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你的妻子患上“产前抑郁症”了吗

  产前忧郁症是严重威胁产妇及婴儿健康的精神疾病,近年来产前忧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了解产前忧郁症的症状有利于更好的预防它的发生。下面就介绍一些产前忧郁症的常见表现。

  一、睡眠问题:许多忧郁症患者失眠,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眠多梦,易惊醒,以及早醒。早醒往往是抑郁症病人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另外一些忧郁症患者可能睡得太多,或他们除了正常的夜间睡眠之外还需要经常性的磕睡。

  二、几乎每一天都情绪忧郁:忧郁情绪和泣不成声都是抑郁症症状。然而,很多产前忧郁症患者感觉麻木,并不伤心。

  三、口改变:产前忧郁症可导致胃口增加或减少,所以忧郁症患者的体重可能增加或降低。

  四、焦虑坐立不安抑郁症患者经常是坐立不安和焦虑,有时达到激越的程度。焦虑可以引起缺乏耐心和愤怒,并且既使是低度的压力,也使人难以应付。

  五、负罪感,无用感和无安全感:忧郁症患者通常对自己,周围世界和未来感觉消极。他们可能对往事有负罪感。很多忧郁症患者感到自己无用,认为忧郁症是对他们做过的或未做事情的一种惩罚。忧郁症可以导致不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依赖,亦可以导致不修边服和不讲个人卫生。

  六、难以集中精力和正常思维:产前忧郁症使人难以清晰地思维和作出甚至是很小的决定。忧郁症患者常常不能轻易地集中精力。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变得没有效率,挫折感和厌恶感就可能出现。

  七、自杀念头:很多忧郁症患者想到以死来解痛苦。患者经常为了结束痛苦,受罪和困惑而产生死亡的念头和为。

  八、大多数产前忧郁症患者都有不同的躯体症状,感到浑身不适。

  产前忧郁症的症状主要有以上几种,但这些多为典型症状,有些孕妇的忧郁症表现可能并不在列。所以如发现孕妇的情绪有异,最好及时咨询医生,或通过网络与本站网络医生交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悲剧的发生。 得了产前忧郁症怎么办?下面给出一点建议:

  1、身为丈夫要多加照顾妻子,多给她一份温暖及安全感,使她不致胡思乱想。假日或饭后,陪她到公园步或看电影,使她分散注意力及降低对胎儿的担心。遇有太太脊骨酸痛时,丈夫可为她按摩腰部,减轻她的痛楚。

  2、除了得到丈夫支持外,还有家人的鼓励亦同等重要,如经常慰问她,在平日生活习惯上,可以煮一顿丰富的晚餐或替她做家务等,令她感到家人的照顾及爱护。

  3、假若夫妇能一起参加产前讲座班,既能增加知识以减少忧虑,又能增进夫妇感情和沟通。 你也可以自己来舒缓一下忧郁的心态。

  4、由于大多数怀孕初期的妇女仍需要上班工作的缘故,缺乏在家里休息的时间,而导致腿部压力增加。建议可在午饭时间抽出十至二十分钟,将双脚放在椅上,有助腿部及全身得到松驰。

  5、要减轻情绪波动的困扰,最有效方法当然是要有充足睡眠及休息,当精神充足饱满,胡思乱想的机会自然减少。

  6、做简单的松驰运动 (1)腿部松弛运动:首先坐在地面,双脚伸直,脚尖尽量用力向前伸,或脚掌以顺时针打转,两者均可减轻腿部压力。 (2)轻轻按摩腰部肌肉,可减轻脊骨神经痛

  7、戒掉烟、酒及少吃刺激性食物,要有均衡食,及有助情绪平衡。

(实习编辑:张曼)

2010-11-21 01:31:00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精神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方晓茹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草莓的作用与功效
草莓含有多样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多方面积极影响,包括补充营养、促进消化、辅助控制血糖等。1、补充营养:草莓是维生素C的优质来源,同时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族,这些维生素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此外,草莓还富含钾、钙、磷、铁、镁等多种矿物质,这些成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因此,适量食用草莓可以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2、促进消化:草莓中所含的膳食纤维一方面可促进肠道蠕动,推动食物在肠道内的移动,帮助预防和缓解便秘;另一方面,能作为肠道有益菌群的食物来源,辅助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3、辅助控制血糖:草莓虽然含有一定的糖分,但其糖分释放缓慢,加上高纤维含量,使得草莓在控制血糖方面具有一定作用。适合糖尿病患者适量食用。但需注意,短时间内过量食用仍有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应控制摄入量。在日常饮食中,可直接食用新鲜草莓,建议每天食用100-150克。也可将草莓制作成草莓酸奶,将草莓与酸奶混合,既能增添风味,又能进一步提升营养。但要注意,草莓表面易残留农药和微生物,食用前务必用清水冲洗干净,也可用淡盐水浸泡5-10分钟后再冲洗。此外,购买草莓时,应挑选色泽鲜艳、形状规则、无损伤的果实,确保食用的安全与品质。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草莓鼻与酒糟鼻的区别
草莓鼻和酒糟鼻是两种不同的皮肤问题,二者的区别在于病因、发病部位、好发人群、治疗方法等方面。1、病因:草莓鼻主要是由于鼻部皮脂腺分泌旺盛,导致毛孔堵塞,皮脂在毛孔内积聚形成角栓,同时伴有毛囊虫感染等因素,使鼻部皮肤外观呈现草莓样粗糙。酒糟鼻的病因较为复杂,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内分泌失调、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毛囊虫及细菌感染、辛辣食物、饮酒、冷热刺激等多种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酒糟鼻。2、发病部位:草莓鼻主要出现在鼻尖和鼻翼部位,以毛孔粗大、黑头粉刺为主要表现。酒糟鼻通常发生在面部中央,包括鼻尖、鼻翼、脸颊、前额等部位,初期可能表现为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可出现丘疹、脓疱,严重时鼻部皮肤可出现增生、肥厚。3、好发人群:草莓鼻常见于油性皮肤的人群,尤其是青春期至 30 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段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出现毛孔堵塞等问题。酒糟鼻好发于中年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病情往往较重。4、治疗方法:草莓鼻的治疗主要是清洁皮肤,去除毛孔内的油脂和角栓,对于较严重的草莓鼻,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激光、光子嫩肤等方法改善毛孔粗大。酒糟鼻的治疗则需要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法,初期以控制炎症、改善皮肤潮红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外用药物如甲硝唑凝胶等,同时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口服多西环素等抗生素;对于后期出现的鼻部增生、肥厚,可能需要由医生评估后采用手术治疗,如酒糟鼻切割术、激光消融术等。如果发现自己有草莓鼻或酒糟鼻的症状,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饮食上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饮酒。同时,要注意防晒,避免冷热刺激,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不要自行使用药物或偏方,以免延误病情。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草莓鼻用什么办法可以治好
草莓鼻主要是因鼻部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混合角质物堵塞毛孔,再经氧化后形成黑头,使鼻部外观形似草莓;治疗草莓鼻较为有效的方法包括深度清洁、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生活习惯调整等。1、深度清洁:日常洁面要选清洁力适度且温和的洁面产品,如氨基酸洗面奶,早晚各使用一次,能有效去除皮肤表面油脂与污垢,防止油脂堆积堵塞毛孔。每周可进行1-2次深层清洁,使用泥状面膜,其有较强吸附性,能深入毛孔吸附油脂与污垢。2、药物治疗: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有助于调节皮肤和毛囊口的异常角化,促进皮脂排出,减少皮脂分泌。此外,如夫西地酸乳膏或过氧苯甲酰凝胶,能够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减轻皮肤炎症。但需注意遵医嘱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3、激光治疗:若草莓鼻较严重,可考虑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光热作用,刺激皮肤胶原蛋白增生,改善毛孔粗大,减少黑头产生。但需专业医生操作,且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与副作用,治疗前要充分咨询了解。4、生活习惯调整:饮食上,减少奶油、肥肉、辣椒等高糖、高脂肪、辛辣食物摄入,因为这类食物可能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应多吃西红柿、苹果等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作息要规律,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同时,要注意缓解精神压力,可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草莓鼻的方法因人而异,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人皮肤状况和医生建议来确定。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信心,避免自行处理导致皮肤感染。
李力卓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儿童汞中毒的症状有哪些
儿童汞中毒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肾脏损害等症状,若怀疑儿童汞中毒,家长需立即让儿童脱离接触源,并尽快带儿童就医进行专业诊断与治疗。1、神经系统症状:汞及其化合物进入儿童体内后,易透过血脑屏障,与脑内的巯基结合,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传递,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儿童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严重时可引发烦躁不安、幻觉、惊厥甚至昏迷。2、消化系统症状:汞对胃肠道黏膜具有直接刺激和腐蚀作用,可能破坏黏膜细胞结构,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儿童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呕吐物可能带有血性黏液,粪便呈黏液状或血便。同时,汞中毒还会影响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3、肾脏损害:汞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在肾小管内积聚,可能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脏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导致肾功能异常。早期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若未及时治疗,可进展为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家长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儿童接触含汞产品,如打破的水银体温计要妥善处理。若儿童出现可疑症状,立即就医,保留可能的中毒源信息,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