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保持良好人际 远离抑郁困扰

  2013年10月,国家卫生部精神疾病防控中心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抑郁症已经跻身十大危害中国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数高达3万人,几乎每天都有一个人死于抑郁症的折磨。它的危害不容小觑。

  在这些自杀的抑郁症人群中,多半都主动寻求过专业的治疗医院的帮助,一些人在接受治疗好病情出现好处转,已经能够和人们正常接触,一些人因为出现强烈的抗药性,只能采取传统的心里疏导方式进行治疗。但是每年在这些治愈的人群中,仍然大约79%的因为病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反复发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海一家权威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新增的抑郁症患者,有63%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而导致的,21%的人是因为遭受失恋、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患上了抑郁症,还有16%的人是因为药物滥用和既往病史复发导致的。

  由于人际关系受挫导致抑郁症的人群,他们普遍对于自己的认知不足,评价过低。希望能得到无论是上司还是同学亲友的肯定,这种肯定是他们内心安全感的来源,也是对自我评价和认知最好肯定。一旦这种寻求、试探碰壁,就开始向内寻求自身的原因,自怨自艾。这类完全希望迎合周围人的人群,是最容易患上抑郁症的群体。很多人在经过了这中反复的打击之后,心里脆弱,不能承受,抑郁的情绪反复折磨,抑郁症的种子已经种下了。这种情况如果患病者自身没有意识到,很可能在这种不健康的环境中越演越烈,久而久之,身边的人甚至也会察觉中这种病态。非常不利于抑郁症患者的恢复。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所导致抑郁症的患者,在做相关心理测试题时,显示的结果都表明,这类人的性格往往处在两个极端的象限,46%的人是嫉妒自信,甚至有些自负,54%是嫉妒自卑,二者共有的特点是抗压能力差,不能合理接受他人批评。

  对于这种病情的患者,最好的办法不是药物,药物此时因该成为一种辅助手段,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自我认知的重建,这样的工作需要医院的医生和家人亲友一起共同完成。首先,让患者人情自我的长处和不足,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和操作,让患者自己来认识。其次,要逐渐让患者意识到人无完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肯定,一部分来自外界评价,一部分来自自己内心的自信。第三,在与人交往时要懂得取舍,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为朋友,一味的排斥和迎合他人都是不正确的。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漫长些,但是经过这种治疗患者效果确实十分明显,也不会有反复发作的问题。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基础,对于抑郁症病人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周遭的人际关系,远离抑郁症的困扰。

2014-05-16 14:21:41浏览9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金泽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三甲
长期脑鸣怎么办
长期脑鸣要明确是心因性脑鸣还是真实脑鸣,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心因性脑鸣 心因性脑鸣是患者的自我感觉,这种声音在夜间或安静集中时会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多数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或休息不好等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治疗心因性脑鸣,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改善患者症状。此外,还需调节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歌或运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适当释放压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2、 真实脑鸣 真实脑鸣多是由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通常与脑动脉硬化和脑循环障碍有关。可以到医院做头颅及颅内血管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有异常,需及时治疗。若是脑损伤引起的脑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如安神补脑液,参芪五味子等,缓解脑鸣症状。若是脑动脉硬化导致,可以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等,改善患者症状。 脑鸣患者应当合理饮食,多喝牛奶,多食用含锌、含铁食物,如牛肉、鱼肉、鸡肝等,还可以适当食用活血类食物,如黑木耳、韭菜等,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循环,减少脑鸣症状发生。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怎么办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精神紧张不能缓解会造成失眠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长期精神紧张不能放松,会使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大脑皮层活跃,精神长期都处于高唤醒状态,容易出现心烦、易怒、不安等情绪反应,也会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乏力、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1、一般治疗 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患者要休息,通过睡眠患者的大脑紧绷的状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会使大脑处于放松,精力也将更加的旺盛。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增多,改善紧张、焦虑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一定要放松心态,闭目养神,听听舒缓的音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肌肉紧张和皮肤的电位会下降,皮肤电阻值会升高,血管的容积会增加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教育、倾听患者,支持、鼓励患者等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良好的情绪,缓解焦虑。 3、药物治疗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但是,由于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起效快,所以要避免长期的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建议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