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1型糖尿病的病程规律

  1型糖尿病的病程有一定规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期。

  (1)急性代谢紊乱期

  从出现症状至临床诊断多在3个月以内,此时期有各种糖尿病症状,称为急性代谢紊乱期。其中20%左右为酮症酸中毒,20%~40%为酮症而无酸中毒,其余仅为高血糖和高尿糖。但全部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采用注射胰岛素治疗。

  (2)蜜月期

  治疗2周~3个月后,2/3患者的症状可逐渐消失,血糖下降,尿糖减少,胰岛功能暂时性恢复,血清胰岛素及血C肽水平上升,胰岛素需要量减少,少数甚至可以不需要用胰岛素,从而进入缓解期,亦称“蜜月期"或“蜜月缓解期"。男性出现糖尿病症状缓解较女性多见。3岁以下及青春期的女孩缓解期不明显,缓解时间自数周至一年不等,差别甚大,平均为3~6个月。

  (3)糖尿病强化期

  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及青春期发育而使病情加重,表现为胰岛素用量突然或逐渐增多,血胰岛素及C肽水平又再次减低。此时胰岛已趋衰竭,胰岛B细胞耗尽无几,有时伴纤维化,此期称为“糖尿病强化期"。

  (4)永久型糖尿病期

  胰岛B细胞大部分被破坏,需完全依靠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胰岛素用量逐渐增大至稳定量,逐渐进入“永久型糖尿病期”,时间多在发病后5年左右。青春期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对胰岛素拮抗,病情易有波动,胰岛素用量再次增大。青春期后病情又逐渐稳定,但遇感染和应激状态时,病情又会恶化。

(实习编辑:李杏)

2010-03-23 05:43:00浏览1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人玲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在于疾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年龄不同、治疗不同等。 1、疾病原因 1型糖尿病是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缺失或明显减少,引起血糖水平的持续增高。2型糖尿病是一种发病年龄早、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共同特点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症状不同 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是出现三多一少,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症状。如果以酮症酸中毒,还会有酸中毒的表现,如恶心、呕吐、呼吸有烂苹果味,出现明显的乏力、呼吸费力等表现,起病速度特别快,胰岛细胞的破坏速度非常快,症状非常的典型而严重。2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几乎没有症状,一般是在体检时发现。 3、年龄不同 1型糖尿病无绝对年龄界限,从儿童期到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发病可能性,通常是在10-16岁之间,常见为青少年,需胰岛素进行控制,年龄越小,遗传因素越大,如果无遗传因素,可能为病毒感染,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所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年龄相对较迟,一般在50-60岁发病,目前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30-40岁的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增多,且大多数都是成年后发病。 4、治疗不同 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一般是遵医嘱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是可通过适当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来治疗,再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来进行辅助治疗。
徐文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病因可能包括自身免疫、遗传、病毒感染、胰岛素缺乏和环境因素。由于两者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也有所区别。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 1.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对自身的组织、器官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由于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无法正常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从而引发高血糖。建议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天主食中粗粮可占三分之一左右,多吃蔬菜,如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 2.遗传 遗传是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一种特征,可能导致某些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如果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有糖尿病,则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如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3.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可能诱发胰岛炎,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这会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病的症状。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可用于治疗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通常整粒用温水送服,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并遵循医嘱使用。 4.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缺乏可能是由于胰腺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此时,身体无法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治疗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例如使用短效或长效胰岛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 5.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加速其衰竭,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建议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每天瘦肉不超过100克,鱼类100-150克。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以降低糖尿病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