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自杀盛行的时代,不要忘了电休克治疗

  近期,美国著名设计师Kate Spade及著名主持人Anthony Bourdain在三天内相继自杀身亡,自杀及其背后的精神问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显示,美国年自杀数量自1999年以来增加了近30%,目前为第十大死因,2016年有45,000人死于自杀。值得注意的是,自杀也是唯一一种呈现上升趋势的重要死因。尽管自杀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半自杀未遂或成功者罹患精神障碍,大部分为心境障碍或精神病性障碍

自杀盛行的时代,不要忘了电休克治疗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精神科医生Richard A. Friedman指出:“201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研究自杀及自杀预防上花的钱甚至还不如膳食补充剂;其他一些公共卫生问题,如HIV和心脏病,却得到了最有力的关注及研究经费支持……自杀之所以被忽略,只是因为耻感。”针对同一组CDC数据,Benedict Carey则指出:“目前被证明可有效减少自杀的手段很少,其中一种对于公众而言索然无味——限枪。”

  本文作者认为,还有一种手段可以有效降低自杀风险,那就是电休克治疗(ECT)。然而,电休克在临床中的应用仍明显不足,一方面在于耻感,另一方面也在于“索然无味”。通过一种精神科常规治疗降低自杀风险,相比于一些更富戏剧性的手段确实显得比较枯燥。然而,大量研究显示,电休克在快速改善原发精神障碍及降低自杀风险方面非同凡响。本文作者对这些新证据进行了回顾,并给出了临床建议。

  疗效与性价比

  一项发表于2017年8月JAMA Psychiatry的重要研究显示,相比于药物治疗,电休克可以使心境障碍住院患者在30天内再入院的风险下降一半之多。然而,来自一个大型医疗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只有0.25%的心境障碍患者接受了电休克治疗;与之类似,超过11,000名罹患精神障碍的退伍军人中,只有50人(0.45%)接受了电休克治疗。

  事实上,由于起效快速及疗效确切,电休克即便并非大部分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在快速缓解症状及减轻痛苦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若患者本身已经存在生命危险,电休克的价值更不必说。一项大型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研究者探讨了在抗抑郁治疗的六个不同阶段引入电休克的性价比;结果显示,当两种药物治疗失败后即进行电休克治疗,对于患者而言最为“划算”,而非作为尝试无数种药物后的选择。研究还发现,“4年内,电休克可以让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抑郁所占的时间比例从50%下降至33%-37%,较早使用电休克收益更大。”

  如果电休克用得多一些,一些自杀事件是否能够得到预防?美国的不同地区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电休克的使用率相差很大。一项系统综述中,Leiknes等收集了全球范围内电休克的使用情况。平均而言,每10,000名居民中,每年约有2.2人接受了电休克治疗;在某些国家,电休克相关的耻感较轻,使用率也相应较高,如比利时每10,000名居民中每年约有4.5人接受了电休克治疗。在美国,这一数字为3,相当于每年有90,000人接受了电休克治疗。基于同一个医保数据库的分析显示,全美国每年约完成450,000-500,000次电休克治疗。

  基于2016年Medicare数据库,全美49,000名精神科医生中,只有1,216人在2006年做过电休克。国际电休克及神经刺激学会(ISEN)共有大约300名会员,而ECT执业人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只有19%为女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过去十年间精神科住院医师中,女性的数量超过男性。在美国,只有14%的电休克治疗是由女性精神科医师完成的。事实上,住院医师阶段针对ECT的体验也决定着日后精神科医生对ECT的态度,是积极开放还是犹豫不决,甚至在处方时颇感不适。

  很多人对电休克的印象仍停留在电影《飞越疯人院》的描述。然而,现代电休克在经过改良后,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甚至死亡的风险已低之又低。近期一项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显示,每100,000次电休克操作中仅发生2.1例死亡,这使得电休克成为全麻下最安全的治疗手段之一。超短脉冲右单侧电休克领域的技术进步使得很多重症精神科患者得以康复,而认知副作用相当轻微。电休克发明80年来,其治疗及相关研究日久弥新,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全面推进中,PubMed中有关电休克的研究文献已超过15,000篇。

  尽管其他一些新型脑刺激技术正在进入大众的视线,但电休克治疗仍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其他治疗手段在抗抑郁/抗精神病疗效、起效速度及临床使用经验上能与之匹敌。如果将电休克与其他神经刺激技术混为一谈,那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电休克治疗理应享有更高的优先级。

  结语

  大量证据显示,电休克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临床应用仍明显不足。本文作者相信,对于某些特定患者而言,更早、更多地使用电休克有助于改善临床转归,包括降低潜在的自杀风险。如上所述,全美每年约有90,000人接受了电休克治疗;尽管确切数字难以计算,但如果每年有250,000人接受电休克治疗(每年1,500,000次电休克治疗),则有望实现最佳的公众精神健康转归,以及遏制精神障碍背景下的自杀盛行的趋势。

  现阶段,在美国搞到一张电休克处方比搞到一支枪还困难,但这一现象或许正在改变。随着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证据的累积,长期被边缘化的电休克正在精神科弹药库中重获应有的地位。

2018-08-28 01:33:13浏览7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胸膜炎多久可以自愈
胸膜炎能否自愈及自愈时间因类型而异。对于病情较轻的非特异性胸膜炎,在身体抵抗力良好且无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可能2-4周自愈;而由结核菌、细菌等特定病原体感染引发的胸膜炎通常难以自愈,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持续进展甚至加重。影响自愈时间的因素包括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等。非特异性胸膜炎多由过敏反应、物理化学因素刺激等引起。这类胸膜炎症状相对较轻,炎症反应不剧烈。如果能及时去除诱发因素,如远离过敏原、避免物理化学刺激等,同时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正常,通过身体自身的免疫调节机制,炎症可逐渐消退。在这期间可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促进炎症自愈。一般2-4周症状会逐渐缓解,胸膜的炎症也会慢慢吸收。由特定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胸膜炎则不同。以结核性胸膜炎为例,结核菌感染胸膜后会在胸膜组织内大量繁殖,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病情通常不能自愈,还可能导致胸膜粘连、增厚等严重并发症。遵医嘱可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疗程通常需6-9个月甚至更长,具体用药方案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制定。细菌性胸膜炎同样需要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具体用药需医生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药敏结果选择,治疗周期一般在2至4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按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以免病情反复或产生耐药。建议胸膜炎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积极配合治疗。日常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补充营养。避免吸烟、饮酒,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胸膜炎的症状有哪些
胸膜炎指的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胸膜炎症,其症状主要包括胸痛、咳嗽、呼吸困难以及伴随的全身症状等。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利于身体恢复。1、胸痛:这是胸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为刺痛或牵拉痛,是由于炎症累及胸膜,在呼吸或咳嗽时,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刺激神经末梢所导致。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在病情初期较为剧烈,随病情发展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在呼吸或咳嗽时仍会加重。2、咳嗽:胸膜炎患者常伴有咳嗽症状。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胸膜,引发的神经反射,导致咳嗽反射敏感性增加。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若合并有肺部感染等其他情况,咳嗽可能会加重,且痰液性状也会发生改变,如变为黄色脓性痰等。3、呼吸困难:随着胸膜炎病情进展,胸腔内可能会出现积液,当积液量增多时,肺组织会受到压迫,导致肺的扩张受限,气体交换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呼吸困难。患者会感觉呼吸费力,活动耐力下降,严重程度与胸腔积液量以及肺组织受压程度相关。4、全身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这些症状一般在病情持续一段时间后逐渐显现,提示身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如果出现上述胸膜炎可疑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以及胸腔积液检查等手段来明确诊断。明确病因后,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左胸膜炎是什么症状
左胸膜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胸痛、呼吸系统症状、全身性反应等。其症状产生与炎症刺激、胸膜摩擦及继发性病理改变密切相关。1、胸痛:胸痛是胸膜炎具特征性的症状。疼痛性质多为尖锐刺痛或刀割样痛,定位明确于左胸病变区域。疼痛机制源于炎症导致壁层胸膜神经末梢敏感化,呼吸时脏层与壁层胸膜摩擦直接刺激痛觉感受器。疼痛特点为深吸气、咳嗽或体位变动时加剧,患侧卧位可减轻。2、呼吸系统症状:炎症直接影响呼吸功能。浅快呼吸是机体为减轻胸膜摩擦的代偿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干咳反射由炎症刺激胸膜感受器引发,咳嗽进一步加重胸痛。胸腔积液量超过500ml时可出现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等体征。肺组织受压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胸膜增厚粘连可造成长期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全身性反应:发热常见于感染性胸膜炎,可伴有寒战。炎症介质释放引起乏力、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显著增高。结核性胸膜炎可出现夜间盗汗、消瘦等慢性消耗表现。恶性肿瘤所致胸膜炎可能伴有进行性体重下降。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采取患侧卧位减轻疼痛。保持适度深慢呼吸锻炼,预防肺不张发生。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减少呼吸道刺激。康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改变等紧急症状需立即就医。慢性胸膜炎患者需长期随访肺功能检查。预防呼吸道感染,流感季节前接种相关疫苗。保持环境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阴冷居住条件。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胸膜炎早期如何治疗
胸膜炎早期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胸膜炎是指由致病因素刺激胸膜所致的胸膜炎症,在炎症早期,若出现胸痛、咳嗽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一般需进行胸部X线、胸部CT、胸腔积液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1、一般治疗:休息对胸膜炎早期恢复很重要,充足的休息可减少身体消耗,让身体有更多能量对抗炎症。同时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病情恢复。2、对症治疗:胸膜炎患者常伴有胸痛症状,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布洛芬,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来缓解疼痛。若咳嗽频繁影响休息和生活,可按医嘱使用止咳药物右美沙芬,该药物作用于延髓咳嗽中枢,抑制咳嗽反射,减少咳嗽发作。3、药物治疗:若胸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的作用,控制炎症发展。对于结核性胸膜炎,需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异烟肼可抑制结核菌DNA合成,利福平能抑制结核菌RNA合成,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杀灭结核菌。对于非特异性胸膜炎,若炎症反应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有副作用,需密切观察。4、手术治疗:在少数情况下,如胸膜炎导致胸腔内大量积液,且积液难以自行吸收,影响呼吸功能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胸腔穿刺抽液术,通过穿刺针将胸腔内的积液抽出,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若存在胸膜粘连、肥厚等情况,严重影响肺功能,可能需进行胸膜剥脱术,去除病变的胸膜组织,恢复肺的正常活动。日常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感冒,因呼吸道感染可能加重胸膜炎症状。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清新、流通,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的刺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加重胸痛等不适。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及相关检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