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降糖联合用药的必知事件

  在岛素抵抗的持续作用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逐渐衰竭,这在今天仍是难以解决的“定律”,不论胰岛素促泌剂还是胰岛素增敏剂都无法逆转或阻止这一趋势。正如UKPDS研究显示,随访期内单药治疗可以维持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患者比例逐年下降,提示单药治疗无法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2008年,ACCORD和ADVANCE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于一种降糖药物治疗。因此,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也提到:多数患者最终需要联合治疗。

  2006年,我国30家医院糖尿病专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调查显示:与1998年相比,单药治疗患者比例明显下降(75% 对 50%),联合用药患者比例则达到60%。与此同时,患者血糖控制得到明显改善(1998年:8.7%±2.0%;2006年:7.6%±1.6%),HbA1c<7%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在这种背景下,规范临床联合用药显得非常紧迫。

  联合用药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的联合用药仍缺乏可具体参考的规范,而主要依赖于临床医师的经验。部分指南,如2008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及2008年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 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识指出:应将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鉴于ACCORD等临床研究的启示,2008年底在上海糖尿病新动态编委会上,中国专家提出血糖管理 “REACH” 策略,对糖尿病血糖管理进了新探索,其中也特别强调了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糖尿病治疗要合理配伍,避免不良反应增加。提倡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以使不同药物的作用达到互补效果。依据《Joslin糖尿病学》(15版)对降糖药的分类法(根据作用机制),现有降糖药可分为4类: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

  联合用药患者离安全达标还有多远?

  联合用药可使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但最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水潴留等,临床上对于这些不良反应往往并没有足够重视。2008年由于强化治疗组死亡率增加而结束的ACCORD研究给临床工作者带来诸多反思,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ACCORD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包括研究中的用药方案。

  在该研究中,强化降糖组3种以上降糖药联用的比例达到近60%,且由于胰岛素、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均有增加体重的作用,使平均体质指数(BMI)为32 kg/m2的患者体重增加3.5 kg,其中近28%的患者体重增加10 kg以上[3]。众所周知,肥胖本身即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体重增加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升高,增加心血管危险。尽管格列酮类与胰岛素联用对β细胞具有积极作用,且有效改善血脂,但其带来的体重增加和水钠潴留风险有协同作用,体重增加也可能同时加重心力衰竭(心衰)风险。AD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EASD指南明确指出: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为Ⅲ、Ⅳ级的心衰患者禁用TZD,心衰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TZD。AHA和ADA联合声明:联合胰岛素是TZD治疗中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

  另外,ACCORD研究中采用的激进治疗方案使得强化组低血糖发生率远高于常规组(4.6%对1.4%)。同时参与过ACCORD与ADVANCE研究的莱特(Leiter)教授认为,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的并非强化降糖本身,不合理的治疗方案才是症结所在。尽管目前对于ACCORD研究结果的分析尚无定论,但对于过程的分析仍提示:在血糖干预策略上,要从只注重降糖效果转向同时关注效果与安全。正如VADT研究者在对其结果分析中所发现的:严重低血糖是VADT研究中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DA联合声明也指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4]。这提示,对于可带来低血糖的降糖药的联合使用必须谨慎,如促泌剂和胰岛素的联合。研究发现:与单用二甲双胍相比,胰岛素与磺脲类联用显著增加低血糖风险(P<0.0001),即由于二者均可提高体内胰岛素水平而大大增加低血糖发生率。遗憾的是,临床上磺脲类与胰岛素联用并不少见,实际上目前仅格列美脲被美国FDA批准与胰岛素联用。

  磺脲类与双胍类联用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联合降糖方案中占很大比例。但2008年一项荟萃研究显示:磺脲类与双胍类联用虽未显著增加全因死亡风险,但可能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入院和死亡复合终点发生危险[5]。尽管这一结果仍不被普遍认可,但临床经验与循证结果的矛盾提示,在糖尿病治疗中应更谨慎全面地思考。

  联合用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能充分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对2型糖尿病治疗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临床上联合用药仍存在不规范现象,唯有改进这些现象,才可能使患者血糖安全达标。

  以阿卡波糖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是患者安全达标的保障

  阿卡波糖是临床常用的安全性良好的抗糖尿病药,其主要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显著抑制餐后血糖的升高,同时降低空腹血糖及HbA1C。与依赖胰岛素发挥作用的降糖药不同,它对血糖的降低并非强制性。因此,拜糖苹可与任何降糖药联合应用,不仅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对体重还有一定的降低作用。除此之外,拜唐苹还能减少餐后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改善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机体代谢异常,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决定了拜唐苹在协助联合用药患者安全达标方面非常有益。

  早在2002年发表的一项纳入8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提示:单用格列本脲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29%,单用拜唐苹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0,而两者联合时低血糖发生率为10%,提示拜唐苹显著降低前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对血糖改善具有“消峰去谷”的作用。

  2009年一项在使用磺脲类和双胍类治疗血糖不达标患者中对比阿卡波糖和瑞格列奈效果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阿卡波糖和瑞格列奈降糖效果相似,但前者轻度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后者增加体重,未改善胰岛素抵抗。

  另外,冯凭等在17个中心进行了一项非随机、开放、自身对照研究,目的是观察拜唐苹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493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各种降糖药治疗不达标者,加用拜唐苹治疗12周后发现,以拜唐苹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可使空腹血糖有效降低1.3 mmol/L,餐后血糖降低约3.3 mmol/L,HbA1c降低0.9%,患者血糖达标率显著提高,体重明显降低,患者自述低血糖事件减少。这也说明,拜唐苹作为联合用药的选择不仅有效,且在体重、低血糖等方面都非常安全可靠。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复杂、发生发展涉及诸多病理生理过程的疾病。临床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治疗。联合用药应特别注意降糖药物之间的合理配伍,避免不良反应的增加。研究证实,拜唐苹鉴于独特的作用机制,可与各类降糖药物及胰岛素联合使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达标率,而且对于体重、低血糖、全面代谢改善都有较好的影响,是联合用药患者安全达标的良好选择。在其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不满意时,增加拜唐苹的三种药物联合治疗也常被选用。

(实习编辑:李杏)

2011-02-23 04:35:00浏览4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琴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阴虱是性传播疾病吗
阴虱导致的阴虱病通常是性传播疾病的一种,但该疾病并非仅通过性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疾病传染。阴虱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行为过程中,双方的私密部位密切接触,阴虱很容易从一方的阴毛区域转移到另一方。由于阴虱以吸食人体血液为生,且其足上有特殊的抓握结构,能够紧紧附着在阴毛上,这种近距离的身体接触为阴虱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患有阴虱病的人群中,大多患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尤其是在性伴侣不固定、性生活较为活跃的人群中,阴虱病的传播风险更高。然而,阴虱病并非仅通过性接触传播,还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阴虱及其虫卵可附着在被污染的物品上,如毛巾、床单、马桶座圈等。当其他人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后,阴虱有可能转移到其阴毛部位,从而导致感染。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的场所,如集体宿舍、公共浴室等,间接传播的风险显著增加。若怀疑感染阴虱,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治疗期间,患者要对个人衣物、床单被罩等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可采用高温煮沸或暴晒的方式,以消灭可能残留的阴虱和虫卵。另外,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衣物等,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性伴侣,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以避免再次传播。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阴虱从感染到发现大约需要多久
阴虱从感染到被发现的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在数天至数周。具体时间受感染的阴虱数量以及个人卫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阴虱感染后,通常会在数天内开始出现症状。当阴虱寄生于人体毛发部位,其吸血活动会导致局部皮肤产生瘙痒感,这种瘙痒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在感染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适,容易被忽视;但随着阴虱数量增多,其活动范围扩大,瘙痒程度愈发明显。不过,也有部分患者因个体敏感度较低,症状不明显,从感染到发现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影响阴虱从感染到发现时间的因素较多。首先,感染的阴虱数量对症状出现时间有一定影响,若最初感染的阴虱数量较多,繁殖速度快,症状出现及被发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反之,感染数量少,繁殖过程相对较慢,症状显现及被发现的时间就会延迟。其次,个人卫生状况也会影响发现时间,若个人卫生条件良好,阴虱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潜伏期相对较长;反之,若局部卫生较差,阴虱更容易繁殖和引发症状,可能在数天内就被发现。若怀疑感染阴虱,应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在就医前,避免自行使用未经证实的偏方或药物处理,以免干扰诊断结果。确诊后,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同时对个人物品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防止再次感染。在治疗期间,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衣物等,切断传播途径。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阴虱最怕三个东西
对于阴虱病的治疗,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硫磺软膏、林旦乳膏、百部酊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杀灭阴虱成虫及虫卵,缓解患者瘙痒等症状。1、硫磺软膏:硫磺软膏是一种常用的外用药物,它能够直接作用于阴虱及其虫卵,破坏其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治疗阴虱病的目的。同时,硫磺软膏不仅能够直接消灭阴虱成虫,还具备抑制阴虱繁殖的能力。但由于硫磺软膏可能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皮肤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2、林旦乳膏:林旦乳膏也是一种强效的外用杀虫剂,能够迅速杀灭阴虱成虫及虫卵。它通过干扰阴虱的神经系统,使其麻痹死亡。然而,林旦乳膏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时需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敏感部位。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3、百部酊:百部酊是一种中药制剂,由百部等中药材浸泡而成,具有杀虫、止痒的作用。百部所含的生物碱等成分对阴虱有特殊的杀灭作用。它能麻痹阴虱的神经系统,使其活动能力丧失,最终死亡。百部酊相对温和,对皮肤刺激较小,适合大多数患者使用。但孕妇应慎用。硫磺软膏、林旦乳膏和百部酊都是治疗阴虱病的有效药物。它们各有特点,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裤,并对用过的贴身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如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阴虱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用什么药
阴虱病是由阴虱寄生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非疾病因素涉及卫生习惯不良、性行为传播等;疾病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其他感染等。一、非疾病因素:1、卫生习惯不良:阴虱病的传播与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不更换内衣裤、共用毛巾或床单等行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阴虱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卫生条件差的环境更易滋生和传播阴虱。2、性行为传播:阴虱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性伴侣之间的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多个性伴侣或无保护性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二、疾病因素:1、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易感染阴虱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导致阴虱繁殖加快,症状加重。治疗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林旦乳膏,同时加强免疫支持治疗。2、合并其他感染:阴虱病可能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梅毒等。合并感染会加重症状,增加治疗难度。治疗时需全面检查,针对合并感染使用相应药物,如淋病可使用头孢曲松,梅毒可使用青霉素。合并感染的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建议患者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预防,阴虱病可有效治愈并避免复发。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更换或中断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