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焦虑”竟然对健康有如此大的危害!丝毫不逊于“抑郁”!

  最近在MedSci医学公式栏目中,我们发布了国际标准的“抑郁自我评定量表”,但有网友反映,虽然我的抑郁症测试结果是正常的,但总感觉压力大,心情和精神状态都很不好,我到底是怎么了?

  显然,除了抑郁之外,还有许多精神状态和情绪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在高强度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往往会出现另一种精神状态——焦虑。

  另外,焦虑症经常与抑郁症合并存在,临床统计,80%以上抑郁症患者有焦虑症状。

“焦虑”竟然对健康有如此大的危害!丝毫不逊于“抑郁”!

  啥是焦虑症?它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研究表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是急性压力引起焦虑的重要介导因素。

  一般情况下,焦虑情绪是一个人在面临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需要考虑病理性焦虑了。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鉴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焦虑症患者常处于心烦意乱、惊恐紧张,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并伴有头晕、多汗、潮热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焦虑和恐惧不同,焦虑所感到的威胁和危险都是不现实或不十分明确的。

  最新研究发现下列这几类人患焦虑症的风险高于正常人:

  【1】“工作狂”易出现焦虑症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与具有较好的工作、生活平衡能力的人群相比,工作狂可能容易产生精神健康障碍。

  研究人员对近16,500名成年工作者进行了调研,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7岁。约6,000名男性,近10,500人是女性。

  研究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工作狂表现出多动症,非工作狂的多动症比例则为13%。工作狂中,26%的人群表现出强迫症迹象;对于那些能够较好地平衡生活与工作的人群来说,9%的人表现出强迫症迹象。

  此外,与那些能够较好地平衡生活与工作的人群相比,工作狂的焦虑症风险是前者的近三倍,分别为12%和34%。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发现,工作狂的抑郁症风险也是正常工作者的三倍,工作狂和正常组的患病概率分别为9%和3%。

  研究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工作狂表现出多动症,非工作狂的多动症比例则为13%。工作狂中,26%的人群表现出强迫症迹象;对于那些能够较好地平衡生活与工作的人群来说,9%的人表现出强迫症迹象。

  此外,与那些能够较好地平衡生活与工作的人群相比,工作狂的焦虑症风险是前者的近三倍,分别为12%和34%。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发现,工作狂的抑郁症风险也是正常工作者的三倍,工作狂和正常组的患病概率分别为9%和3%。

  【2】久坐易致焦虑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类似长时间久坐这样低能量消耗的活动与焦虑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除了久坐之外还包括看电视,在电脑前工作以及打电动游戏,这些统称为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进一步理解这些行为如何影响焦虑的发生对于开发治疗相关精神疾病的方法策略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对9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于久坐行为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格外注意。结果发现9项研究结果中有5项研究证明久坐行为的增加与焦虑发生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有4项研究发现总的就坐时间与焦虑发生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关于荧幕时间(看电视和看电脑的时间)与焦虑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证据并不够确凿,但仍有一项研究发现,与每天看荧幕少于2个小时的学生比,每天在荧幕前就坐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高中生中有36%更倾向于产生焦虑。

  总得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久坐与焦虑的发生之间存在关联,而这种关联性可能与睡眠障碍,较差的身体状态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当减少久坐时间,或对降低焦虑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还有一类男性的焦虑风险也更高,不过他们简直就是“躺枪”...

  【3】产前暴露双酚A会增加儿子的焦虑风险

  研究者对241名居住在曼哈顿北部的女性进行了研究,从妊娠直到后代10-12岁。根据孕晚期尿液和儿童3岁和5岁时尿液检测双酚A含量。使用修订儿童焦虑量表评价(RCMAS)和儿童抑郁评定量表(CDRS)评估焦虑和抑郁。

  对于男孩,产前暴露双酚A最高含量组与最低组相比,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P = .05)。产前暴露双酚A最高含量组男孩的平均CDRS得分为29.5。接近13.2%的最高浓度组男孩CDRS得分≥40分,而最低浓度组和中等浓度暴露组所占比例分别只有3%和2.6%。

  对于男孩,产前暴露双酚A与RCMAS总分数(P = .04)和社会关系量表(P = .025)有关,但是对于女孩,没有发现类似的关联。

  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产前暴露双酚A与男孩CDRS、RCMAS分数之间的关系仍存在。无论男女,产后暴露双酚A与CDRS、RCMAS分数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焦虑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又有啥危害?

  【4】焦虑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搜索MEDLINE和EMBASE中包括有无焦虑受试者的队列研究,包括焦虑,担心,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怖性焦虑、急性焦虑症的受试者。研究者研究焦虑与心血管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卒中,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和心脏衰竭复合预后),卒中,冠状动脉心脏病,心脏衰竭和房颤。

  研究者确定了46个队列研究,包含2017276例受试者和222253例焦虑患者。焦虑与心血管死亡率风险增高显著相关(RR 1.41,CI 1.13-1.76),冠心病(RR 1.41,CI 1.23 -1.61)、卒中(RR 1.71, CI 1.18-2.50)、心力衰竭(RR 1.35, CI 1.11 -1.64)。焦虑与主要心血管事件或房颤不相关,虽然CI范围较广。恐怖性焦虑比其他焦虑症与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较高更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灵敏度分析结果是大致一致。

  焦虑症与一系列不同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相关,包括卒中,冠心病,心脏衰竭,心血管死亡。这些关联是否是因果关系尚不清楚。

  【5】焦虑和皮肤病存在相关性

  研究者对就诊皮肤科门诊的115名患者进行了研究,参与者平均年龄51.77岁,所有参与者完成了关于一般性焦虑、焦虑敏感性和社交焦虑症状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皮肤病学条件下的患者与非精神皮肤病学条件下的患者相比,焦虑敏感性更高,社交焦虑症状更严重(P < .05)。校正年龄、性别后,焦虑敏感社会问题是区分皮肤病类别的唯一重要因素(OR = 1.09; 95% CI, 1.01-1.25)。

  【6】焦虑症可增加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

  研究共纳入了1082对双胞胎,并无痴呆症患者。1984年开始此项研究,随访28年后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基线时期的焦虑评分与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出现痴呆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对于基线时期焦虑评分较高的研究对象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较无焦虑症状的研究对象高48%。

  双生子分析显示,异卵双胞胎之间焦虑症状和老年痴呆症的关联较同卵双胞胎之间更为密切。

  该研究表明,这些症状可能是机体日后老年痴呆症发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亚临床焦虑也是痴呆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表明,临床医生应关注老年人的焦虑症,而不仅仅是已确诊的焦虑症患者。

  【7】焦虑可影响呼吸道症状

  研究纳入2270例来自于瑞典,冰岛和挪威的20-44岁的受试者(52%女性)。每位受试者均进行临床受访,包括呼吸道症状问答。进行肺活量测定和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评估采用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 HADS )。

  研究显示,82%的受试者无抑郁或焦虑症状,11%的受试者焦虑,2.5%的受试者抑郁,4%的受试者抑郁和焦虑。所有的呼吸道症状,如气喘,呼吸困难和夜间症状,均较常见,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受试者,即使调整混杂因素(ORs 1.33-1.94),统计学水平显著。HADS评分是静息时夜间症状和呼吸困难发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喘息时,支气管反应性是喘息和呼吸困难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呼吸道症状与HADS评分增加相关。

  总之,呼吸道症状与心理状态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8】焦虑会影响怀孕成功率

  研究人员征集了 373 名年龄在 18 岁至 40 岁之间的美国女性,她们均不存在不育问题,且正在准备怀孕。在长达 1 年的跟踪研究中,研究人员定期测试这些女性唾液中的阿尔法淀粉酶(Alpha amylase)。这种酶是反映压力的生物标志物,其水平越高,说明人的压力越大。

  结果显示,有 1/3 的女性阿尔法淀粉酶水平偏高,而这些女性比其他女性怀孕的几率平均要低 29%,并且她们在 1 年内仍不能怀孕的风险会增加两倍。

  研究人员指出,因为没能按计划怀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本身就是怀孕成功率降低的不良因素之一。

  【9】焦虑可加速细胞衰老

  研究数据来自于荷兰抑郁与焦虑研究所,当前焦虑障碍患者1283名,焦虑障碍缓解者459名,对照组582名。使用结构式精神病访谈及问卷的方法来判断参与者的DSM-IV焦虑及临床特征;使用定量PCR测定参与者的LTL,并转化为碱基对长度(bp)。

  结果显示,在调整人口统计学、健康及生活方式混杂因素后,当前焦虑组(bp=5431)的LTL明显缩短与对照组(bp=5506,P=0.01)及缓解组(bp=5499,P=0.03)相比。然而,缓解组与对照组组LTL长度无明显差异(P=0.84),但缓解持续时间与LTL正相关。此外,在整个样本中,焦虑程度得分与LTL相关,符合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当前患焦虑障碍但没得缓解的患者的端粒长度LTL较短,表示存在细胞加速衰老过程,但此过程在缓解后可能会有部分可逆。

  哎哟,焦虑可真坏,那咱们要如何才能打倒焦虑这个敌人呢?

  【9】运动!单次锻炼即可降低焦虑水平

  研究者在PubMed、EBSCOHost、Medline、PsycINFO、ERIC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36项RCT研究有效应量(ES)产生(Cohen d值),且符合纳入标准。

  ES加权平均数较小(Hedge's g=0.16,标准误差(SE)=0.06),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对照组相比表明,一次性运动就可带来焦虑状况的改善。

  总体ES具有不均一性,且为事后分析;同时使用随机及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探索性分析,发现几个调节变量,其中包括:样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基线活动水平、运动强度、形态及控制条件、随机化、总体研究质量、焦虑评估(P<0.05)。

  来自高质量研究的积累证据表明一次的急性运动可使焦虑状态小幅降低。

  【10】针灸有利于减轻焦虑

  研究者称,电针刺足三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钝性刺激会影响机体的慢性疼痛体验、免疫系统、情绪和情感等因素),可以影响HPA轴进而减少相关激素的分泌,一些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的作用机制也是如此。

  对于因感冒引起慢性疼痛的小鼠,采用针灸治疗可以抑制HPA激素分泌,进而减轻小鼠疼痛,且这种作用效果是持久的。

  试验分为四组进行:一组小鼠采用针灸方式(经电针以保证电刺激均匀分配);一组小鼠采用假针灸的方式(电刺激不在穴位);安慰剂组不给予任何针灸治疗;对照组既无压力源也无针灸治疗。研究人员采用两种试验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小鼠接受规律的针灸治疗,而另一种方式是在小鼠存在压力源时进行针灸治疗。目的是探究哪种针灸方式在临床更常用。

  试验证明,小鼠接受慢性冷刺激数分钟后针刺足三里同压力源出现前预防性针刺足三里穴一样有效,都可减少应激激素的升高。且该试验采用一种药物作用于HPA轴以减少激素的分泌,事实证明,该药物具有同针灸相同的效果,这也间接证明了针灸的作用十分有效。

  【11】术前使用iPad可分散并降低儿童的焦虑

  研究中对照组的54名儿童使用咪达唑仑,口服或直肠给药;iPad组的58名儿童麻醉前20分钟用iPad玩年龄相当的游戏。结果发现,两组儿童的焦虑控制效果一样。虽然该小组还没有发表关于其研究结果的全文,但是研究人员已将其详细结果在线发布。

  研究已证实移动互动工具可有效减少孩子在手术室中与父母分离的焦虑。两名独立的心理学家在不同时间评估儿童和其父母的焦虑水平:到达医院时,父母与孩子分离时,诱导麻醉(儿童),药物管理后在护理间,以及最后一次剂量后30分钟或到达护理间后45分钟。

  此外,在使用麻醉剂时,iPad组的效果更好。在评价麻醉质量时,家长和护士都认为iPad组评分更高。该研究领导者Dominique Chassard,来自拉瓦尔里昂医院,总结道,“在儿科手术中,使用iPad或其他平板设备是一种无任何镇静作用但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应激的非药物的工具。”

2016-10-04 04:38:41浏览9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哪些人群患上焦虑抑郁的概率最高
性格内向、工作压力偏大以及产妇等人群出现焦虑抑郁率最高,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并根据不同病因选择针对性治疗。1、性格内向对于性格内向的患者一般会出现不善于表达的现象,同时也不善于与别人进行交流,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导致性格内向的人群出现紧张、焦虑、心率加快等不良现象,从而诱发焦虑、抑郁等病症。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劳拉西泮片、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治疗,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情绪,多与别人交流沟通。2、工作压力偏大如果患者平时工作压力较大,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不稳、烦躁等不良现象,症状较重者可能会出现思维迟缓等情况,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现象。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帕罗西汀片、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药物治疗。若治疗不明显,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神经刺激疗法的方式改善大脑功能。3、产妇由于产妇在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增高,容易导致神经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引起焦虑、抑郁等病症,并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建议家人要做好心理安抚工作,同时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疗法进行缓解。除此之外,患有精神障碍的人群也有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孕妇焦虑抑郁怎么办
孕妇焦虑抑郁可采取孕期瑜伽、冥想、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支持、音乐疗法等治疗措施进行缓解。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孕期瑜伽:孕期瑜伽可使孕妇身心放松,缓解焦虑抑郁。孕妇可先准备瑜伽垫,在安静环境中,穿着宽松衣物。从简单的放松姿势开始,如摊尸式,平躺在垫子上,全身放松,感受身体与垫子的接触。再进行坐角式,双腿尽量打开,上身挺直,缓慢前倾,每个动作保持数分钟。 2.冥想:冥想有助于孕妇内心宁静,减轻负面情绪。孕妇可在安静房间,坐在舒适坐垫上,闭眼,专注呼吸节奏,感受气息进出,排除杂念。可想象自己身处宁静的自然环境,如在湖边听水流动,每次冥想持续30分钟。 3.认知行为疗法:该方法能帮助孕妇纠正不良认知,缓解焦虑抑郁。孕妇当产生负面情绪时,分析情绪产生的想法根源,例如因担心分娩疼痛而焦虑,就寻找分娩成功案例等正面信息,改变对分娩的恐惧认知,将不合理想法转变为积极理性的思维。 4.家庭支持:家人的关怀能给予孕妇情感慰藉,缓解焦虑抑郁。孕妇可主动与家人交流情绪感受,家人则应多陪伴,如一起观看轻松的影视剧,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与孕妇谈心,分享生活的美好,营造温暖家庭氛围。 5.音乐疗法:音乐能舒缓孕妇情绪。孕妇可选择舒缓的古典音乐,在放松的空间里,舒服地坐下或躺下,播放音乐,让自己沉浸在优美旋律中,每天聆听45分钟。 除了上述措施外,孕妇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同时,与家人、朋友或支持团体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也非常重要。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总觉得自己在装抑郁症或焦虑症怎么回事,怎么办
总觉得自己在装抑郁症或焦虑症,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由恐惧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1、正常现象如果患者平时生活中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爬山、游泳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2、恐惧症恐惧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与人格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恐惧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总觉得自己在装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进行治疗。3、焦虑症焦虑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焦虑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过度思虑、紧张不安、难以控制的忧虑情绪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复方地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4、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精神分裂症会导致患者的感知觉、情感以及行为等多方面出现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幻觉、错觉、思维混乱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上述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氮平片、利培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等方式进行物理治疗。5、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指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交替发作的一种精神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原因有关。患者会出现情绪高涨、精力减退或过度兴奋等症状,也可能会伴有自言自语、敏感多疑等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拉莫三嗪片、利培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改善症状。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焦虑、抑郁、头疼的症状是什么导致的
通常情况下,焦虑、抑郁、头疼的症状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睡眠障碍、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等原因导致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1、精神压力过大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大脑过度疲劳,从而引起上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2、睡眠障碍 如果患者长时间睡眠不足、失眠等,可能会导致大脑过度疲劳,从而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艾司唑仑片、阿普唑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主要是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脑力活动过度等因素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头痛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情况。患者可在医生建议下服用谷维素片、甲钴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在日常情况下出现强烈、持续性担忧和恐惧,可在几分钟之内达到顶峰,患者会出现紧张、坐立不安、心慌、呼吸急促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头疼、失眠等症状。可以通过脑波疗法、经颅磁刺激治疗等方式缓解病情,患者也可配合医生服用盐酸丁螺环酮片、艾司唑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5、抑郁症 抑郁症是指抑郁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同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焦虑、头疼等症状。患者可听从医生的指导服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还可配合进行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 建议患者要学会调节心情,保持平稳的情绪,放松心态,同时还要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以免加重头疼症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