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精神疾病 > 抑郁症

你害怕抑郁症患者伤人吗?或许最该恐惧的不是你……

举报/反馈
2020-10-20 00:00:02医学界

  “我失去了快乐这个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了他的眼睛,然后再拿不回来一样。但与其说是快乐,说得更准确一点是热情。我失去了吃东西的热情,我失去了与人交际的热情,以至于到最后我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

  以上这段话,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在其婚礼上所描述的,与重度抑郁症共生的时光。

  抑郁症,沉重的三个字。它,不是朋友圈里自我调侃的那句“好累啊,感觉快要抑郁了……”,也不是有些人不明原因,不断灌输的“可怕”。

  或许,它更像”野草“一样,你阻止不了它的生长,但你不能否认它的普遍存在;你看到其在‘不合适’的地方蔓延,但不能肆意地烧毁这一整片草原。

  昨日,一条“春秋航空回应抑郁症患者登机”的话题迅速窜到热搜前几名。

  起因是一名网友称其女友患有抑郁症,因服用药物出现手抖而被拒登机,后女友因情绪激动引起抑郁症发作。春秋航空回应称,该乘客病情不明,出于对所有旅客飞行安全的考虑,谨慎做出此决定。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认为不合理,是歧视;有人认为既然是抑郁症,谨慎对待没有错,毕竟患者的精神状态不稳定,可能带来其它的安全风险。

  你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有关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9条[1]: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减退。只要同时满足心境低落和以上任意4种症状,并且抑郁症发作持续两周以上,即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拒绝登机,是责任?自保?还是歧视?

  “看到填写单那栏‘近期情绪状况’时,我还挺高兴的,感觉大家好像意识到抑郁症是个普遍问题了,以为是在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帮助,然而当拿着填写结果,但最后一步确定是做什么项目时,我被拒绝了。

  最令人难过的是,当我问医生原因时,他全程眼神躲躲闪闪,以‘身体状况’为措辞,绝口不提‘精神问题’等字眼,但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在说‘因为你精神有问题’。”

  一位曾经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在回忆自己的就诊经历时这样说道。

  这样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他们也是病情不明吗?

  不,他们试图讲清病情,并承诺出具证明其病情稳定的相关病历单,甚至是保证如果有任何问题,结果自负,但是一再地被拒绝。他们始终想不明白,有些事情明明与抑郁症无关,为什么自己要被区别对待?

  或许你会说:“抑郁症可能会伤人呀!区别对待不是正常操作吗?”

  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一项对抑郁症患者两种攻击类型倾向的占比研究的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多会表现在自己身上,转向他人的攻击性较少(13.2%),主要分为三种常见情况[2]:

  >>>>对暴力的认同,主要源于童年的不良经历

  由于童年受过某些暴力行为,他们会将此暴力行为投射于他人或自己,这种攻击行为实质上是他们对内在抑郁的一种自我保护[3]。

  >>>>患有重度抑郁症

  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会伤害自己,甚至可能伤害他人。轻度抑郁症患者,往往外表无异常,甚至有时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假象;而重型抑郁症的特点是深度忧伤、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以及无法享受任何事情,总有自杀的观念或举动。当患者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并伴有精神病症状时,在受到某些刺激下,他们才有较大可能伤害他人。

  >>>>双向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郁症”,通常有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他们时而情绪高涨,时而低落抑郁。当严重的躁狂发作时,患者由于较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思想,可能在外界刺激下伤害他人。

  但是,对于单纯的抑郁症,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很难再转化为焦虑、躁狂症,多数患者对身边的人、事物没有太多的情感需求,且不会通过躁狂,来宣泄自己。

  总而言之,单纯的抑郁症更多地表现为“自伤自责”,很少对他人造成影响(伤害)。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辨别轻度抑郁症与重度抑郁症、伴有双向情感障碍的抑郁症等疾病的基本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区别对待,或许不仅能保护自己,同时也能帮助他们。

  所以,你在害怕什么?

  抑郁症本身不可怕,当抑郁症患者经治疗后,其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退避、自责会减少,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求助及解决问题会增加,攻击行为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4]。

  对于治疗抑郁症的医生来说,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抑郁症患者。

  或许是饱受失眠折磨,自我价值感很低,表现却很“乐观”的人;

  或许是深陷痛苦深渊,忍受着谩骂、诋毁的人;

  又或许是治愈患者但却亲身感受死亡就在身边,最终崩溃的人……

  而医生们知道,应平静地理解,冷静地帮助他们接受和消化不良情绪,“不害怕”则是治愈的第一步。

  抑郁症患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或许,陌生人简单的一个微笑和鼓励,足以让他们瞬间感受到被爱,而不是像怕得传染病一样地恐惧他们。试想,为什么一个人明明生病了,但依旧强忍不适,尽量让亲人看不出异常,假装很“快乐”,不愿意主动求助呢?

  或许是之前的一次歧视与差别对待,又或许是明明求助了却被拒绝了,所以他们越来越小心翼翼,退回到安全地带。

  其实,一直以来,他们不是自己选择隐藏,而是根本无从选择。但社会上的其他人呢?答案是,大多数人可以选择,例如,选择在抑郁症群体和非抑郁症群体间建立桥梁,互不干涉,但却互相尊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 雍那,杜莲,胡华等: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焦虑、抑郁的关系,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6

  [3] Tarquis N . [Neurobiological hypothesis relating to connections between psychopathy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J]. L Encéphale, 2006, 32(3 Pt 1):377-384.

  [4] 刘海平. 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焦虑,抑郁的关系[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47(004):279-280.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