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人类对于衰老的研究自古有之,国内国外都是如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衰老的研究开始转向细胞、分子水平,并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
2009年,3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相关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端粒学说也在此后成为了衰老研究中的主流学说之一。
国内也在多年前开展了众多衰老与疾病的相关研究。1993年,现任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的童坦君院士,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个衰老相关重点项目。童院士还率先在我国开展端粒与人类细胞衰老相关性研究,并就细胞衰老关键基因p16进行了深度探索,发现抑制p16表达,可延缓端粒缩短及细胞衰老。
然而在对人体衰老这一问题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意识到除了端粒和端粒酶外,还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衰老。
2014年,《Science》报道了一种名为GDF11的蛋白,文章称它可以使老年小鼠的心脏、大脑、骨骼肌功能更像年轻小鼠。CDF11也因此被称为“返老还童因子”,科学家称其可能在老年痴呆症的治疗上有重大作用。虽然这一成果还有一定的争议,但仍被《Science》评为当年10大科学突破之一。
今年5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刘光慧、北京大学汤富酬以及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等人,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在研究成年早衰症过程中,发现的干细胞衰老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为在表观遗传水平实现延缓或逆转细胞衰老奠定了理论基础。
除了基因、蛋白、细胞等层面外,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也是被科学家们公认的、影响人体衰老的关键因素。《Nature》杂志曾在2014年发表文章称,动物实验表明,控制卡路里和蛋白质的摄入量能起到与服用雷帕霉素和二甲双胍相似的效果,并且能够快速地引发细胞反应,增强抗压能力,减少氧化性损伤和炎症反应。
最近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综述还表明,线粒体蛋白酶在人类健康衰老和疾病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人究竟为什么会老?
随着各领域对于衰老与疾病问题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主任医师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老年病科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病科
副主任医师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老年病科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病科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贵州省福泉市牛场镇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丰台区云岗镇云岗南里3号院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东街9号
三级 综合医院 公立
白城市海明东路32号
二级甲等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中心) 公立
巴中市鼓楼街56号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