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你几点睡觉?84万人基因研究发现,睡眠中点提前一小时可将抑郁风险降低23%

1964年,一名17岁的叫兰迪·加德纳(Randy Gardner)的美国男孩儿打破了自愿不睡觉时间最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连续11天25 分钟(264.4 小时)不睡觉。但此后吉尼斯就不再提供这一类别的挑战记录了,因为它实在太危险——加德纳在长期不睡觉期间经历了情绪波动和幻觉。

你几点睡觉?84万人基因研究发现,睡眠中点提前一小时可将抑郁风险降低23%

监测他健康状况的约翰·J·罗斯中校(Lt. Cmdr. John J. Ross)报告了严重的认知和行为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情绪化、注意力和短期记忆问题、偏执狂和幻觉。第十一天,当他被要求从100开始反复减去7时,他在减到65时停止了。当被问及他为什么停下来时,他回答说他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他很幸运,因为被剥夺睡眠的老鼠会在几周内死亡。

很明显,哺乳动物需要睡眠。我们知道睡眠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我们对这些基因作用机制的理解是模糊的。加德纳在抵御睡眠时机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失眠会影响他的情绪和思想?

在科学家对睡眠进行研究的漫长岁月中,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而最近的一篇成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杂志上。在这项研究中,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探索了睡眠类型、影响人在不同时间睡眠倾向的昼夜节律表现的基因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小组解开并验证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并指出了一个看似过于简单的解决方案:只要早起一小时,就能将一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23%。这也是首批量化影响心理健康所需变化程度的研究之一。

随着新冠大流行的暴发,人们不得不适应远程工作和上学,但这一习惯导致许多人转向更晚的睡眠时间。

以前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夜猫子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早起者的两倍之多,无论他们睡多久。但是,由于情绪障碍本身会扰乱睡眠模式,研究人员很难破译什么原因。

同时一些其他研究的样本量很小,依赖于单一时间点的问卷调查,或者没有考虑到可能影响睡眠时间和情绪的环境因素,可能会混淆结果。

2018年,该研究的资深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Celine Vetter曾发表一项针对3.2万名护士的大型长期研究,显示“早起者”在4年内患抑郁症的风险可能减少27%。但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早起的人?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提前转变睡眠时间是否真的具有保护作用,以及需要多少改变,研究人员从英国生物银行或DNA测试公司23andMe以匿名方式提取了参与者的基因数据。他们随后使用了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利用遗传关联来帮助破译因果关系。

众所周知,有超过340种常见的基因变体,包括所谓的“时钟基因”PER2的变异,会影响一个人的睡眠类型,而遗传学共同解释了我们12%-42%的睡眠时间偏好。

研究人员评估了多达840000人的这些变体的未识别基因数据,其中包括来自佩戴可穿戴睡眠追踪器7天的85000人和填写睡眠偏好问卷的250000人的数据。这让他们对基因变异如何影响我们的睡眠和醒来的时间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可以精确到小时。

在这些大样本中,大约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自认为是“早起的鸟儿”,9%是“夜猫子”,其余的处于中间状态。总体而言,受试者平均睡眠中点是凌晨3点,这意味着他们在晚上11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

有了这些信息,研究人员转向不同样本,其中包括遗传信息以及匿名的医疗和处方记录,以及关于重大抑郁症诊断的调查。

通过使用新的统计技术,他们企图弄清楚那些具有早起者基因变体的人是否也有较低的抑郁症风险?

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显示,睡眠中点(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之间的中间点)每早一小时,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降低23%(每提前1小时睡眠中点的OR,0.77 [95% CI,0.63-0.94];P  =0.01)。当将分析限制在精神病基因组学联盟严格定义的重度抑郁症( MDD)个体时,这种关联是相似的(OR,0.73 [95% CI,0.54-1.00];P = 0.05)。

这表明,如果一个通常在凌晨1点睡觉的人改为在午夜睡觉并保持相同的睡眠时间,他们的抑郁风险就可以减少23%;如果他们在晚上11点睡觉,那么抑郁风险就可以减少约40%。

研究尚不清楚那些已经早起的人是否可以从更早起床中受益。但是对于那些处于中间范围或晚上范围内的人来说,提前入睡可能会有所帮助。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睡眠、基因和情绪之间存在联系?

从表面上看,睡眠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加德纳和他疯狂的情绪波动一样,或者你只需联想到睡眠不好时的自己。

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联系。例如,失眠和抑郁症之间存在着遗传联系。

2018年,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从参加陆军评估服务人员风险和弹性研究 (STARRS) 的 33000 多名士兵身上获得的DNA样本,确定了可能引发睡眠问题的特定基因,并且还证明了失眠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或 2 型糖尿病等身体状况之间存在遗传联系。

失眠与7号染色体上特定变异的发生有关。在欧洲血统的人中,9号染色体上也存在差异。例如,7号染色体上的变异与AUTS2接近,这是一个与饮酒有关的基因。

又例如,抑郁症患者很难开始新的一天。在今年3月《情感障碍杂志》(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抑郁症与整体活动水平较低有关,但对于30 岁以上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在早晨尤为明显。

因此,我们知道基因在影响睡眠习惯方面发挥着作用,而睡眠反过来又影响着情绪和心理健康。但仍有许多细节科学家正在努力解开。

另一个起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一个人的时间类型和昼夜偏好与社会不匹配。在一个朝九晚五的世界里,要成为一个“夜猫子”是很难的。

同时,还有一个可能性较大的假设,即更多地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影响更好的情绪——更多的阳光意味着更积极的荷尔蒙影响。对于那些想要提前调整睡眠时间的人,Vetter提供建议道:“让你的白天保持明亮,让你的夜晚保持黑暗”,改变你的睡眠时间表是一回事,但或许它应该与白天更多的户外时间和晚上更少的电子产品搭配。

2021-06-15 01:27:39浏览9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病毒性肺炎引起脑炎的可能性大吗
若病毒性肺炎病情严重,或患者存在特定嗜神经病毒、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引发脑炎的可能性较大;但对于常见的肺炎病毒、血脑屏障正常且治疗及时,则病毒性肺炎引起脑炎的可能性通常不大。从某些情况来看,病毒性肺炎引起脑炎的可能性较大。比如一些特定的病毒具有较强的嗜神经性,例如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当这些病毒引发肺炎后,病毒有可能突破血脑屏障,进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此外,若患者自身免疫力较为低下,如患有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处于恶性肿瘤终末期等情况,身体对病毒的防御能力大幅下降,病毒就更容易从肺部扩散至脑部,增加了引发脑炎的风险。然而,大多数常见的引起肺炎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虽然可能在体内引发全身性的感染症状,但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的情况相对并不多见。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脑屏障能够有效地阻挡病毒从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为大脑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并且,如果病毒性肺炎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病情早期就控制住病毒复制和炎症反应,那么病毒进一步扩散至脑部引发脑炎的可能性就会明显降低。针对病毒性肺炎患者,为降低引发脑炎的风险,建议一旦确诊为病毒性肺炎,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延误或加重。此外,患者在患病期间需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同时,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若在肺炎病程中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抽搐、意识障碍等疑似脑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慢性肺炎最严重的后果
慢性肺炎可能导致肺功能受损、引发肺部结构改变、增加感染风险等严重后果。对于慢性肺炎患者,建议首先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按疗程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以确保炎症得到有效控制。1、肺功能受损:慢性肺炎长期存在会持续对肺组织造成损害,导致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逐渐下降。肺泡和细支气管受到炎症影响,其弹性和扩张能力降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起初可能在剧烈活动后出现气促,随着病情发展,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费力。2、肺部结构改变:炎症的反复刺激可使肺部组织发生重塑,导致肺纤维化。正常的肺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肺的顺应性下降,变得僵硬,进一步影响肺的功能。还可能形成支气管扩张,由于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被破坏,支气管管腔出现不可逆的扩张和变形。这会导致痰液引流不畅,容易反复发生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治疗难度。3、增加感染风险:慢性肺炎使肺部的防御功能受损,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减弱,免疫细胞的功能也受到影响,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因此,患者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频繁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等,且感染后病情通常较重,恢复时间延长。同时,要注意生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和过敏原。另外,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哪3个征兆说明已有肺炎
通常情况下,当出现持续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征兆时可能提示肺炎,需引起重视。1、持续发热:多数肺炎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常常可高达38℃甚至更高,且发热状态可能持续数天。这是因为肺部受到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侵袭后,免疫系统启动防御机制,释放致热物质,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从而导致发热。2、咳嗽咳痰:早期肺炎患者可能表现为刺激性干咳,之后随着病情进展,痰液会逐渐增多,且性质多样。细菌感染导致的肺炎,痰液可能呈黄色、绿色且较为黏稠,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常咳出大量黄色脓性痰;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痰液相对稀薄,可能为白色黏液状;而支原体肺炎的咳嗽较为剧烈,多为刺激性呛咳,可伴有少量白色黏痰。3、呼吸困难:当肺部炎症累及范围较广,影响气体交换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同时,可能伴有呼吸深度改变,如呼吸变浅,以及呼吸费力感,患者会不自觉地用力呼吸,甚至出现鼻翼扇动、吸气时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等表现。这是因为肺部炎症导致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氧气进入血液受阻,二氧化碳排出不畅,身体为了满足氧气需求而引发的一系列代偿反应。如果出现上述疑似肺炎的征兆,应及时就医。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伴随症状等信息,方便医生诊断。确诊肺炎后,要严格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避免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需随时复诊。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孩子中考前的焦虑家长该如何缓解
孩子中考前焦虑,家长可通过营造良好氛围、有效沟通、合理安排生活、给予积极暗示等方法缓解。焦虑是孩子面对中考压力时产生的紧张不安情绪,一般无需就医,若焦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也可通过一些心理测评量表来评估孩子的焦虑程度。1、营造良好氛围:为孩子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避免家中出现大声喧哗、争吵等情况。同时,家长自身要保持平和心态,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紧张和焦虑,以免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2、有效沟通交流:主动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焦虑的原因。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他们知道家长理解并支持他们。在沟通时,家长要保持耐心,不要急于评判或指责孩子的想法,而是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和引导。3、合理安排生活: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和休息计划,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适当安排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让孩子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情绪。4、给予积极暗示:多鼓励孩子,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让孩子树立自信心。例如,家长可以说,你最近学习很认真,进步很大,只要保持这样的状态,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等话语,帮助孩子克服焦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要让孩子明白,考试虽然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无论结果如何,家长都会爱孩子、支持孩子,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备考,以减轻焦虑情绪。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