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大脑会发生哪些改变?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抗精神病药对大脑的长期效应,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在这一背景下,Christoph U. Correll等三名学者系统回顾了有关抗精神病药长期治疗的潜在风险及收益的文献,原文发表于6月的World Psychiatry(影响因子 26.561)。

  以下总结了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对脑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体积下降

  自神经影像学手段出现以来,研究者已发现,精神分裂症与一系列脑区的体积异常相关。然而,这些发现的实质及临床意义仍不甚明确;关于抗精神病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更是知之甚少。

  精神分裂症患者皮质及皮质下多个脑区的体积较对照下降,研究报告最多的脑区包括前扣带回皮质、岛叶、海马及丘脑;其他一些脑区也可能受累,但不同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与方法学差异有关。

  对于从未接受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前额叶及颞叶皮质厚度的下降速度更快,呈现神经退行性病程。对于精神病高危个体,其海马及丘脑体积也有显著下降;其中,最终进展为精神病者即使接受了抗精神病药治疗,也呈现出全脑体积的进一步下降,而某些特定脑区(如前扣带回)的体积下降已被视为进展为精神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尽管灰质体积下降的证据较为一致,但在神经病理学层面上,其意义仍不明确。

  脑体积下降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现象,在使用抗精神病药、体重改变、使用酒精或类固醇的患者中均可观察到。未用药患者的体积改变似乎与临床损害及病程无关,这一点不支持神经退行性假说。一种更新的观点是,脑体积下降反映的是神经毡(neuropil)的减少,而精神分裂症相关脑体积变化可能具有异质性,部分特定脑区(如前扣带回)体积下降的同质性相对较高,进而具有更高的疾病特异性。

  抗精神病药对脑结构的影响

  多项研究重复显示,随着抗精神病药使用时长及累积剂量的增加,患者的灰质体积呈广泛性的下降。然而,这些研究存在局限之处: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时长及累积剂量可能正是疾病严重度或病程的反映,导致人们难以厘清疾病严重度、病程或抗精神病药的作用。

  一项针对纵向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观察期内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累积用量与灰质体积下降直接相关,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则相反。这一结论同样难以解读:正如研究者所说,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混杂因素有关,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所带来的体重增加。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研究发现并不支持“抗精神病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下降”这一观点。例如,ENIGMA神经影像协作组发现,2028名患者中,未用药者的海马体积下降较用药者更为显著,而丘脑及基底节体积的下降可以被抗精神病药治疗所纠正。一项纵向研究比较了抗精神病药治疗开始前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区灰质变化,结果显示抗精神病药可降低灰质体积下降的幅度,尤其是纹状体。另一项研究纳入了抗精神病药治疗下病情稳定的患者,并将其分入维持治疗组或停药组;一年后,两组受试者的脑体积指标无显著差异。

  解读脑体积下降的结果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未经治疗的精神病对灰质体积的影响,以及临床转归方面的发现。一项研究显示,抗精神病药相关的脑组织下降可能存在剂量依赖性,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的关切。然而,对该研究进行再分析后发现,精神病自身病程对全脑及额叶灰质体积的影响达到抗精神病药治疗时长的3倍之多;并且,脑体积的变化似乎与治疗反应或转归不佳并不相关。使用氯氮平的患者中,灰质体积下降及临床改善同时存在,而其他研究则得到了相反的结果。

  此外,仅测量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脑体积的变化,而未评估脑功能状态,也对结果的解读造成了干扰。一项横断面研究纳入了23名使用抗精神病药的首发患者及21名未经治疗的首发患者,发现药物治疗组受试者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及颞叶皮质显著更薄;然而,用药者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激活水平显著高于未用药者,认知表现也显著更优。

  因此,现有证据似乎并不支持以下观点: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可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脑体积改变,或在其中扮演着不良角色。甚至还有证据显示,脑体积下降可能与更好的脑网络完整性相关。

  抗精神病药对脑功能的影响

  相比于脑结构,抗精神病药影响脑功能的证据更为一致。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与多巴胺D2受体数量及亲和力的升高相关,进而造成多巴胺超敏状态,这一结论在动物及人类研究中得到了复制。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后果,一般认为与多巴胺超敏相关,但也有其他可能的机制,某些具有遗传易感因素的个体风险更高。

  据估计,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时发生TD的风险为每年3%-5%,至少在用药后的最初5年内如此,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时发生TD的风险相对较低。用药早期出现帕金森征及高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与TD的发生有关。近期一项meta分析估计,全球范围内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TD的平均患病率为25%;视地理位置及治疗相关因素的不同,TD患病率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些研究报告称,TD患者在停用抗精神病药时更容易出现反跳性精神病,更容易发展为难治性,也更容易共病躯体疾病及死亡,但上述结果尚未得到充分复制。至于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在多大程度上与这些不良转归相关(如抗精神病药在造成TD之外,是否会直接导致这些转归),目前了解仍不足。

  为降低TD风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应作为一线抗精神病治疗手段。近期,valbenazine和deutetrabenazine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TD,并显示出了中到高度的疗效。

  在提出TD的机制假说后,从理论角度出发,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及停药时的多巴胺超敏相关精神病也引发了顾虑。有人提出,长期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可导致该受体的上调,而中脑边缘通路的多巴胺超敏可升高复发风险,并降低抗精神病药的长期疗效。1980年发表的一项纳入了十例个案的病例系列研究中,研究者首次报告了多巴胺超敏性精神病:患者在停用抗精神病药时出现精神病的急骤发作。这一现象的存在与否始终有争议,目前仅有一些小规模研究支持其存在。

  近年来,作为难治性精神病的潜在原因,多巴胺超敏重新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一项针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骤停与渐停抗精神病药在复发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停药前的剂量对复发率同样无显著影响。并且,多巴胺D2受体部分激动剂阿立哌唑与D2受体上调无显著相关性,至少在成年动物模型中如此;若多巴胺超敏的确为长期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那么该药治疗时的复发率应显著低于D2受体完全阻断剂。然而,并无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评论

  总体而言,TD是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影响脑功能的证据最为确凿的不良后果,在一部分易感个体中可能与多巴胺超敏有关。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时,应评估TD风险,并开展预防措施。开始治疗前,医生即应对患者开展评估,判断其是否已存在异常不自主运动。

  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对脑结构及功能产生的其他效应,尤其是神经病理学改变及多巴胺超敏性精神病风险,目前尚未得到充分论证。除TD之外,现有证据尚不支持“抗精神病药可造成脑结构及功能不可逆性改变”这一观点。

2018-06-22 01:01:25浏览8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中银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什么原因会造成急性胰腺炎?该如何治疗
每逢周末,许多人会找来三五好友喝酒,畅谈心事、纾解平日工作压力,但如果在饮酒的过程中不知节制,可能会引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发作时,症状多半来势又急又猛,让人难以招架,不仅上腹部会出现剧烈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急性胰腺炎究竟有哪些常见症状?什么原因会造成急性胰腺炎?该如何治疗?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什么是急性胰腺炎?】在了解急性胰腺炎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认识胰腺的基本功能。胰腺位于上腹部,紧贴腹腔后壁,兼具内分泌及外分泌的功能。所谓的内分泌,是指胰腺会分泌胰岛素至血液中,借以控制血糖;外分泌则是胰腺会将10多种消化酶送进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利小肠吸收。当胰腺外分泌腺体遭破坏或胰腺消化液分泌管阻塞后,就会引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有轻度、中度及重度之分,约80%病患为轻度急性胰腺炎,症状通常能在治疗2~3天内改善,1周便可大致痊愈,死亡率小于2%;而中度胰腺炎病患则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器官衰竭或并发症。然而,少数重度胰腺炎病患,尽管经过治疗仍可能引发出血、休克、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休克,死亡率达15~40%。【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症状】大部分患者皆属于轻度急性胰腺炎,以下为常见的8种症状:a、上腹部疼痛b、恶心、呕吐c、腹胀d、腹泻e、食欲不振f、发烧g、畏寒h、腰窝处有青紫的情形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脸色苍白、发绀、血压及体温下降、脉搏微弱、四肢冰冷、盗汗等症状,甚至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除了上述症状,倘若患者出现上腹部或肚脐周围疼痛,甚至扩散至背部和两侧腹部时,应及早就医接受进一步诊疗。【急性胰腺炎5大常见原因】饮酒过量及胆道结石约占急性胰腺炎成因的80%,其他引发急性胰腺炎的原因还有:1、饮酒过量:因酒精代谢物会造成胰腺毒性,进而引发急性胰腺炎。2、胆道结石:胰管的下缘会与总胆管下缘会合,当总胆管结石或胆结石掉落至总胆管,就可能会刺激胰管或影响胰管引流,而造成急性胰腺炎。3、高脂血症:过量脂肪酸会伤害胰腺细胞,导致细胞坏死、胰腺发炎,因此若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大于500mg/dL(正常值小于150mg/dL),便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4、肿瘤:若胰腺或胰腺附近器官出现肿瘤,会造成胰管阻塞,诱发急性胰腺炎。5、其他原因:外伤或手术导致胰腺受损、药物(利尿剂、类固醇、磺胺类药物、口服避孕药及四环素)或蛇蝎毒液感染引发、内视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基因遗传等皆可能造成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诊断方法】根据亚特兰大分类,急性胰腺炎在诊断时须至少满足下列3项条件的其中2项:1、典型症状诊断:急性胰腺炎发作时会出现急性上腹痛,伴随恶心呕吐,多数病患在躺下后疼痛的程度会变得更为剧烈,坐起来身体往前弯时,疼痛感则会比较缓和。2、抽血检查:抽血检测胰酶,脂肪酶或淀粉酶上升超过正常值3倍,就可能罹患急性胰腺炎。3、影像检查:为排除其它病症的可能性,或因急性胰腺炎发作到就医已有一段时间,导致胰酶指数下降至难以通过血液检查诊断时,就需要经由影像检查,借助CT、磁共振成像(MRI)及内视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做进一步的检查。【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法】若病患经检查后罹患急性胰腺炎,医生主要会以支持疗法替患者进行治疗,以下为常见4种治疗方式:1、禁食、鼻胃管引流:当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应先采取禁食的方式以减少胰岛素分泌,之后则须放置鼻胃管抽取胃中分泌物,降低其对胰腺的刺激,并缓和病患呕吐及腹胀的症状。2、静脉输液、鼻胃管灌食:可通过静脉输液或经内视镜放置鼻胃管,替长期禁食的病患补充体内所需的营养及电解质。3、止痛药:患者出现剧烈腹痛时,医生会使用吗啡、芬太尼等止痛药,帮助病患减轻疼痛。4、抗生素治疗:若病患体内出现感染性积液及脓肿,将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手术治疗】患者若是因胆结石而引发急性胰腺炎,则可通过以下2种手术方式切除胆囊:1、传统胆囊切除术:须于右上腹部或上腹部中间切开一个长达10~15公分的切口摘除胆囊。相较于传统胆囊切除术,除非病患有特殊禁忌或腹部严重粘连的情况,否则医生多会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替患者摘除胆囊。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仅须在腹部分别切开3~4个1~2公分的小伤口,再以腹腔镜进行胆囊摘除,具有伤口小、术后恢复期短等好处。【如何预防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可通过日常饮食来加以预防,以下列出3种预防方式供大家参考:1、控制饮食:平时应避免过度饮酒及摄取过于油腻的食物,可采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方式,并适当摄取膳食纤维,以避免胰腺发炎。2、少量多餐:若病患曾有胰腺炎发作的情况,可通过少量多餐的方式减少食物对胰腺的刺激。3、摄取充足水分:每日至少饮用1500~2000ml的水,有助于稀释胆汁,降低胆囊炎合并胰腺炎的风险。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基本的病理改变主要涉及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间质的损伤、水肿以及炎症反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其最基本的病理改变首先体现在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上。这种损伤可以由严重感染、休克、创伤等多种因素引发,导致肺泡通透性增高。当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其屏障功能受到破坏,使得血浆成分能够更容易地渗透到肺间质和肺泡中,从而引发水肿。这种水肿不仅增加了肺的重量,还限制了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除了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外,肺间质的炎症反应也是ARDS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大量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到肺间质中,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进一步加剧肺部的损伤。这些炎性细胞和介质不仅参与肺部的炎症反应,还可能通过促进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合成,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肺间质纤维化进一步限制了肺部的扩张能力,使得气体交换更加困难。此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改变还包括肺泡的萎陷和透明膜的形成。肺泡的萎陷导致肺内分流增加,使得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减少。而透明膜的形成则是由于血浆成分渗出到肺泡腔中,与肺泡上皮细胞和基底膜共同形成的薄膜结构。这种透明膜限制了氧气的扩散,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缺氧症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应该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避免过度紧张,放松心情也可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氧疗与机械通气:需积极遵医嘱给予患者高浓度氧疗,以纠正低氧血症。若氧疗效果不佳,应及时进行机械通气,维持足够的氧合和通气,避免肺泡过度膨胀和肺损伤,常采用经面罩持续气道正压吸氧或机械通气。药物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以抑制免疫应答和减少肺部的炎症反应;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针对感染等原发病因,应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控制。液体管理与支持治疗:要避免过度液体输入,实施液体负平衡管理以减轻肺水肿。同时,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保持总热量摄取,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内环境稳定。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白细胞高会得白血病吗
白细胞高不一定会得白血病,多数白细胞升高由非白血病因素导致,比如感染、应激反应、非血液系统疾病等。而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升高的同时,还常伴有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增加等情况。白细胞升高在多数情况下是由非白血病因素引起的。例如,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当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免疫系统会作出反应,调集更多的白细胞到感染部位进行防御,从而导致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暂时升高。这种升高是机体对抗感染的正常反应,与白血病无关。此外,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应激反应以及某些非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失血、外伤、手术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这些情况下,白细胞升高通常是暂时的,且不会伴随白血病的其他特征性表现。而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生,并可能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数量通常会升高,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升高往往伴随着其他异常,如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减少,以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因此,在白细胞升高的病例中,白血病只是众多可能原因中的一个,且需通过进一步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诊。针对白细胞高的情况,建议不要过度恐慌,白细胞升高在多数情况下是由非白血病因素引起的。其次,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医学检查,以确定白细胞升高的原因。还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以确保身体健康。
刘尚勤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慢粒性白血病是什么病,能治愈吗
慢粒性白血病指的是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早期及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存在治愈可能,反之,则不能治愈。慢性髓系白血病属于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该病病程发展缓慢,脾脏多肿大。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低热、体重减轻等症状。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电离辐射、化学物质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靶向治疗等。其中,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是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如伊马替尼、尼罗替尼、达沙替尼等药物,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造血干细胞移植则是目前唯一有希望治愈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找到合适的供体,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治愈率并非百分之百,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体质、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治疗时机等。如果病情发现比较早,正处于慢性期,及时进行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或分子靶向治疗,可能会获得痊愈。但如果发现较晚,病情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则治愈难度会大大增加。针对慢性髓系白血病,建议患者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