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上班时间如何简易健身

上班时间如何简易健身


  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缺乏运动的上班族因为经常坐着,往往肩膀变得坚硬、腰酸胳膊疼,我们请健身教练为您设计了简易伸展运动,能改善因长期坐着而出现的健康问题。

  悄悄地在椅子上进行吧

  【1】坐在椅子上,双手抱头,双肘向脸部夹紧,这时随着用力自然将脸部向下,身体微向前倾。坚持30秒。这个动作能够解除你颈部的疲劳。

  【2】坐在椅子上,手指头在背后完全交叉,接着掌心向外翻转,就在同时把双手伸直,尽量向后、向下伸展,这时你的双肩应该也是自然向后伸展的。坚持30秒,这个动作可以解除你双肩的疲劳。

  【3】坐在椅子上,双手向右后握住椅背,保持双脚掌贴地,这时腰部会自然向右伸展,同样的向左后握住椅背时,你的腰部会自然向左伸展。每侧坚持30秒,这个动作可解除腰部疲劳。

  【4】站起来,将右手伸到背后,然后用左手去抓住右手手腕并向左侧拉,反过来试试看!这个伸展运动也是在舒散双肩的疲劳。

(实习编辑:龙伟权)

 

2009-01-05 00:09:00浏览1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帅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腰间盘突出正确锻炼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正确的锻炼方法如核心肌群锻炼、伸展运动、低冲击性有氧运动等,有助于缓解症状、增强核心肌群并改善脊柱稳定性。锻炼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避免加重损伤。1、核心肌群锻炼:核心肌群包括腹肌、背肌和盆底肌群,其力量增强可减轻腰椎负荷并改善脊柱稳定性。常见的核心锻炼包括平板支撑、桥式运动和鸟狗式运动。平板支撑通过保持躯干平直强化腹肌和背肌;桥式运动通过抬臀加强臀部和下背部肌肉;鸟狗式运动通过交替伸展对侧肢体提高协调性和稳定性。锻炼时需注意动作规范,避免过度用力或姿势不当。2、伸展运动:伸展运动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肌肉紧张和神经压迫。腰背部伸展可通过猫牛式运动实现,该动作通过交替拱背和凹背增加脊柱灵活性。腿后肌群伸展可通过仰卧位抬腿或站立位前屈完成,有助于减轻坐骨神经痛。伸展运动应缓慢进行,避免突然用力或过度拉伸,以免加重症状。3、低冲击性有氧运动:低冲击性有氧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有益,可提高心肺功能并促进血液循环。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游泳、步行和骑自行车。游泳因水的浮力可减轻脊柱负荷,同时增强全身肌肉力量;步行和骑自行车对腰椎压力较小,适合大多数患者。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疲劳。建议在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锻炼初期应以低强度、低负荷为主,逐步增加强度和频率。若锻炼过程中出现疼痛加重或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富贵包怎么锻炼才会消失
富贵包通过锻炼消失的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拉伸运动、针对性瑜伽练习及有氧运动等。富贵包通常指的是颈部肌筋膜增生或项韧带钙化引起的肿块,位于人体后背上部颈胸交界处,表现为一个凸出的硬包块,在低头时最为明显。富贵包的形成与长期不良姿势、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1、基础拉伸运动:基础拉伸运动如猫式、牛式等,有助于放松紧张的肌肉,缓解背部疼痛。这些运动简单易行,每天坚持练习,能逐渐改善背部线条,为进一步的锻炼打下基础。通过拉伸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脂肪堆积,从而有助于富贵包的消退。2、针对性瑜伽练习:瑜伽中的下犬式、鱼式等体式能有效锻炼背部肌肉,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每周进行2-3次瑜伽练习,每次持续60分钟以上,有助于深层拉伸和放松肌肉。瑜伽的缓慢动作和深呼吸能够加强颈部和背部肌肉的力量,改善姿势,从而减轻富贵包的症状。3、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游泳等,可以帮助燃烧全身脂肪,包括背部的脂肪。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有助于消耗多余的脂肪,使背部线条更加流畅。通过有氧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脂肪分解,进一步减小富贵包的体积。富贵包除了上述锻炼方法外,还应注意改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坐姿。每隔一段时间应站起来活动一下,伸展背部肌肉。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选择硬床垫,避免使用过高或过低的枕头。如果富贵包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专业治疗。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一周打一次羽毛球能锻炼身体吗
一周打一次羽毛球对锻炼身体有一定益处,但需要注意强度,一般建议每次打球时间不少于30分钟。羽毛球运动涵盖了多种动作,如奔跑、跳跃、挥拍等。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多个部位可得到锻炼。例如,每次挥拍都需要手臂、肩部、背部的肌肉协同发力,长期坚持能增强这些部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使上肢更加有力,同时提升关节的灵活性。奔跑和跳跃动作则锻炼了下肢肌肉,有助于增强腿部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而且,在打羽毛球时,身体需快速移动和变换方向,这对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性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能够促进神经肌肉之间的协调,让身体反应更加灵敏,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整体身体素质,即便一周仅进行一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收获锻炼效果。羽毛球运动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节奏。在打球过程中,身体需快速移动、频繁发力,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心脏泵血加速,从而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这种适度的有氧运动强度能够增强心肺的储备能力,使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液量增加,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提高,进而提升身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即使一周仅进行一次,只要运动强度和时间足够,也能对心肺功能起到一定的刺激和改善作用,通常建议每次打球时间不少于30分钟。若想通过一周一次羽毛球运动更好地锻炼身体,建议要做好热身准备,如进行5-10分钟的关节活动操等,充分活动身体关节,提升肌肉温度,预防运动损伤。另外,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避免因错误动作导致关节磨损或肌肉拉伤。同时,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如对腿部、手臂肌肉进行静态拉伸,每个部位保持15-30秒,帮助缓解肌肉酸痛,减少运动后的疲劳感。
邹华章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研究表明:早晨锻炼可能是最佳减重时间
【一项新研究发现,早晨锻炼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体重。】进行像轻度到中度运动这样的体育活动对健康有很大益处,无论在一天中的哪个时段运动,这都是事实。不过新的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关注体重管理的人来说,特定的锻炼时间安排可能更为合适。某项新研究发现,早上7点至9点之间锻炼的人,比下午或晚上锻炼的人更能有效地管理和维持体重。为得出这一结论,研究团队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2003-2006年国民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中5285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参与者依据身体活动习惯被分为早晨、中午和傍晚三组。每位参与者在初次检查后的清醒时段,于右髋部佩戴仪器,连续4-7天记录身体活动情况。研究人员发现,早晨锻炼人群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读数和腰围尺寸低于其他时段锻炼者,这表明其肥胖风险相对较低。尽管肥胖受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该发现或可为希望优化每日锻炼效果的人群提供参考。以下是早晨锻炼如何可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管理体重,以及关于可持续、健康锻炼习惯的额外建议。【早晨锻炼利于体重管理的原因】有可能解释该研究结果的一个原因是,夜间睡眠期间禁食会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导致身体在理想的早晨锻炼时间里转向脂肪氧化以供能。【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该研究属于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主要呈现观察结果。若探究干预措施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随机对照试验更为合适。同时,超过75%的研究参与者是白人,因此这不是一个多样化的代表性研究人群。此外,关于每个参与者全天摄入多少卡路里的控制不足,这对于有关BMI的研究来说意义重大。【关于锻炼的总体建议】理论上,在夜间禁食之前的这几个小时里锻炼可能是有益的。这种空腹状态下的锻炼可以增加脂肪氧化,并且有其他研究表明,在禁食状态下锻炼可以减少一天内摄入的总热量,因此,这可以帮助防止体重增加并促进减重。然而,明确地说,这些事情尚未在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证实,所以我们不能清楚而肯定地说早晨锻炼可以防止或降低肥胖的风险,仍需更多的证据和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化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同时,无论一天中的哪个时段,持续锻炼对整体健康都有益处。人们往往会纠结于如何做到“完美”,但现实是我们应该专注于每天定期活动身体,并努力提高心率。一致性是关键——完美可能会成为阻碍。目前最重要的是,对于正在努力管理体重的人来说,需要明白任何锻炼都是向前迈出的积极一步。找到你喜欢并能够持续进行的某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尤其是如果你想保持体重不变。锻炼对心血管代谢健康非常重要,比如胆固醇、血压和血糖,并且对保持已减去的体重非常有帮助。建议刚开始第一次锻炼的人从简单的事情开始,例如每周几次15至30分钟的步行,这可能是将体育活动纳入日常计划的一种可行方法。一旦你习惯了这个习惯,就可以增加时间并考虑改变你的活动,比如游泳、骑自行车、徒步和跳舞,目标是每周进行150分钟的活动。「总结」新的研究发现,早晨锻炼可能对控制体重更有帮助。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因为空腹运动(即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进行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从而促使身体通过脂肪氧化来获取能量。专家建议人们专注于选择可持续且符合自身日程安排的锻炼方案,因为任何运动都有助于实现体重管理目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