素D补充以及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注射治疗就成为必要手段。此时可遵医嘱使用降钙素类药物鲑降钙素注射液,其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缓解骨痛,增加骨量。其主要适用于伴有急性骨痛的骨质疏松患者,注射后可较快减轻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另外,对于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如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后出现严重的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等的患者,此时注射给药便是更好的选择。以唑来膦酸注射液为例,通过静脉滴注进入体内,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可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保证治疗效果。若被诊断为骨质疏松,不要自行判断用药方式。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耐受程度等综合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注射或服药,定期复查骨密度等指标,观察治疗效果。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多晒太阳、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助力骨骼健康。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有特效药吗
骨质疏松并没有所谓的特效药。虽然医学领域不断发展,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手段日益多样,但由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以难以通过单一药物实现快速、彻底且完全无复发风险的治愈。骨质疏松的成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从年龄因素来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代谢逐渐失衡,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导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质不断流失。激素水平改变也是重要因素,例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破骨细胞功能异常活跃,会加速骨量丢失。此外,营养缺乏,如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也会影响骨矿化;同时,生活方式不良,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等,同样会干扰正常骨代谢。如此复杂的发病机制,意味着没有一种药物能够精准针对所有致病环节,彻底扭转骨质疏松进程。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虽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但不能完全阻止骨质流失,且长期使用可能带来胃肠道不适、下颌骨坏死等不良反应。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补充剂,也能增加钙摄入、促进钙吸收,可仅靠这些药物不足以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只是为骨骼健康提供必要物质基础。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能促进骨形成,不过使用疗程受限,且价格昂贵,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这些药物各有优缺点,都无法成为理想中的特效药,彻底根治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患者应全面调整生活方式,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另外,建议按医嘱规范使用上述抗骨质疏松药物,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并定期监测骨密度,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