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草药治疗抑郁症具有一定的潜力

抑郁症是一种持续和反复出现的精神疾病。虽然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如速效抗抑郁药,可以改善抑郁的精神状态,但它们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和低疗效。神经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交流或串扰,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抑郁症的系统生物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中草药(CHM)抗抑郁药配方与传统抗抑郁药具有相当的功效,但几乎没有副作用。此文旨在通过讨论最近使用抑郁动物模型进行的临床前研究,最终揭示 CHM 的作用机制,特别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根据它们的作用机制,分别总结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草药抗抑郁成分和配方。

中草药治疗抑郁症具有一定的潜力

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炎症:Smith 于 1991 年首次提出炎症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从那时起,人们对免疫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探索免疫系统功能障碍与抑郁症状相关的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神经免疫系统的中草药调节:1. 促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Saikosaponin-D 是一种从柴胡DC 中分离的三萜皂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和抗抑郁活性。一种由八种草药组成的中草药配方用于治疗产后抑郁症,称为参芪解郁汤 (1.25 g/mL, 1, 2 , 4 周, ig),最近显示通过降低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海马中细胞因子受体(如 IL-1R 1和糖蛋白 130)的表达产生抗抑郁作用。2. 促炎信号通路——许多中草药成分已被证明通过抑制 MAPK 或 NF-κB 信号通路在动物模型中发挥抗抑郁样活性。3. 炎性体——肉桂醛 (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 的一种生物活性成分反式肉桂醛 (10 μM,24 小时)观察结果表明,反式肉桂醛通过在动物模型中灭活 NF-κB/NLRP3 炎性体通路产生抗抑郁作用。

CHM 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异常神经炎症反应和 HPA 轴的功能障碍通常同时发生在抑郁症患者中。此外,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相互作用,两个生物系统之间存在串扰。常有报道称,中草药成分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表现出多种作用,姜黄素是一种来自Curcuma longa L.的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多种作用的 CHM 成分的另一个例子。与单一中草药成分相比,中草药抗抑郁剂配方的多药特性赋予其对多种病理系统的多个靶标的药理作用。

   总之,治疗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障碍引起的抑郁症的有效方法应该同时针对这些生物系统中的多种病理因素。临床前研究表明,整体、多药和多靶点的中医药代表了系统医学治疗抑郁症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预计 CHM 抗抑郁剂制剂将被广泛接受为系统治疗抑郁症的有效药物。

2021-08-30 02:18:16浏览9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林耿鹏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发热,呕吐,甲流怎么回事怎么办
甲流一般是指甲型流感。发热呕吐甲型流感多考虑是自身免疫力低下引起的,但也不排除是饮食不当、流行性感冒等原因导致的,建议针对具体的原因来采取合适的治疗。 1、自身免疫力低下 患者出现这种症状可能是环境污染严重、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引起的,进而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在临床上通常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营养均衡,注意休息,适当锻炼。 2、饮食不当 如果日常生活中饮食不当,吃了刺激性的食物或者饮食不洁,就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疾病,进而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通常患者会出现上述不适的症状。建议患者尽快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不良的饮食结构,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健胃消食片、乳酸菌素片等药物来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不适的症状。 3、流行性感冒 患有该疾病可能是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导致病毒感染引起的,还可能是与感染者共用洗漱用品等原因诱发的,会导致机体出现病毒感染的情况。患者通常会出现胃肠道异常的情况,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奥司他韦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进行抗病毒、退热治疗。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可能是患有急性胃肠炎等原因导致的,若患者还出现其他明显不适的症状,则需要及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方霖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腹部闷痛发热
发生腹部闷痛发热,可能是急性胃肠炎、胆结石、消化性溃疡等因素所致。 1、急性胃肠炎 如果不小心食用变质食物,变质食物内的病菌对胃肠道等人体器官产生刺激,造成胃肠道病变,引起急性胃肠炎,导致腹痛、体温升高、呕吐等症状,可以配合医生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口服溶液等药物改善症状。同时,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胆结石 如果肝脏内分泌的胆汁长期储存于胆囊内部,无法通过胆管排出到胃肠道内参与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易造成胆汁过度浓缩,诱发胆结石,导致上述不适症状。可以按医嘱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多烯磷脂酰胆碱片等药物治疗。如果胆结石体积过大,也可以通过微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方法治疗。 3、消化性溃疡 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盲目使用药物、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上述因素对胃肠道内的黏膜组织产生刺激,造成胃肠道黏膜细胞受损,引起消化性溃疡,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建议配合医生使用枸橼酸铋钾片、法莫替丁胶囊等药物治疗。若出现恶性消化道溃疡,也可以通过胃大部切除术等方法。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等因素有关,需要做好腹部B超检测,采取合适方法改善症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