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为何老年人总是“睡不着醒得早”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全球27%的人存在睡眠问题。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1%~10%的成年人受到失眠困扰,老年人所占比重更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是“睡不着、醒得早”,苦不堪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今天的《健康加油站》节目,我们就一起聊聊失眠的那些事。

  失眠让身心都受伤

  睡眠障碍已成为威胁全球人民的健康问题。大部分人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醒的次数比较多,梦比较多,从而导致第二天容易急躁、心烦、焦虑、发脾气。而长期失眠让身心都受伤,不仅会导致情绪的波动和改变,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还可能继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机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从而更容易得病。

  导致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因素,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这些会对睡眠和情绪造成一定影响;另一个是个人因素,失眠与性格也有一定关系,大部分失眠的人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对别人要求都比较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会出现焦虑情绪,从而加重失眠,变得更加焦虑,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就是内向的人容易失眠,思虑过重导致睡不着。

  好睡眠保“质”又保“量”

  “质”和“量”是好睡眠的两个关键要素,只有既保证睡眠的总时长,又保证有足够的深度睡眠,才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合理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睡眠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讲,睡眠的“量”大约在6个小时比较合适。需要提醒的是,晚上6个小时的睡眠和白天6个小时睡眠,质量是不一样的,情绪也不一样。长期上夜班的人,即使白天补六七个小时的觉,也不一定能睡饱。所以补觉是没办法和夜间正常的睡觉品质相提并论的。

  从睡眠节律来讲,晚上10点半到11点半是最佳睡眠时间段,进入12点之后,大脑可能会再次兴奋,这时候再进入睡眠,不太符合正常的生物钟。因此,每天晚上尽量保证在10点半左右上床睡觉,睡前不要看刺激的、惊恐的电影或小说,以免刺激大脑皮层,影响睡眠。睡眠不好的人,也不要睡得太早。很多人认为自己睡不好,不如多睡一会儿,其实这会打乱生物节律,最好还是在晚上10点、11点,相对来说比较正常的时段睡觉,符合人体的生物钟。

  “质”的关键是保证有深度的睡眠,不能都是浅睡眠。如果有足够的深度睡眠,第二天醒来后不会感到疲劳、乏力,这说明你睡眠的质量比较好。医院可以通过多导睡眠仪监测一个人睡眠质量的变化,一般到了三期或四期睡眠,就进入深睡眠了。有的人睡觉特别轻,比如稍微有点声音就会醒,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睡眠质量问题。一般来讲,在睡眠期间有少于两次的觉醒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超过两次,就会严重影响深睡眠。

  早醒是老年人常见睡眠障碍

  年纪越大,睡得越少,很多老年人对此深有体会。我国1/4的老年人面临着失眠的困扰。睡眠是脑部的一种活动现象,而脑部的神经细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脑部神经活动便开始出现异常,从而导致老年人出现睡眠障碍,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睡眠减少,这是生理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老年人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朝九晚五地上班,每天的日常活动减少,时间观念变得不再那么明确,所以容易把握不好睡眠的规律性,而且他们白天比较放松,并不感觉劳累,身体会感觉不需要休息,所以整体来讲,老年人睡得越来越少。

  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大部分表现为早醒,就是入睡可能比较快,但是醒得比较早,比如凌晨三四点钟就醒了,醒来后再也睡不着。如果是短暂性的早醒,可以先尝试调整睡眠环境,比如把卧室弄得舒适一点,床要稍微松软、厚一点,枕头高度要合适,环境尽量保持安静,光线要温和,也可以睡前用温水泡泡脚。老年人早醒后,不建议总躺在床上,可以起床做一些家务,或者出去锻炼一下。因为床是一个休息的场所,如果睡不着还躺在床上,可能会形成条件反射,反而睡不着了。

  如果长期早醒,而且自己调节不过来,应及时就医,可以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非药物治疗,比如使用经颅磁刺激治疗仪,这是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对患者没有任何副作用,也不会产生依赖性。还可以选择进行药物治疗,但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去看睡眠科医生时,最好把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都带上,告诉医生你目前都有哪些疾病,正在服用哪些药物,好让医生在开药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长期失眠才需药物治疗

  失眠可分为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一般来说,睡眠不好持续的时间在一个月以内,我们都叫做短期失眠。比如,有的人如果第二天有什么重要的事就睡不着,这就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需要提醒的是,短暂失眠不需要吃安眠药,通过调节完全能自愈。可以找到干扰睡眠的外在因素,比如说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环境变化等,先去除这些诱发因素,然后再观察一段时间。

  如果失眠时间超过一个月,就属于长期失眠了,一定要尽快去医院诊治。对于长期失眠的年轻患者,一般身体都比较好,可能仅仅是单纯的失眠或焦虑抑郁,如果失眠时间长达一年或两年,可能要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前,最好检查一下肝肾功能,避免在用药时产生副作用。安眠药一般建议在睡前半小时服用,即在晚上10~11点服用,吃完后躺在床上大概半小时就能起效,吃得太早也不好,容易导致早醒。

2014-10-14 01:51:04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霉菌性阴道炎口服什么药
霉菌性阴道炎一般指的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一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氟康唑片、伊曲康唑胶囊、硝呋太尔片、盐酸特比萘芬片、甲硝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1、氟康唑片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氟康唑片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菌的作用,从而缓解不适症状。 2、伊曲康唑胶囊 伊曲康唑胶囊属于抗真菌药物,能够起到广谱抗真菌的作用,也可以用来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种药物治疗。 3、硝呋太尔片 硝呋太尔片属于一种抗菌药物,一般用来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妇科疾病,也可以用来治疗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 4、盐酸特比萘芬片 盐酸特比萘芬片是一种抗真菌的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达到杀灭真菌的效果,也能够用来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5、甲硝唑片 甲硝唑片属于抗厌氧菌的药物,通常用来治疗厌氧菌感染引起的妇科疾病,比如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等,也可以用来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 此外,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避免不洁的性生活。
郭志强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三甲
霉菌性阴道炎能吃凉的东西吗
霉菌性阴道炎是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通常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以适量吃凉的东西,但是不可以吃甜食。 1、凉的东西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诱发途径有很多,比如机体存在疾病导致阴道抵抗力低下、性传染、糖尿病等因素所致,由于阴道内本身就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菌,但是由于以上因素的刺激,细菌会在患者体内迅速繁殖、大量生长,使阴道菌群失调,从而诱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以适当吃一些比较凉的东西,并不会影响病情痊愈,但是避免引起肠胃不适,所以可以适量服用。 2、甜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没有什么食物的禁忌,但是需要特别注意,不可以吃甜食,因为血糖增高后阴道内的含糖量也会有所增加,容易导致患者体内的糖代谢出现紊乱,从而使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大量生长迅速繁殖,会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久治不愈或是频繁复发。 建议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禁止性生活,因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会将霉菌传染给另一半,同时需要每天使用温水清洗阴道部位,并且及时换洗内裤,避免滋生细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内裤进行杀菌,有利于病情恢复。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霉菌性阴道炎除了塞药还可以怎么治疗
霉菌性阴道炎一般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除了塞药还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微波治疗、改良微波治疗、中药坐浴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氟康唑片、伊曲康唑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杀灭真菌,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微波治疗 微波治疗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微波,促进局部组织的升温,从而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各种阴道炎症。建议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同时,在进行微波治疗后需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卫生,以免引起感染的情况。 3、改良微波治疗 改良微波治疗是使用特殊装置将宫颈放置在使用探针的部位,然后用特殊的微波照射探针部位,可以有效地对病变的组织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而且术后恢复快。但是需要注意,进行改良微波治疗的医生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4、中药坐浴治疗 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洁尔阴洗液坐浴清洗患处来缓解症状,同时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苦参、黄柏等中药熬水清洗患处来改善症状。 5、物理治疗 如果上述方式效果不佳,患者可以通过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饮食上患者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例如苹果、葡萄等;可以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等;也可以适量做体育锻炼,比如打太极、慢跑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