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老人 > 老人心理

以“淡”为贵“淡”以养生

举报/反馈
2009-04-20 01:42:0039健康网社区

  淡者,淡泊、淡远、清淡、恬淡、平淡是也。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别有厚爱。

  “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了。有道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东坡居士在给其侄儿的信中,曾将此阐释得十分透彻: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其实,人生中的“淡”亦是与之相通的。在痛饮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后,自然就体悟到了“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倘若追根穷源起来,这种以“淡”为贵,“淡”以养生的思路,可上溯到先秦道家学说。老子即已提出“恬淡为上”、“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音乐和美食,可以使过往的行人为之驻足,而“道”的表达,却平平淡淡像没有味道。老子的尚“淡”观又得到了庄子的继承和发扬。在这位曾为漆园小吏的大思想家看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既是“万物之本”,又是养生之道,而“淡然无极”既是“天地之道”,也是生存的艺术了。老庄的这种以“淡”为贵的思想,后来在陶潜、王维等人的创作中和司空图、苏东坡等人的理论中得以完善、发挥,积淀在我国世世代代人民的审美、艺术、饮食、养生,乃至娱乐、交友等日常生活中,以巨大的张力制约着人们的生存哲学和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提倡吃素食的饮食习惯,便是导源于这种“淡”以养生的道家思想,以为吃素能修心静性,可以达到清高洁净的理想境界,可以颐养天年。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或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认为“味过于咸,则脉凝而血变色”,“高粱厚味足生大疔”。具有道家思想的管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提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节”就是节度与节制,吃饭要定时定,不过饥过饱,不过热过冷,不暴饮暴食,食物种类要调和合理,荤素搭配,不偏食等,讲的都是“饮食有节”。“节欲之道,万物不害”,你倘能控制自己的嗜欲,万物自然就不能伤害你了。

  有趣的是,我国古人提倡的“淡”以养生,“饮食有节”的养生之道居然为现代医学证明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据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营养学家克莱夫·麦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饮食限制的方法来延缓大鼠的生长。他将大鼠分成2组:1组饮食不受限制,另1组控制在一半左右,结果未喂饱的大鼠却生长得十分健康,有很漂亮的皮毛。这一实验表明:“饮食有节”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养生重在“养心”,健身重在“健脑”,这是许多老寿星的经验之谈。庄子有云:“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意行似天。”心胸宽阔而勇敢,气机宽舒而通达,形体安定而不游移,专心一意,清心寡欲,自然百病消除。利益当前,不受诱感,灾害临身,毫不畏惧,心情宽舒,仁爱在怀,自然可以自得其乐,意气的运行,有如在天空飞翔一样的自由。现代科学也已证明,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有害于人的生理机能,影响人的寿命。《黄帝内经》开宗明义第一句便是“百病从心生”。故而为人心胸狭隘,神情抑郁,处事急躁易怒,争胜逞强,都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易“不寿爆发”。常言道:“嗜欲深者天机浅”,说的就是过分强烈的欲望,不但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而且是“养生”之大忌,因为他没有能悟得养生之“天机”所在!

  有一首歌叫“平平淡淡才是真”,颇有个中真谛;细细想来,满桌的美酒佳肴未必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能使你延年益寿的粗茶淡饭;而才智卓绝,风云一时的人物,亦未必是人间的圣者、“至人”,真正的“智者”却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心宽寿长者。故而“淡”为贵,“淡”以养生说到底并非只是为生命的延长,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实习编辑:张一鸣)

老人频道点击进入更多精彩内容!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