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脂肪肝是糖尿病的候选人

  对脂肪肝的重视不能仅仅放在肝脏上,由于脂肪肝患者是个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所以对脂肪肝患者必须筛查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脂肪肝人群中不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比例高,更重要的是脂肪肝可以预测将来发生糖尿病。

  日本、美国、意大利研究报道,对没有糖尿病的人群进行7年追踪研究发现,那些患有脂肪肝的病人经过7年之后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因此,又将现在还没有糖尿病的脂肪肝病人视为2型糖尿病的后备军。脂肪肝不仅引起肝脏的各种异常,而且与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密切伴随,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消化、内分泌、营养、心血管等多学科的共同关注。

  据统计,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全球患病率为20%。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最近上海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达到15.35%。按上海人口1 600万计算,上海目前脂肪肝人数约达到250万人。其中大约有50%的人群(125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中达到糖尿病标准的人数约达36万, 那些已经进入到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和糖代谢尚处在正常范围的脂肪肝人群是个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

  如何诊断脂肪肝

  脂肪肝患者大多没有临床症状,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右上腹胀满或隐痛等。随着体检的普及,通过B超诊断出的脂肪肝患者日益增多。其次是一些患者偶然检查发现肝酶升高又没有大量饮酒、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肝病的证据,也没有药物或中毒等原因,这些患者大部分可能患有脂肪肝,如果做B超检查或肝脏CT可以进一步证实。肝脏脂肪含量>5%就可以诊断为脂肪肝,但是肝脏脂肪含量>30%时B超检查才能检测出来,也就是说,当B超和CT诊断出脂肪肝时,已经不是早期。

  目前,国际上诊断和评价脂肪肝严重程度和肝脏脂肪定量的金标准是肝穿刺作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对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别至关重要。对于一些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及时进行肝穿刺病理诊断对明确病因和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都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探索无创的肝脏脂肪定量检查的方法。国外自1994年开始应用磁共振波谱(1 H MRS)方法无创性精确测定肝脏脂肪含量,近几年国内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中山医院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磁共振波谱测定方法,正在临床推广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仍然限于肝脏脂肪定量研究,如果欲明确是否存在脂肪性肝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否伴有肝纤维化或与其他肝病进行鉴别诊断仍然需要肝穿刺病理检查。

  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症状,不痛不痒,许多患者对脂肪肝并不重视,以致部分患者出现持续的肝功能异常时才来就诊,此时已经不是早期单纯性脂肪变性阶段,而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在此阶段,不仅肝脏损伤加重,而且糖代谢异常和心血管风险的伴随率大大增高。

  脂肪肝可防可治

  脂肪肝可防可治。其防治原则是:早期发现,规范诊断,综合治疗,贵在坚持,重在预防。医生会根据脂肪肝的程度、分期、代谢异常和风险评估,制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最主要的方法是生活方式干预,即饮食控制和增加体力活动,通过降低体重可以使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减少,随着肝脏脂肪量的下降,不仅脂肪肝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糖代谢异常可以改善,原有的糖尿病可以减轻。医生和营养师根据个体情况量体裁衣制订出合适的营养和运动处方。需要提醒的是减肥速度不宜太快,快速减肥反而可以加重脂肪肝。因此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对于生活方式治疗后仍不能满意控制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合理选择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及时筛查糖尿病

  一旦诊断为脂肪肝,应该到医院的相关专科就诊,首先要明确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如与各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或毒物引起的肝损害以及酒精性脂肪肝进行鉴别。然后了解肝功能受损程度。肝损伤的程度与肝脏脂肪含量有密切关系,脂肪沉积越多,肝脏损伤越重。因此需要测定肝脏脂肪含量,国内有些单位已经开展CT半定量的方法,我们医院同时开始进行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可以精确评估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对于一些反复肝功能异常而诊断不明的患者仍然需要进行肝穿刺病理诊断。

  对脂肪肝的重视不能仅仅放在肝脏上,由于脂肪肝患者是个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所以对脂肪肝患者必须筛查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筛查方法十分简单,通常采用标准的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通过糖耐量试验可以早期诊断是否有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的程度以及确诊是否为无症状性糖尿病。对于脂肪肝患者我们给出的建议是:重视脂肪肝,警惕糖尿病。

(实习编辑:李杏)

2009-11-30 05:42:00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妊娠期糖尿病什么症状,会胎停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异常变化等症状,若病情控制得当,一般不会引发胎停,但若控制不佳,可能会引发胎停,建议孕妇一旦察觉这些异常,及时前往医院产科进行血糖检测,以便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一、症状:1、多饮多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出肾脏重吸收能力,可能导致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带走大量水分,使得患者尿量增多。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可能引发口渴中枢兴奋,促使患者频繁饮水。部分患者因夜间多尿影响睡眠,白天精神欠佳,且多饮多尿的症状随血糖升高愈发明显。2、多食:由于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内被利用,细胞处于饥饿状态。这种信号反馈到大脑,刺激饥饿中枢,导致患者食欲亢进,食量增加。3、体重异常变化: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作用障碍,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可能出现体重下降;另一方面,一些患者因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脂肪合成,同时患者进食量增多,可能导致体重过度增长。体重异常变化不仅反映病情,还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其他影响,如肥胖增加分娩难度,消瘦影响胎儿发育。二、是否会胎停:妊娠期糖尿病若病情控制得当,胎盘血管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血管壁不会因高糖环境增厚,管腔也不会狭窄,胎盘血流灌注稳定,胎儿能获得充足的氧气与营养,正常生长发育,一般不会引发胎停。然而,若妊娠期糖尿病控制不佳,过高的血糖会损害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病变。血管管腔变窄后,胎盘的血液供应减少,胎儿在子宫内就会面临营养和氧气匮乏的问题,生长发育受限,严重时可能胎停。而且,高血糖致使胎儿长期处于高渗环境,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生,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容易使胎儿过度生长,增加胎儿窘迫、缺氧风险,这同样可能导致胎停,危及胎儿生命。建议孕妇定期产检,按时进行血糖筛查,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另外,适度运动,如散步、孕期瑜伽,以辅助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若出现胎动异常、腹痛等症状,立即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糖尿病的皮肤痒是什么样的
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皮肤痒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表现多样,包括瘙痒程度不同、瘙痒范围有别、伴随症状多样等。1、瘙痒程度不同:有的患者瘙痒程度较轻,只是偶尔感觉皮肤有些许发痒,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而有的患者瘙痒感强烈,会忍不住搔抓,甚至影响到睡眠和日常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瘙痒范围有别:可能是局部皮肤瘙痒,比如腿部、手臂、背部等某个特定部位,常见于小腿胫前皮肤。也可能是全身性的瘙痒,全身皮肤都有瘙痒感,没有明显的固定区域。3、伴随症状多样:部分患者皮肤瘙痒时,皮肤外观基本正常,没有明显的皮疹、红斑等改变。但也有一些患者除了瘙痒外,还会伴有皮肤干燥、脱屑,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疹,这可能是由于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引发了感染,或者是糖尿病性皮肤病的特殊表现,如糖尿病性大疱病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皮肤痒,建议要严格控制血糖,这是缓解皮肤痒的关键,通过合理饮食和规范用药,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其次,注意皮肤护理,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使用温和、滋润型的沐浴产品,洗完澡后及时涂抹润肤霜,保持皮肤水分。另外,穿着宽松、纯棉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如果皮肤痒症状严重,不要搔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褥疮最怕的三种药膏,有糖尿病能用吗
通常没有褥疮最怕的三种药膏这一说法,一些药膏对褥疮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包括康复新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磺胺嘧啶银乳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但使用时应遵循医嘱,避免自行使用。糖尿病患者通常可以使用,但需谨慎,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若有不适,应及时联系医生。1、康复新液:康复新液可促进创面愈合,能修复受损组织。对于糖尿病患者,只要对其成分不过敏,一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需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会影响创面愈合。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加速创面修复。糖尿病患者使用时要确保局部创面清洁,同时严格控制血糖,以创造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的环境。3、磺胺嘧啶银乳膏:磺胺嘧啶银乳膏有抗菌消炎作用,可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糖尿病患者若有褥疮合并感染,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遵医嘱使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创面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4、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和血肿吸收。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等不适,若有不适需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对于糖尿病合并褥疮的患者,首先要积极控制血糖,这是促进褥疮愈合的关键。同时要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在选择药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褥疮的具体情况,如创面大小、有无感染等,合理选用,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可以清理吗
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通常可以清理,这通常意味着组织坏死或血运障碍,不清理会致感染扩散。但清理前医生需全面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采用清创术等在无菌下操作。患者在清理过程中也要做好脚部护理、控好血糖,避免恶化。糖尿病足脚趾发黑变硬,往往是由于长时间的血糖管理不当,导致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进而引发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可能出现溃烂、感染等症状。当脚趾发黑变硬时,可能意味着局部组织已经出现了坏死或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坏死组织不能得到及时清理,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危及生命。然而,清理过程并非简单地去除坏死组织。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整体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糖控制情况、感染状况、局部血供等。在评估基础上,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改善局部血供等措施。对于坏死组织的清理,医生通常会采用清创术等方法,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进一步感染。在清理过程中,建议患者应注意保持脚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可以定期用温水清洗脚部,选择宽松、透气性好的鞋袜,以减少脚部受压和感染的风险。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按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