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体检 > 常识

体检异常结果 不能确信有病

举报/反馈
2008-12-24 09:00:0039健康网社区
体检异常结果 不能确信有病


  体检结果出来后,有些人发现自己“转氨酶高”,或者“血色素低”、“心脏出现早搏”……那么,这些是不是得了某种病的信号或患重病的前兆?接下来该怎么办?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体检报告所引发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过,对这些数据应该理智、科学地来看待。

  1转氨酶升高不一定是肝炎

  中国人对肝病很敏感,常常“谈转氨酶色变”。但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张禹教授指出,转氨酶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肝炎。

  张教授解释说,临床上常用的转氨酶指标主要有两种,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旧称谷丙转氨酶,英文缩写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旧称谷草转氨酶,英文缩写AST)。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中,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当细胞膜受损时,ALT就被释放到血液中,使血中的ALT含量增加。肝炎早期,症状尚未出现前,ALT即可升高。但人们常把ALT的升高,看作是诊断肝炎的唯一依据,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因为,ALT增高只代表肝细胞损伤。除肝炎外,肝内胆汁淤积、肝药物中毒(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冬眠灵、四环素、抗结核药等),均可使肝细胞受损,招致ALT升高。

  再者,心、脑、肾、胰、睾丸和肌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ALT,当这些脏器发生损伤或疾病时,如患有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肾病、急性胰腺炎、肌肉损伤和多发性肌炎等,ALT也可升高。甚至感冒发烧、剧烈运动、酗酒,也可导致ALT暂时升高。

  所以,单项转氨酶升高,不能肯定就是肝炎,必须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肝功能化验,进行全面分析判断。不过,据临床统计,ALT持续升高者,约70%是慢性肝炎。

  2健康贫血不用慌

   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在体检时被查出贫血,十分害怕,赶紧补这补那。其实,老人的贫血大多数都属于“健康贫血”,是生理性老化的表现,不是疾病,也不用慌张。健康贫血,顾名思义,就是老年人在没有发现疾病,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只是血红蛋白(亦称血色素)偏低。由于老年人牙齿咀嚼和胃肠消化欠佳,造成营养不良,造血所需的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原材料就会缺乏。另外,老人造血功能的衰退,也是导致贫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贫血不需恐慌,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而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明确自己的健康状况,分析是不是“健康贫血”。

  3胆固醇有好也有坏

  血脂化验单包括多项内容。其中“好”胆固醇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它是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性因素;“坏”胆固醇主要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这项指标越高,将来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或者冠心病恶化的危险性就越大。大家可以把血脂想像成一个大家庭,有大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二哥甘油三酯、三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个哥哥不能太多,多了就到处堵塞马路,妨碍交通(导致心肌梗死等疾病)。三弟越多越好,它可劝阻两位大哥不要堵塞交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教授指出,胆固醇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维持生命的重要成分,因此严格来说“胆固醇越低越好”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此外,判断一个人的血脂高与不高,不能仅根据检验报告单上的所谓“正常值”,还要结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例如,一个40岁的女性同志,不吸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情况,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只要不超过160毫克/分升(mg/dl)就算是正常的。但对于一位70岁的曾经患过心肌梗死的男性患者来说,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好能够控制在80毫克/分升(mg/dl)以下。判断胆固醇是否“正常”是一件较为复杂的事情,患者自己难以断定,应该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意见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措施。

  4尿酸增高就是痛风吗?

  如今,越来越多的体检报告中出现“尿酸增高”的字样。尿酸的增高自然而然让人想到痛风。那么,尿酸升高是否就可以诊断为痛风呢?

  张禹教授说,尿酸升高虽是诊断痛风的重要依据,但尿酸升高不一定都是痛风,可引起尿酸升高的疾病和因素还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各种慢性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酒精中毒,以及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的肝、肾、心、脑以及鱼卵、沙丁鱼、豆类、发酵的食物等)、剧烈运动、低氧血症、烧伤等情况。

  只有高尿酸血症而无痛风症状,不能诊断为痛风,也不能认为是痛风前兆,可能只是某些疾病或因素单纯并发尿酸升高。所以,测出的血尿酸应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X线检查、关节滑液检查尿酸盐结晶等加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是否患痛风的诊断。

  5心脏早搏并非就是心脏病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见,如果用心电图对正常人作24小时的连续观察,可能记录到早搏的人会达到80%。多数人并无不适的症状,或仅仅感到心荡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脏扭动一下等感觉。频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闷、疲乏等不适。

  早搏也并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绪紧张、激动、过多吸烟、大量饮酒、喝浓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

  胡大一教授说,在临床上,早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发现早搏并不意味着患有心脏病。发现早搏以后(特别是早搏数量较多时),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关检查,例如心电图运动试验、X线胸片、心脏超声以及常规血液检验。如果这些检查没有异常,一般提示早搏不是病理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

  6胆囊里“有东西”,切还是不切?

  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很多人都会感到左右为难:治疗吧,自己又没有任何不舒服,好像又犯不着花那冤枉钱;不治吧,总觉得肚子里装着颗“定时炸弹”,心里又不踏实。

  发现无症状胆结石确实不应置之不理。因为胆囊内的结石是一个隐患,即使当前无症状,将来也有可能因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发生急性胆囊炎。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张禹教授说,传统做法是胆囊结石不管有无症状,年龄大小,均应力争尽早将胆囊“一切了之”。理由是留下胆囊,结石复发率高,且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生率。而随着“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等新技术的日渐成熟,现在也可以保胆取石,避免了切除胆囊后出现的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

  对两种不同的意见,张禹教授说,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对待,总的原则是首先考虑保胆取石,然后再考虑胆囊切除。即对胆囊当保则保,当切则切,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体检发现的胆囊息肉,张禹教授表示一般不需治疗。因为胆囊息肉的病理分型通常为肌腺瘤(病)、炎症性、胆固醇性和肿瘤样(腺瘤)4种,前三种不会恶变,后一种应动态观察变化,定期复查B超。

  7脂肪肝,B超“说了不算”

  目前,体检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脂肪肝多。很多单位脂肪肝检出竟占受检人数的1/3以上。究其原因,张禹教授指出,除与进食高脂高热量食物(肥胖)、饮酒者增多等因素有关外,也与一些体检医生过于武断的判断有关。

  张教授说,诊断脂肪肝,除看B超外,一定还要看血脂和肝功能情况,也就是说诊断营养过剩性脂肪肝,不能单靠B超检查。现在不少B超医生根本不过问血脂和肝功能情况,仅靠B超一项检查所见就下了诊断。因此,目前脂肪肝之所以这么多,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假象。
而且,由营养过剩引起的单纯脂肪肝,肝内脂肪是可逆的,一经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和减肥后,脂肪肝便可明显减轻或消失,一般不需服药。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极少发生,切莫轻信广告宣传。

  编后:体检结束了,健康管理才刚开始。体检后,应该将体检资料连同个人家族史、病史等信息归纳整理。去医院看病时,可以把这些资料带去,医生就可以对个人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清晰、完整、动态的认识,有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也可以避免重复检查。总之,体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只有科学的健康管理,才能将体检的益处发挥到最大。

(实习编辑:邓婉诗)

      
胡大一主任医师心脏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