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失眠了吗?现代人失眠者众多,习惯服用安眠药帮助睡眠,造就国人每年服用超过3.27亿颗安眠药的纪录,若将其一颗颗排列,长度327公里,相当于一条中山高速公路。医师表示,并非所有睡眠障碍的人都需要服用安眠药,积极找出失眠原因,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和保健习惯,部分失眠者也能不药而眠。
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统计国人每年安眠药的使用量,发现民国99年3.04亿颗、100年3.24亿颗、101年3.33亿颗、102年3.27亿颗,药用量惊人,凸显出国人睡眠障碍的严重性。
安眠药≠万灵丹 3种失眠别“药”了
不过,安眠药不是万灵丹!三军总医院精神医学部主任毛卫中举例3种吃安眠药效果不佳的失眠类型,第一个是合并有焦虑症或忧郁症等情绪症状的失眠类型,若只吃安眠药有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应先治疗焦虑和忧郁,才能彻底改善失眠。
第二个类型就像经常熬夜到半夜2点、隔天睡到早上10点的大学生,勉强早点起床会精神不振,误认为有失眠问题。事实上,这是一种日夜节律睡眠障碍,年轻人太晚睡晚起或老年人太早睡早起,都是因大脑的生理节律被设定延后或提前所造成,此时服用安眠药不仅无效,甚至有依赖的风险,医师建议晚睡者可在早上晒太阳20分钟、早睡者在傍晚照光,戴帽子,不戴太阳眼镜,让阳光光谱进入视网膜,刺激松果体分泌激素,有助于调节日夜节律,改善失眠。
第3种类型则与大脑退化病变或药物副作用有关,例如门诊曾有68岁张老先生,常因作梦而清醒,且睡梦中会真实出现拍打或踢腿等动作,毛卫中医师表示,这与俗称的鬼压床情况相似,患者多脑部病变合并罹患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症,好发于老年人或癫痫患者,另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造成。这类型患者需正确治疗,一般安眠药通常无效。
安眠药不药?生活品质影响程度成判断基准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保健对策,比吃安眠药更重要。毛卫中医师表示,睡饱不一定要满8小时,若白天精神和生活不受影响,2至3天没睡好、没睡足也没关系。而常有睡眠困扰者,平常养成不午睡或午睡不超过半小时、假日补眠不超过2小时、晚上少吃宵夜或油腻食物、睡前3小时不做激烈运动、睡前不喝酒和咖啡、睡前不上网或看电视等习惯,都有助于帮助入睡,改善睡眠品质。
不过,若睡眠障碍已影响生活品质,造成白天精神不振或功能缺损,经医师监别诊断需服用安眠药,患者也要了解药物的特性,通常短效药帮助入睡、中长效药延长睡眠时间,作用略有差异,别任意服用他人药物。此外,服药后半小时药效发挥,等待期间避免过度焦虑、担心睡不着,或从事看电视玩手机等声光刺激强烈的活动,以免造成干扰,加重失眠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