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10招让新的一年不焦虑

  每个人都希望能快乐地度过新的一年。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活中许多琐事让人焦虑。2014年1月2日,美国《赫芬顿邮报》刊出10个行之有效的小妙招,帮你在新一年中赶走焦虑。

  1.别在办公室吃午餐。社会节奏快,许多上班族不得不在办公室吃午餐。但研究表明,在办公桌前吃午餐会让人紧张、缺乏创造力。所以,建议上班族一定要到食堂或餐馆吃午饭。没必要因此内疚,这反而会提高下午的效率。

  2.别把体重看太重。体重增加会让很多人不开心,但许多研究表明,微胖是健康又有魅力的身材。日本一项研究显示,40岁时体重稍微超标的人能多活6~7年;英国一项调查发现,87%的男人更喜欢曲线优美、丰满圆润的女性。所以,别再为体重问题烦恼了。

  3.休息时离手机远点。到公司突然发现没带手机,这是许多人的“噩梦”。201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73%的美国人会因手机没在身边而焦虑。因此,不妨 试着远离手机这个“焦虑源”,尤其是在休息的时候。其实,读本书,看个电影,做手工,甚至做顿饭,都比玩手机更愉悦,工作时效率也会提高。

  4.想吃啥就吃啥。许多人听朋友说吃素好,自己就一口肉都不吃。可吃不到想吃的东西,心里会纠结、郁闷。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别人的菜谱不一定适合你。现代心理学认为,想吃的就是身体需要的。因此,别听朋友的建议,想吃啥就吃啥。当然,记住别过量。

  5.少跟旁人比较。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过:“比较是偷走快乐的贼。”许多人过得不错,但与旁人一比,看到同学买车了,同事买房了,就心存烦恼。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不同,而且风光的背后总有难念的经。因此,停止跟人比较,自己过得好才是真的好。

  6.收拾好办公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发现,桌子上到处都是文件,会让人无法集中精力,感觉更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办公桌整洁的人更慷慨、更健康。因此,不妨把办公桌收拾整洁。

  7.让一切“刚刚好”。希望事事做到最好往往给自己增加压力。但这种态度会影响创造力,增加自我怀疑和焦虑。因此,让一切都做到“刚刚好”,也就是中国人讲求的“中庸”,才是成功者的境界。

  8.好好享受年假。研究表明,休年假能缓解上班族的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和整体幸福感。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充分利用好你的休假时间,好好整理一个休假计划,给大脑充充电。

  9.及时处理工作邮件。周末过后,打开邮箱,看到大量未读邮件,难免让人焦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节假日时关注电子邮箱,并及时处理一部分邮件,可以减轻压力,同时让你成为一个高效的员工。

  10.平衡好工作与生活。每个人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难免有各种琐事。比如家里水管漏了,但维修工只能工作日上门,这会让人没心思上班,烦躁不 安,甚至可能把手头的工作搞砸。管理心理学家提示,老板不妨设置灵活的工间假,采用合理调休的方式让员工有时间处理这些必要的事务。这样既不影响工作时 长,还能培养出一批更快乐、健康、忠诚的员工。

2014-01-15 03:07:49浏览11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焦虑的六种类型
临床上并没有焦虑六种类型的说法。焦虑一般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惧症、分离性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等类型。 1、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 2、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是一种以焦虑、恐惧、紧张、恐惧情绪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常伴有濒死感、失控感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3、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伴有躯体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4、分离性焦虑障碍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害怕与人分离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 5、特定恐惧症 特定恐惧症是一种以恐惧症、回避恐惧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可能有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等方式调节心情,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患者还要注意避免喝咖啡、浓茶等饮品,以免导致大脑过度兴奋,加重焦虑的情况。如果患者感觉焦虑情绪无法缓解,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焦虑症病人平均寿命
通常情况下,焦虑症病人的寿命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临床上一般没有焦虑症病人平均寿命这种说法。焦虑症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和生理变化等均有关系。大部分的焦虑症病人在疾病得到积极治疗后,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一般不会影响其寿命。但是,如果病人的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没有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会出现心悸、心慌、胸闷、气短等。因此,建议焦虑症病人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焦虑症的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盐酸丁螺环酮片、艾司唑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病人还可以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在日常生活中,病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比如跑步、游泳等,有利于增强自身体质。还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吃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炸鸡等,以免加重不适症状。同时,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苹果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促进病情恢复。如果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李则挚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三甲
头响是焦虑吗
头响指头部异响,可能是焦虑引起,也可能是睡眠不足、耳部疾病、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导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 1、焦虑 焦虑可能是由于遗传、个性、所处的环境以及脑部受到创伤等原因导致,患者会出现心慌、呼吸急促、头部异响等症状,还会出现睡眠障碍、肌肉紧张、全身发抖等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的方式缓解症状。 2、睡眠不足 可能是由于患者长期熬夜、生活压力大、紧张等原因导致,造成睡眠不足,从而出现头部异响的情况,还会出现疲劳、乏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建议患者要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阿普唑仑片、艾司唑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耳部疾病 也可能是由于患者患有中耳炎、咽鼓管阻塞等耳部疾病,从而导致头部异响的情况,还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头晕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鼓室成形术、鼓室探查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4、颈椎病 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颈肩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牵引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5、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的障碍。临床上一般会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可伴随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尼莫地平片、长春西汀片等药物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建议及时去医院就医,明确病情再进行治疗。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看到父亲就很恐惧焦虑怎么回事,怎么办
看到父亲就感到恐惧和焦虑多考虑与早期经历影响、权力与威严感知、沟通障碍与误解、个人情绪投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等因素有关。1.早期经历影响:童年时期与父亲的互动经历可能包含了一些不愉快或冲突的场景,这些记忆深刻且潜意识地影响着情感反应,导致一看到父亲就触发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建议个人尝试回忆并分析这种恐惧和焦虑的根源,是否源于过去与父亲的某些不愉快经历或互动模式。2.权力与威严感知:父亲在传统观念中通常象征着权威和力量,这种强大的存在可能让人感到不安,特别是当感知到被评判或期望过高时,容易引发恐惧和焦虑。学会在必要时设定界限,保护自身的情感空间。不必强迫自己与父亲保持过于亲密或频繁的联系,找到让自身感到舒适的相处方式。3.沟通障碍与误解:如果与父亲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彼此无法充分理解和表达感受,就可能导致误解和隔阂,进而在面对父亲时产生恐惧和焦虑的防御机制。在安全、适当的时候,尝试与父亲进行开放、诚实的沟通。表达自身感受和困扰,但注意方式要温和且尊重对方。通过沟通,或许能增进理解,减少误解。4.个人情绪投射: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压力也可能影响到对父亲的看法。例如,当前面临的其他压力源可能使个人对任何潜在的压力源,包括父亲都感到更加敏感和焦虑。如果自我调整困难,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5.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对于父亲有特定的期待或幻想,而现实情况与之不符时,可能会产生失望和沮丧,进而转化为恐惧和焦虑。这种落差可能源于对父爱、认可或支持的渴望。建议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积极的事物上,如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进行身体锻炼等。在日常生活中,建议个人多与同龄朋友接触,扩大自身的交际圈,从而改善对父亲的恐惧和焦虑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