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例解读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病例解读

10年糖尿病 一朝变癫狂

举报/反馈
2009-10-21 05:18:0039健康网社区

  半年前的一天,原本平静的廖家发生了令人胆心惊的一幕:72岁的廖大爷拿刀追着老伴,扬言要将老伴——张婆婆“剁了”。幸好张婆婆身体比较好,跑到卧室,躲过了“追杀”,赶紧打电话向儿子、女儿求救。

  儿女们很诧异,父亲和母亲几十年来感情一直很好,怎么突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于是,三个儿女急急忙忙赶回家,“制服”了疯狂的老爷子。但等大家准备对父亲“问罪”时,老爷子却又平静了下来,仿佛刚才的事情与他无关。

  事情平息后,大家也就松了口气,不再理会。但没想到,老爷子自从那次发病后,几乎每个月都会出现打人、骂人的情况,有时还自言自语,但听不清楚他在说些什么,任何人劝说都无效,最近一个月发病更是频繁。儿女们觉得老人患了精神病,把他送到了医院。

  经过详细了解病史,医生发现廖大爷10年前就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一直坚持用药治疗。通过家属提供的血糖监测记录发现,血糖大多数时候控制在正常范围,只有少数时间或高或低,除此以外并无其他疾病。难道廖大爷的精神异常是糖尿病引起的?

  其实,糖尿病患者患精神病并非少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2倍,11%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重度抑郁症,31%的抑郁症患者因糖尿病而加重;二是糖尿病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缺血,同样也可造成精神障碍。

  病程长,心情烦躁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患精神疾病呢?据分析,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糖,患者对治疗的长期性感到厌烦,难以坚持;再者有的患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及经济压力大等原因,出现明显的悲观或畏难情绪,导致易疲劳、精力不支等抑郁症状。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从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着手解决。

  ◇心理疏导——别给自己加些吃力不讨好的想法

  糖尿病患者应该知道,糖尿病虽然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疾病,但若长期坚持有效治疗,依然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患者应调整心态,既然患了疾病,烦躁、焦虑或抑郁对疾病的康复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遭受折磨,不如放松心情,认真治疗,顺其自然。

  当自己不能有效调理心情时,应请心理医生协助。看心理医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而是一种科学、明智的选择,应大胆地说出自己心里的困惑,让心理医生帮助你缓解压力,疏导心情。

  ◇药物治疗——选择不良反应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一般来说,当心理医生不能有效解决精神问题时,就该抗精神病药物登台了。糖尿病合并精神病可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因为它们对人体代谢影响小,不良反应较少。代表药物有氯氮平片、利培酮(商品名:维思通)、奥氮平(商品名:再普乐)、喹地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初始剂量宜小,疗程视患者的症状控制与否而定。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可以逐渐停用。若中医治疗则需要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选用疏肝解郁、清心宁神、交通心肾的药物。也可用莲子心3克左右泡水代茶饮,每日1次,1~2个月即可改善烦躁不安等症状。

  糖尿病引起脑缺血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糖尿病精神病患者,他的症状跟廖大爷有点不一样,平时有轻度左侧头痛,有强迫症,对捡垃圾欲罢不能,有2年的病史。对他进行脑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左颞极有个5厘米×6厘米的囊肿,通过手术切除囊肿后,强迫症便随之消失。

  糖尿病除了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可以造成组织缺血梗死,如脑梗死。如果大脑皮层慢性缺血,特别是额叶和颞叶的缺血,可以出现相应的精神记忆方面的改变,比如情绪的变化,抑郁焦虑等;如果大脑皮层的急性梗死,也可以出现明显的精神异常。

  廖大爷出现过自言自语,别人劝导又不听,所以不能排除有语言障碍的情况。语言障碍分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经常被误认为“精神病”,能说话,但是话语很怪,谁也听不懂,并且说起来滔滔不绝,精神亢奋,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完全失去交流能力;运动性失语是不能说话,但是能够听懂别人的话。以上两种情况多是因为糖尿病造成大脑控制语言的组织缺血引起,一般手术后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精神异常,首先要作脑部检查,排除脑缺血,特别是额颞部位的缺血。若没有脑缺血的情况,则是单纯的糖尿病合并精神病。

  另据报道,长期应用降糖药物,有时会出现低血糖,也会导致精神症状的发生,这在糖尿患者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得不防。

  年人,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是先患有颈椎病,还是先患有高血压,在临床上有时往往难以区别;并且有些患者是两种疾病共同存在,因此在治疗时要对两种疾病同时考虑,不要顾此失彼。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