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1型糖尿病人也可生育无忧

  妊娠糖尿病病情的影响

  在怀孕过程中,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胎盘可产生越来越多的岛素拮抗激素(如人泌乳生长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它们具有升高血糖、产生酮体、促进代谢紊乱的作用,所以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对抗。但另一方面,胎盘又产生更多分解胰岛素的酶,使本身不足的胰岛素更加缺乏,从而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酮体等产生明显增多。另外,因为妊娠的原因以及代谢产物的增多,可以造成孕妇本身大血管并发症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型糖尿病妇女还能怀孕吗

  研究证实,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母子并发症与孕期血糖水平相关,控制孕期血糖至正常,加强母子监测,可明显改善母子的预后,甚至接近正常范围。所以,要强调在妊娠前开始控制血糖,血糖正常后怀孕并加强孕期监测,可有效改善围产儿预后。具体如下:

  妊娠前的准备糖尿病患者准备妊娠前,应进全面身体检查,包括血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底检查、心电图,明确糖尿病的病情程度。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怀孕前应停用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维持孕前及早孕期血糖正常,能够明显减少胎儿畸形和流产的发生。同时,妊娠前3个月及妊娠早期,服用小剂量叶酸,每天0.4~0.8毫克,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积极控制血糖①合理食:遵循个体化原则,即使肥胖的孕妇在妊娠期也不应过分限制饮食,否则易产生饥饿性酮症。少量多餐,每日分5~6餐,早餐量不宜过多,占全天总热量的2/18,午餐和晚餐各占全天总热量的5/18,其他为上、下午及睡前加餐,多摄入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品。②适当运动:在没有内科或产科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运动,尤其是肥胖孕妇更应该在餐后进行一定的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一般使心率保持在120次/分钟以内,运动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运动项目以步等有节奏运动为佳,禁止剧烈运动,有先兆流产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不适宜运动。③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的高低,选用短效人胰岛素和中效人胰岛素治疗,尽可能使空腹血糖控制在3.3~5.6mmol/L,夜间血糖在4.4~6.7mmol/L,餐前血糖在3_3~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4.4~6.7mmol/L。

  加强孕妇及胎儿的监测孕期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孕妇血糖并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及饮食情况。血糖过高或过低时应检测酮体,特别是有微血管并发症者应每周监测尿蛋白并定期监测肾功能,查眼底和血脂等。在妊娠至16~20周时,超声检查胎儿大小、有无畸形,孕28周后定期了解胎儿发育和羊水情况,孕34周后重复胎心电子监测。

  妊娠终止的时机与方式血糖控制满意、无母子并发症者,可在预产期前终止妊娠。糖尿病合并妊娠病情严重,尤其合并有微血管病变者,妊娠中晚期母子合并症较多,通常需提前终止妊娠。糖尿病不是剖腹产指征,分娩方式需根据产检情况及是否存在严重合并症决定。另外,足月后终止妊娠者,新生儿很少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而未足月需终止妊娠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满意孕妇的新生儿,多需促成熟治疗,可用羊膜腔内注射地塞米松。

  总之,处于生育年龄的1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生育的,最好自身无任何并发症,而且在妊娠前及整个妊娠期血糖控制良好。

(实习编辑:李杏)

2011-02-15 02:17:00浏览4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邹燕敦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病因可能包括自身免疫、遗传、病毒感染、胰岛素缺乏和环境因素。由于两者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也有所区别。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 1.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对自身的组织、器官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由于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无法正常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从而引发高血糖。建议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天主食中粗粮可占三分之一左右,多吃蔬菜,如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 2.遗传 遗传是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一种特征,可能导致某些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如果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有糖尿病,则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如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3.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可能诱发胰岛炎,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这会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病的症状。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可用于治疗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通常整粒用温水送服,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并遵循医嘱使用。 4.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缺乏可能是由于胰腺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此时,身体无法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治疗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例如使用短效或长效胰岛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 5.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加速其衰竭,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建议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每天瘦肉不超过100克,鱼类100-150克。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以降低糖尿病风险。
徐文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1型糖尿病是几型超敏反应
1型糖尿病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性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不同的类型。Ⅳ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一般在接触抗原后24至72小时出现,与抗体和补体无关,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而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1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Ⅳ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在1型糖尿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并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另外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识别并结合胰岛β细胞表面的抗原,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1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疲劳等。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水平升高,患者会出现频繁排尿以排出多余的糖分,同时感到极度口渴。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减轻和疲乏无力。 诊断1型糖尿病通常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胰岛素水平测定。此外,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C-肽测定,以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注射胰岛素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短效胰岛素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可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一般在餐前注射,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患者需按医嘱使用胰岛素笔或其他注射器将胰岛素注入皮下,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应定期测量血糖值,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血糖稳定。
邹燕敦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1型糖尿病是几型超敏反应
1型糖尿病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性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不同的类型。Ⅳ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一般在接触抗原后24至72小时出现,与抗体和补体无关,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而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1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Ⅳ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在1型糖尿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并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另外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识别并结合胰岛β细胞表面的抗原,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1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疲劳等。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水平升高,患者会出现频繁排尿以排出多余的糖分,同时感到极度口渴。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减轻和疲乏无力。 诊断1型糖尿病通常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胰岛素水平测定。此外,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C-肽测定,以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注射胰岛素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短效胰岛素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可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一般在餐前注射,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患者需按医嘱使用胰岛素笔或其他注射器将胰岛素注入皮下,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应定期测量血糖值,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血糖稳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