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断及预防

  诊断:

  1、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器官完全分化后就不再发生畸形。糖尿病妊娠的婴儿常在胚胎发育第7周之前发生先天性畸形,因此早期诊断与早期处理非常重要。

  2、病史与体格检查:虽属重要,但可能是阴性的。因此有下列情况时,应注意有糖尿病的可能性。

  (1)糖尿病的家族史:有血统关系的家族成员中患糖尿病的人数越多,孕妇患此病的可能性也越大。

  (2)经产妇过去有反复流产、不明原因的死胎或死产史、新生儿死亡、巨大儿羊水过多或胎儿畸形等病史,与糖尿病的存在有一定关系。对这些病人进行尿糖、血糖及糖耐量测定,以便及时确定诊断。

  3、临床表现

  患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期体重可以骤增、明显肥胖,或出现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症状;亦可出现外阴瘙痒、阴道及外阴念珠菌感染等;重症时可出现酮症酸中毒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4、实验室检查

  (1)尿糖测定:对所有初诊孕妇均应作尿糖测定,如果早孕期阴性者,于中、晚期需重复测定。在正常妊娠期中,尤其在妊娠4个月后,孕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有时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肾排糖阈的下降而出现糖尿症。在产后泌乳时,还可能发生生理性的乳糖尿。所以尿糖阳性者需要进一步作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测定以明确诊断。

  (2)血糖测定:正常孕妇的血糖数值一般低于正常值,很少超过5.6mmol/L(100mg/dl),空腹血糖常为3.3~4.4mmol/L(60~80mg/dl)。

  (3)血红蛋白A1(HbA1)测定: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HbA1,三者均可用作反映糖尿病控制程度的指标。但其意义不尽相同。血糖浓度反映采血当时的血糖水平;糖化血清蛋白反映采血前1~2周血糖的平均(总)水平;糖化HbA1和HbA1c则反映采血前8~12周内血糖的平均(总)水平。在红细胞生存周期时,血红蛋白缓慢糖基化产生HbA1。HbA发生变化的量是根据平均血糖水平,在非糖尿病者HbA1水平约为4%,糖尿病患者可高达20%,但患者治疗控制后,血糖水平可下降。HBA1可再分为HBA1a、HbA1b、HbA1c。HbA1c占的比例最大,测定HBA1c可代替HBA1水平。正常妊娠期HBA1水平平均为6%,但在糖尿病妊娠者可上升,随着妊娠进展,糖尿病控制较好时可下降,所以应用HbA1测定可作为血糖测定的辅助方法。Miller(1982)报道HBA1c升高,糖尿病孕妇后裔先天性畸形发生率明显升高,也说明糖尿病控制很差。

  5、糖尿病诊断标准

  (1)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1980)

  1)糖尿病诊断标准(静脉血浆真糖):①有糖尿病症状,不需作口服葡萄糖耐量(75g)试验(OGTT),一日内任何时候的血液检查中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②有或无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不只一次>7.8mmol/L(140mg/dl);③有糖尿病症状,而血糖未达到上述诊断标准,于过夜空腹后口服葡萄糖75g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④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作OGTT,2小时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同时1小时时也要≥11.1mmol/L(200mg/dl),或重复一次OGTT,2小时≥11.1mmol/L(200mg/dl),或空腹≥7.8mmol/L(140mg/dl)。

  2)糖耐量减低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OGTT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但<11.1mmol/L(200mg/dl)。糖耐量减低者,10年后约50%可发展为糖尿病,而且较正常人发生冠心病的机会高,应定期随访。妊娠妇女可采取上述诊断标准,但对孕妇葡萄糖耐量低者应按糖尿病治疗。

  (2)国内糖尿病诊断标准: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在1982年扩大会议上对糖尿病诊断标准建议见表23-1。   表23-1 口服葡萄糖(100g)耐量试验后糖尿病诊断标准时间(h)O0.5123静脉血浆糖(mmol/L)6.911.110.58.36.9 (mg/dl) 125200190150125

  说明:①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或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空腹血糖>7.2mmol/L(130mg/dl)和(或)餐后2小时>8.9mmol/L(160mg/dl),不必作OGTT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②0.5小时或1小时血糖值选最高者作为1点,其他各时限血糖值分别作为1点,共4点。③4点中有3点≥上述各时相标准则诊断为糖尿病。④OGTT中血糖值超过正常均值上限而未达到诊断标准者,称为糖耐量异常。⑤血糖测定采用邻甲苯胺法(O-toluidine boric,TB法)。

(责任编辑:陈战锋)

2010-01-25 03:38:00浏览2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干燥综合征怎么治疗
皮肤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激素药治疗及全身免疫治疗等。皮肤干燥综合征作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眼、口腔等部位的干燥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但也可见于年轻人,其发病与年龄增长、内分泌改变、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异常等多种原因有关。1、一般治疗:患者需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温水,同时增加水分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如梨子、莲藕等,以生津止渴。此外,避免长时间日晒和接触对皮肤有刺激性的化学物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和保湿护肤品,如维生素E乳,以保持皮肤湿润。2、激素药治疗:针对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醋酸泼尼松片、醋酸地塞米松片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体内激素水平,起到抗炎作用,从而缓解皮肤干燥综合征的症状。但需注意,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医嘱,避免滥用。3、全身免疫治疗:若激素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患者出现过度干燥的症状,可遵医嘱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如甲氨蝶呤片、环磷酰胺片、环孢素软胶囊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应答,控制自身免疫活动,从而改善眼、口腔等部位的干燥症状。针对皮肤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调理和皮肤护理,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通过综合治疗,皮肤干燥综合征的症状通常能够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干燥综合征吃什么中成药
干燥综合征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润燥止痒胶囊等中成药辅助治疗。如果怀疑患有干燥综合征,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血沉、免疫球蛋白检查等,还需进行泪液分泌试验、唾液流量测定等检查以明确诊断。1、六味地黄丸:其主要成分为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等,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对于干燥综合征患者因肾阴亏虚导致的口眼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该药物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补充肾阴,缓解因阴虚引起的燥热和津液不足,从而减轻干燥症状。2、知柏地黄丸:该药物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成。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其增强了清热降火的作用,适用于干燥综合征患者伴有阴虚火旺的情况,如口眼干燥且伴有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小便短赤等症状,能有效缓解体内虚火过旺导致的各种不适,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表现。3、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组成。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菊花清肝明目。对于干燥综合征患者,尤其是眼部干燥症状较为突出者,杞菊地黄丸可起到滋养肝肾、明目润燥的作用,能缓解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不适,同时对全身因肝肾阴虚引起的干燥症状也有辅助治疗效果。4、润燥止痒胶囊:该药物含有何首乌、制何首乌、生地黄、桑叶、苦参等成分,具有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的功效,可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皮肤干燥、瘙痒以及肠道干燥引起的便秘等症状。通过调节机体的气血和津液,缓解因干燥综合征导致的多部位干燥不适。在用药期间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勤漱口,减少龋齿和口腔感染风险。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饮食上,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梨等,以缓解干燥症状。定期复查,遵循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以控制干燥综合征病情进展。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手脚皮肤干燥、粗糙有什么原因
手脚皮肤干燥、粗糙可能由过度清洁引起,也可能因疾病因素导致,常见疾病有鱼鳞病、手足癣、湿疹等。若手脚皮肤干燥、粗糙症状严重,伴有疼痛、皲裂、出血、皮肤增厚、脱屑加剧等情况,或长时间无改善,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一、非疾病因素:频繁使用肥皂、清洁剂洗手洗脚,或热水烫洗时间过长,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出现干燥、粗糙。建议减少清洁次数,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控制水温,洗手洗脚后及时涂抹保湿产品。二、疾病因素:1、鱼鳞病:一种遗传性皮肤病,皮肤会出现鱼鳞状脱屑,导致手脚皮肤干燥、粗糙。治疗可外用维A酸乳膏、尿素霜等药物,改善皮肤角化,增加皮肤水分;病情严重者可口服维A酸类药物。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方案。2、手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除了皮肤干燥、粗糙,还会出现水疱、脱屑、瘙痒等症状。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病情严重时需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使用药物治疗务必遵循医嘱,医生会根据感染程度、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疗程。3、湿疹: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手脚部位湿疹可出现皮肤干燥、粗糙、红斑、丘疹、瘙痒等。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瘙痒严重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用药种类和剂量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不良反应。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手脚皮肤的护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环境中。做家务时佩戴手套,减少清洁剂对手部皮肤的刺激。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水润。穿着舒适、透气的鞋袜,避免脚部过于闷热。若患有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定期复查,控制病情发展,以改善皮肤状况。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手肘干燥起皮、粗糙正常吗
手肘干燥起皮、粗糙可能不正常,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问题,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可能的原因包括营养缺乏、皮肤屏障受损、长期摩擦或某些皮肤疾病等。手肘干燥起皮可能与维生素缺乏有关,尤其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A的缺乏。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其缺乏可能导致皮肤水分丢失过快,从而引起干燥、脱屑。维生素A对皮肤角质化有重要作用,缺乏时会导致角质层代谢异常,出现干燥、起皮现象。此外,手肘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分布较少,本身保湿能力较弱,容易因干燥而出现粗糙和脱皮。手肘干燥起皮还可能与长期的物理摩擦有关。例如,工作时手肘频繁与桌面接触,会导致皮肤角质层增厚,进而变得粗糙。此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如过度清洁或接触刺激性物质,也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起皮。某些皮肤疾病如鱼鳞病、银屑病、慢性湿疹等也可能导致手肘皮肤出现类似症状。处理手肘干燥起皮的方法主要包括补充营养、保持皮肤湿润和减少摩擦。对于维生素缺乏,可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E和维生素A的食物进行改善,如坚果、胡萝卜、菠菜等。对于皮肤干燥,建议使用含有透明质酸、尿素、维生素E等成分的保湿乳液,以增强皮肤的保湿能力。同时,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刺激性清洁剂,减少手肘与粗糙物体的摩擦。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