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血糖监测不可完全依赖血糖仪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目前发病总人数已超过4000万,并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微型血糖仪的问世,给患者掌握病情和指导用药带来了极大方便,甚至许多家庭完全依靠它,而不再定期去医院复查血糖。虽然血糖仪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采血量少、检测快等优点,但它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患者的烦恼

  自半年前在医院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60岁的马女士,已经先后购买了3台血糖仪,经常在家做自我采血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调节胰岛素用量。

  最近,马女士发现,监测值一直偏高,就决定到医院就诊。医生详细问诊后,又为她做了生化检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得出的结果,令马女士大吃一惊:还是按照原来的胰岛素注射量,血糖却“降”了下来。

  “我一直都很信赖血糖仪的测量结果,根据结果来调节饮食和运动量,没想到它会不准,我觉得最近这段时间药都白用了!”马女士和家人一肚子火。

  “洋”标准水土不服

  凡事都有一个标准,就是有误差,也该有个规定。但据记者了解,现在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对血糖仪误差的统一要求。市场上流行的美国、日本、韩国品牌血糖仪,都在执行着各自的误差标准。

  记者到齐市南马路和龙北街等几家经销医疗器械的商店暗访,销售血糖仪的店员,给出的误差允许范围分别为10%左右、15%和0.5几种不同版本。

  正是因为国家标准的缺失,才导致生产厂家、经销商“有机可乘”。

  许多医疗界人士都对美国糖尿病协会所定的血糖仪标准提出质疑:与国内医疗界“差距甚远”,这将直接导致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使用条件环境相对较差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走进用药误区。专家指出,医疗产品无小事,如果不尽快出台血糖仪允许误差的本土标准,将会损害到像马女士那样的千千万万糖尿病患者的切身利益。

  比较着用是上策

  针对马女士提出的误差较大的质疑,血糖仪客户服务人员则强调:血糖仪产品说明书上已标明,“不作为诊断之用,只作为日常监测用途,监测结果不能代替对疾病的诊断。”

  对此,齐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检验师王德明告诉记者,大型医院使用的生化分析仪,属于“全定量”设备,而血糖仪属于“半定量”设备,两者不能在精度、操作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比较。

  王德明指出,全定量设备,对准确度有明确的专业要求,血糖仪最好依据生化分析仪的测查结果,进行精度校正后再使用,并定期到医院复查,以免影响治疗。

  也有内分泌医生提出建议:微型血糖仪可用于患者全天检测7次。即三餐前(包括早晨空腹)各1次,三餐后(从吃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各1次,晚上临睡前再加测1次。并每隔半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静脉血样的血糖检测,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治疗效果的依据。

(实习编辑:陈占利)

63
2010-08-29 05:05:00浏览54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