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治疗用药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精神疾病 > 精神疾病治疗用药

将饮食作为精神科治疗手段,是否靠谱?

举报/反馈
2019-07-11 14:14:23医脉通

  很多人认同以下观点——“健康饮食”有益于身心健康。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究竟怎样才算“健康饮食”,对人体健康又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反而变得愈发模糊和充满争议。每年370亿美元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产业,以及140亿美元的功能性及整合医学产业,都反映出人们使用这些非药物手段治病防病的巨大热情,“管它有没有证据”。

  一项近期发表于J Clin Psychiatry.的文章中,麻省McLean医院及哈佛医学院Christopher M. Palmer博士简要探讨了将饮食干预作为精神科治疗的可信性。针对这一课题,以下五个模型可加以考虑——

  ▲ 在现有饮食的基础上补充某些成分,如维生素

  ▲ 在现有饮食的基础上去除某些成分,如毒素或过敏

  ▲ 在现有饮食的基础上补充某些成分,并去除某些成分,即“健康饮食”

  ▲ 关注肠道微生物群对精神健康的意义

  ▲ 空腹/禁食及生酮饮食

  一、补充某些成分

  就精神科而言,在现有饮食的基础上补充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是研究最多的膳食干预手段。

  Ω-3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为神经元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可影响神经递质的调节及信号传导通路,并具有抗炎效应。有关EPA及DHA用于心境障碍患者的研究证据最多;一项meta分析显示,EPA与DHA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安慰剂,且EPA较DHA更有效。针对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也有小规模对照试验取得了阳性结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叶酸属于B组维生素,为合成核苷酸、DNA甲基化及神经元正常行使功能所必需。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叶酸的体内活性。叶酸缺乏可见于抑郁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然而针对抑郁症患者,补充叶酸作为抗抑郁治疗手段的研究证据不一;近年来的meta分析显示,叶酸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针对精神分裂症,目前获得发表的研究规模较小,且结果同样存在冲突。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与自由基结合,而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常存在自由基水平的升高。研究者对于维生素E防治AD的潜力颇有兴趣,但2017年发表的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中,研究者未发现维生素E可改善认知功能或预防个体从轻度认知损害(MCI)进展为AD的证据。有研究探讨了抗氧化剂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价值,但2016年发表的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未发现抗氧化剂与安慰剂的显著差异。维生素E还被视为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潜在治疗手段,但2018年发表的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未发现维生素E改善TD症状的证据。

  维生素D对健康的意义不仅限于骨骼健康——人体的大部分细胞及组织,包括大脑,都有维生素D受体。很多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一系列精神障碍相关,包括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探讨维生素D精神健康意义的随机对照研究规模普遍较小,且主要针对的是抑郁障碍。两项有关维生素D辅助治疗抑郁症的meta分析结果相反:一项显示维生素D无显著疗效,另一项仅纳入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meta分析则得到了阳性结果。

  (延伸阅读:补充维生素D治疗抑郁焦虑?为时尚早)

  二、去除某些成分

  消除饮食法(Elimination diets)系统地去除了膳食中的某些营养物或物质;其出发点在于,这些营养物或物质可能是某些症状的罪魁祸首。

  精神科领域内,消除饮食法偶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针对ADHD,人工食用色素经常被去除;对于ASD,麸质和/或酪蛋白经常被去除,但其他一些物质也可能被列入黑名单。

  2013年发表的一项有关ADHD饮食干预的meta分析显示,去除人工食用色素可显著改善病情,但这一效应通常限于那些明确存在饮食过敏的个体,不一定对全部个体均有效。此外,2017年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显示,消除饮食法对ASD患儿的获益证据也有限。

  三、补充 + 去除

  一些医生和研究者认为,补充“健康”的食物,同时去除“不健康”的食物,可能有助于改善某些精神障碍。

  支持上述观点的最佳证据来自SMILES研究:该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了67名中重度抑郁患者,干预组接受了7次、每次60分钟的膳食咨询,以执行“改良地中海饮食”,包括增加12类食物(如全谷物、水果、蔬菜、坚果、豆类、瘦肉、鸡肉及海产品等)的摄入,同时减少摄入与抑郁高风险相关的食物,如空含热量而缺乏营养价值的碳水化合物、精制淀粉、精制食物等;对照组参加了7节社会支持课程。

  12周后,干预组受试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分别W为32%和8%。

  (背景阅读:《抑郁患者,你吃对了吗?》《地中海饮食:有望获FDA批准的抗抑郁手段?》)

  四、肠道微生物群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对精神健康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栖居于肠道的微生物可对大脑代谢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微生物可合成激素、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这些物质已在循环血中被检测到,不仅在肥胖、糖尿病及炎症进程中扮演着角色,同样也参与了抑郁和焦虑的发病。

  我们的食物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的构成;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饮食调节肠道微生物、进而影响精神疾病转归是可行的,但现有大部分相关研究仍处于针对动物模型的前临床研究阶段。目前,益生菌产品在市场上受到热捧,被包装为“有益健康”;然而需要了解的是,目前几乎没有临床数据支持其有效性(“with almost no clinical data to support their effectiveness”)。

  五、禁食与生酮饮食

  禁食与生酮饮食被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针对儿童患者的有效率超过50%。此类饮食方案的机制包括提升线粒体功能、增加GABA能神经传递、减少谷氨酸能神经传递、降低炎症水平及改变肠道微生物群。

  相比于癫痫,探讨禁食与生酮饮食治疗精神障碍的研究刚刚起步。例如一项动物研究及病例研究显示,此类饮食或可减少精神病性症状,但仍需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结论

  饮食干预是很多患者及医生所关注的领域,但现有证据有限且结果不一。针对精神障碍,饮食及禁食有时是“管用”的,但也有很多民间说法缺乏根据甚至已经被推翻。

  临床工作中,与其让患者自己捕风捉影,尝试各种缺乏依据的“食疗”方案,甚至对常规药物治疗造成干扰,医生可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正在尝试某些饮食上的努力,必要时提供真正准确可靠的信息。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