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保健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老人 > 老人保健

老年便秘面面谈

举报/反馈
2007-08-16 10:24:0039健康网社区

老年便秘面面谈

     在临床上,老年人因便秘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者并非罕见。便秘,虽说只是一种症状,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但便秘可诱发许多疾病,对老年人健康来说,它是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之一。

     老年人便秘之因

     从生理上讲,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唾液腺、胃肠及胰腺的消化酶分泌减少,结肠肌发生退行性病变,肌层变薄,使肠管平滑肌张力减弱,肠反射降低、蠕动减慢,增加了水分的吸收,因而大便干燥。再加上老年人腹部肌肉萎缩、排便无力,这些就构成了便秘。

     另外,食物因素也往往处于首位。许多老年人一日三餐皆为精米白面,粗粮摄入几乎为零,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摄入较少(一般人应不低于500克/日,且蔬菜与水果比例为4:1,但水果不能替代蔬菜);有的老年人每日总热量摄入也不足,饮水过少,致使肠腔内残渣体积缩小,在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而干硬变结,形成便秘。体内脂溶性维生素贮量不足,也会促使便秘。

     有的老年人常患有一种至数种慢性疾病,长期或经常服用可乐定、碳酸钙、氢氧化铝、阿托品、普鲁本辛、多虑平、东莨菪碱等,以及其他抗胆碱药、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等,也会抑制肠的蠕动,使粪便在肠腔内停留时间过长而造成便秘。

     有的老年人患有痔疮、肛裂,为避免排便时引发疼痛和出血,就有意识地抑制大便。久之,直肠对大便的刺激敏感就会降低,加上粪便在肠腔内停留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过多,也会发生便秘。

     有的老年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或排便看书阅报,或排便姿势不当,或不良的情绪变化,也会诱发便秘。有的人对大便过分专注,认为每天必有一次大便,否则就焦虑不安,精神过度紧张,造成肠功能失调,结果真的造成便秘。

     有的老年人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肿瘤晚期,长期卧床或整天坐轮椅,活动少,也会造成便秘。甲状腺功能低下,结、直肠本身的炎症、溃疡、结核或新生物等造成肠管狭窄,致蠕动、吸收障碍,也易导致便秘。

     便秘对健康的危害

     便秘虽说是一种症状,但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长期的便秘可引起食欲不振、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脾气焦躁、左下腹压胀感。甚则出现对排便的恐惧心理、精神异常。

     临床资料表明,慢性便秘者,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是肠腔中的残渣、废物中的有毒物质,使肠腔超常吸收和对肠粘膜和肌层的超常刺激所致。由于便秘,还会导致肠腔内压力增高,引起巨结肠症和巨直肠症。中、老年人长期慢性便秘还会引起乙状结肠扭转、结肠憩室,直肠、肛门粪性溃疡、直肠炎、直肠脱垂、缺血性肠炎、痔核增大与出血、肛裂、尿道梗阻等疾患。便秘还有可能经引起肠梗阻和肠穿孔。
值得警惕与重视的是,老年人在用力排便时,可导致脑血流和冠状动脉血流发生突然改变,易造成晕厥、脑卒中、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动脉瘤或室壁瘤的破裂,甚致猝死。这些,在临床上皆屡见不鲜。

     便秘的防治

     老年人便秘,无论是功能性 (一般指支配器官的神经系统失调,而组织结构不发生改变)的还是器质性(指某一器官或组织系统发生疾病,造成永久性损害)的,都应该去正规医院检查,千万不要自行滥服泻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且大多数老年人的便秘是逐渐发生的,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生便秘,而且越来越重,应引起高度警惕,特别要查一下直肠,看看是否有肿瘤引起的阻塞。

   一般来说,大多数便秘是暂时的,原因消除后或给药处理后即可通便。如果是无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慢性便秘,建议去中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科请大夫用汤药治疗。也可在中医大夫指导下用麻仁丸、更衣丸、五仁丸、青宁丸、半硫丸等中成药治疗。老年人对于刺激性、峻烈的导泻药,应当慎之又慎。

     便秘,重在自我防范

     1.积极治疗慢性疾病,保持精神愉快,不气、不急、不恼怒。

     2.合理平衡膳食,粗细粮适当搭配,每日必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

     3.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4.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浓茶,尤其是平素有便秘史者。

     5.养成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临睡前如厕排大便的习惯。

     6.每天早晨空腹饮用温开水 1杯(250~350毫升),因为空腹饮水很少被吸收,藉以刺激肠管运动而有助于排便。

     7.每天空腹饮用50毫升蜂蜜加温开水(糖尿病、高甘油三酯症不宜)以润肠。

     8.适当运动,如慢走、游泳、打乒乓球、太极拳、五禽戏等,忌久坐、久卧和少动。

(实习编辑:郭淑梅)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