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多篇文章解读抑郁症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据WHO数据显示,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也是导致患者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有1/7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受抑郁症困扰。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而在中国,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6%,目前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为3000万人左右。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抑郁症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当然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1】Nat Commun:抑郁症或是遗传疾病?科学家发现了80个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基因!

  doi:10.1038/s41467-018-03819-3

  科学家们发现接近80个基因和抑郁症相关。这项发现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极高。这项研究还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治疗这种精神疾病的新药。

  抑郁症影响了英国1/5的人群,是全世界残疾的最大诱因。像创伤和压力等生活问题会引起抑郁症,但是研究人员仍然不清楚为什么有些人患抑郁症的概率就是比别人高。

  由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从英国生物银行中获取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他们筛查了300000个人的基因编码信息以找到可能和抑郁症有关的DNA区域。他们发现一些基因涉及突触的功能,而突触是允许脑细胞传递信息的链接结构。科学家们随后通过他们自己掌握的遗传学信息以及23andMe的数据确认了他们的发现。

  【2】eLife:科学家们找到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

  doi:10.7554/eLife.33273

  最近,来自TSRI的研究者们发现了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该研究发现体内GPR158表达量较高的群体在受到慢性压力的干扰下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研究者们称目前对于治疗抑郁症来说急需开发新的药物靶点,而目前的药物疗法需要一个月才能够出现治疗效果,而且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我们需要知道大脑中发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才能够开发出更有效的疗法",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来自TSRI的高级研究助理Cesare Orlandi博士说道。

  【3】Cell:大脑神经网络预测抑郁症风险

  doi:10.1016/j.cell.2018.02.012

  根据最近由杜克大学研究者们做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大脑不同区域的电信号交流进行检测,或许能够预测以及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研究者们发现容易患抑郁症的小鼠大脑电信号网络与抵抗力较强的小鼠的大脑网络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这一发现能够在人体水平得到验证,那么将会更好地预测人们患精神类疾病,例如抑郁症的风险。在这先研究中,作者让小鼠与攻击力极强的、体型较大同伴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大部分小鼠出现了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包括焦虑,社交障碍以及难以入睡等等。

  在实验前后,作者等人同时检测了小鼠大脑不同区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的活性,包括前额叶皮层、杏仁核以及海马区。

  【4】Nat Commun:葡萄中的特殊化合物或有望治疗抑郁症

  doi:10.1038/s41467-017-02794-5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的葡萄衍生化合物:二氢咖啡酸(DHCA)和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Mal-gluc)或能作为治疗抑郁症的新型疗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天然化合物或能通过靶向作用疾病新发现的潜在机制来减缓抑郁症的进展。

  据美国CDC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每年大约有1600万名个体会出现抑郁症,常规的药理学疗法仅能让不到50%患者的疾病症状得到缓解,而且通常还会让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因此,目前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新型广泛性的治疗手段。抑郁症和很多病理学过程直接相关,包括外周免疫系统的炎症等,外周免疫系统能够保护机体抵御多种疾病以及涉及突触的异常等,突触是一种特殊结构,其能允许神经元将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传递给其它神经元。

  【5】CMAJ:研究方法缺陷导对致抑郁症流行严重性出现错误估计

  doi:10.1503/cmaj.170691

  根据最近发表在《CMA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利用“患者自我报告”的调查问卷方式进行抑郁症患者的诊断与估测,会导致我们错误地放大了抑郁症的流行趋势以及严重性。

  “这些以往的研究错误地估计了抑郁症的发生率,而且有时误差是十分显著的。这直接导致二我们难以正确地面对患者目前面临的真实情况”,该文章的主要作者,来自McGill大学以及Jewish总医院Lady Davis研究所的Brett Thombs博士说道:“自我报告调查问卷的方式可以作为最初的筛查的手段,这种手段能够判断人们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扰,但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有效的评估方法,从而能够准确地给出诊断意见,即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治疗”。

  【6】Am J Physiol:基因分析实现个性化医疗!显著改善抑郁症治疗!

  doi:10.1176/appi.ajp.2017.17050550

  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治疗抑郁的药物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病人的遗传变异。一项最新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研究表明编码CYP2C19酶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依他普仑治疗病人的疗效产生巨大的差异,而根据病人的基因组成情况确定依他普仑的剂量将显著改善其治疗疗效。该研究由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与来自挪威奥斯陆Diakonhjemmet医院的研究人员一起完成。

  通常采用SSRIs治疗抑郁,其中依他普仑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然而依他普仑的治疗很受限,因为该药对部分病人无效,同时还可能在一部分病人身上产生严重副作用。

  为了实现个性化药物治疗,研究人员试图找到可以预测病人对药物反应的生物标记物。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编码代谢依他普仑的酶(CYP2C19)的基因突变对个性化医疗至关重要。该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该酶过表达,以至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不到治疗要求,疗效不佳,而一旦该基因缺失,血液药物水平就会太高。总体而言,参加该研究的2087名病人中有1/3的病人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7】每天睡觉少于8小时会提高患抑郁症与焦虑症的风险

  doi:10.1016/j.jbtep.2017.10.003

  根据最近由来自伯明翰大学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研究者们的一项研究结果,睡眠时间少于8个小时会导致焦虑症以及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上升。

  来自伯明翰大学心理系的教授Meredith Coles以及研究生Jacob Nota采集了人们睡眠时间以及负面情绪等信息。志愿者们被要求观看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图片,以引发情绪反馈,之后研究者们追踪了他们眼球的运动情况。结果显示,正常睡眠的破坏会导致人们难以从负面信息中走出来。这说明睡眠时间不充足或许是人们产生负面情绪的关键原因。

  【8】BBI:突破性发现!益生菌或能有效抵消抑郁症倾向

  doi:10.1016/j.bbi.2017.04.017

  有研究人员发现,机体肠道中的活性益生菌或能对大脑产生一定效应,近日,来自奥胡斯大学临床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肠道中的益生菌或能帮助机体有效抵御抑郁症。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上。

  文章中,研究人员给大鼠喂食额外的脂肪和无纤维复合饲料,同时在一部分大鼠的饮用水中添加以乳酸菌为主要形式的复合微生物制剂,结果发现,仅以脂肪饮食为食的大鼠会出现和抑郁症非常类似的行为,而摄入富含益生菌饮用水的大鼠则会保持中立行为;换句话说,益生菌或能有效抵消不健康饮食所带来的后果。

  研究者Anders Abildgaard表示,不摄入益生菌的大鼠大脑组织中的白细胞水平较高,这就是机体慢性炎症的一个迹象,此外,研究人员还在过重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组织及肝脏中也能发现这种表现;然而在摄入富含益生菌饮用水的大鼠大脑中,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白细胞水平的升高,这或许就表明,益生菌中的某一方面可能能够对机体免疫系统进行重编程作用,而在这项研究中尤为明显,在医生菌的帮助下大鼠就能够抵消脂肪饮食所带来的后果,这样它们就与对照组中的同龄小鼠一样了。因此研究者表示,在机体肠道中发挥作用的益生菌或能有效影响大脑的功能,未来或有望帮助开发治疗抑郁症的新型疗法。

  【9】Am J Psych:真的假的?每周锻炼一小时就能够有效预防抑郁症发生

  doi:10.1176/appi.ajp.2017.16111223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黑犬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任何强度的有规律锻炼都能够帮助有效预防未来抑郁症的发生,而且每周仅一个小时的锻炼都能够改变。研究结果表明,甚至很少量的锻炼都能保护机体抵御抑郁症的发生,而且个体的心理健康效益产生与年龄或性别无关。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33,908名挪威成年人进行了为期11年的跟踪研究,这些参与者均能保持一定水平的锻炼,而且其机体有一定的抑郁症症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参与者每周仅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就能有效预防12%的参与者出现抑郁症。研究者Samuel Harvey教授表示,我们都知道,锻炼在治疗抑郁症上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对体育锻炼在减少未来抑郁症的水平上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让我们非常激动,我们发现,即使相对少量的锻炼(每周一个小时)也能够有效帮助个体预防抑郁症。

  【10】Cell:揭示出与抑郁症状相关联的大脑回路

  doi:10.1016/j.cell.2017.06.01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将大脑中的特定回路与抑郁的不同行为症状相关联在一起。他们发现与绝望和无助的感觉相关联的大脑回路,并且能够在小鼠研究中缓解和甚至逆转这些症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7月13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istinct Ventral Pallidal Neural Populations Mediate Separat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论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生Daniel Knowland说,“鉴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的大脑区域和大脑回路可能介导或导致抑郁的不同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种研究抑郁的方法。比如,大脑区域A可能导致食欲不振,大脑区域B导致社交退缩,如此等等。”

  论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神经生物学部门助理教授Byungkook Lim说,为了能够应用到抑郁患者,这些结果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评价,但是在动物模型中开展的这项新的研究为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8-11-23 00:43:39浏览9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