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雾里看花的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体内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造成神经缺血缺,可累及全身各部位的神经组织,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按照神经受损严重程度不同,在临床上的表现也多种多样,加上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糖尿病性中枢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中枢神经病变发生在大脑脊髓,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

  1.糖尿病性假脊髓结核:主要是脊髓后根神经节损伤。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发病,步态不稳,抬脚高、落地重,像踩在棉垫上。跨步较宽,走困难。常伴有双下肢麻木,刺痛感,多见于糖尿病患病时间较长者。

  2.糖尿病性侧束硬化综合征:表现为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走路时难以控制步伐。常伴有肌无力、肌肉萎缩肌电图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3.糖尿病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糖尿病合并脑中风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4倍,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大大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失语、偏瘫等症状。

  4.糖尿病低血糖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力减退、出汗、面色苍白、精神失常、神志不清等。补充葡萄糖后可以缓解。

  5.糖尿病性老年痴呆: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缺损、记忆力缺损、应激能力障碍、人格改变,思维困难、对答缓慢、动作减少等,给人以痴呆的印象。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分为三大部分:感觉神经:可使机体感觉到内外环境的冷、热、痛、痒等变化;运动神经:支配肌肉引起收缩、舒张,从而完成机体运动的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布在全身内脏器官,维持基本生命的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变:多见于糖尿病初期或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主诉双下肢极不舒服,麻木,过电感,蚁走感,烧灼感,酸胀痛症状。

  2.糖尿病末梢神经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呈对称性常伴有蚁走感,针刺样疼痛,踏棉垫感觉,行走困难。夜间疼痛加重,患者难以入睡。

  3.糖尿病急性痛性神经病变:发病突然、产生剧烈性疼痛,以下肢远端(脚趾端)呈刺痛、钻凿痛,以夜间最为严重。患者多伴有恐惧感。有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岛素治疗的初期可出现该症状,称之为“胰岛素性神经病变”。

  4.糖尿病足:患者在发生溃疡前,常伴有较长时间的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肢体麻木,烧灼样疼痛,脚踩棉垫感,间歇性跛行。往往伴有肌肉萎缩、足部变形等症状。

  5.糖尿病神经性肌病: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主要侵犯下肢近端肌群,如髋肌、大腿肌,伴有肌肉萎缩。患者表现为肌无力,行走困难,尤其上台阶极为困难。

  6.糖尿病性坐骨神经痛、糖尿病性面瘫: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分布区压痛,行走困难。糖尿病性面瘫主要表现为肌瘫痪唇沟变浅,口角流涎等。往往被医生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和周围性面瘫。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1.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性心律异常,如心动过速,糖尿病性高血压病,糖尿病性心肌梗死等等。这些病变主要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失衡所致。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糖尿病致死主要原因之一。

  2.糖尿病性食管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由于食管下段蠕动减弱,内食物清除功能下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往往表现为食管炎、炎、支气管炎、哮喘的症状,容易被医生误诊。

  3.糖尿病性胃瘫: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烧灼热、隐痛,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胃的排空动力差所致。也有的患者表现为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等。

  4.糖尿病神经性胆囊病:有临床证实糖尿病胆囊收缩不良为56.9%,胆石症伴胆囊炎20.7%,80%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胆囊病其症状不典型,多以无痛性发病,一旦发病症状严重,病死率较高。

  5.糖尿病性膀胱:主要表现为膀胱的排尿功能障碍。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40%~90%伴有糖尿病性膀胱功能降低,排尿无力,尿潴留,尿末滴沥等症状。

  6.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非糖尿病人群高2~5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20~30岁糖尿病人群患病率为25%~30%,50岁左右为50%~70%,60~70岁达70%。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阳痿发病率就越高且程度越重。

(实习编辑:李杏)

2010-11-18 05:47:00浏览9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胃胀、饱腹感、打嗝吃什么药
胃胀、饱腹感、打嗝多与肠道菌群失调、胃动力不足、消化酶缺乏等原因有关,常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多潘立酮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1.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首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属于益生菌制剂,通过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生长,来起到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该药常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胃胀、饱腹感、打嗝、嗳气等不适症状,但需要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时服用。2.多潘立酮片其次,多潘立酮片是一种促胃动力药物,能够通过拮抗胃内的多巴胺D2受体,来达到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的效果。针对胃动力不足导致的胃胀胃痛、腹部饱胀感、嗳气打嗝等症状,常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要慎用此药。3.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最后,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属于消化酶制剂,通过给机体补充额外的消化酶,来促进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该药主要用于改善因胆汁分泌不足、消化酶缺乏等原因,引起的胃胀胃痛、反酸烧心、嗳气打嗝等症状。该药建议餐后服用,但存在肠梗阻或肠出血的患者禁用。此外,患者出现上述不适症状,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少食多餐、规律饮食等,也可通过顺时针按摩腹部、饭后外出散步等方式,辅助缓解上述症状。若上述症状持续无缓解,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