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全面解读产后精神障碍

  生完宝宝后,有些妈妈由于压力过大等原因,会出现精神障碍。如果不多加注意,甚至会威胁新妈的生命安全,给家庭带来不幸。

  怀孕和生产是女人一生当中的重大改变,也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在这阶段中,女性在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经过十月漫长的怀胎过程和产房的挣扎痛苦、体力消耗外,接着是自己身心复原的需求及承受角色转变、生活调适及呵护无助新生命的哺育之责。

  然而,因其导致之身心障碍,如未被重视,则将带给产妇及家属极大的困扰。一般将产后精神疾患依严重度大略分为:

  1、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2、产后忧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3、产妇忧郁(maternity blues)

  产后精神病通常发生在产后第三天至第十四天。一开始可能会有失眠、自我感丧失、坐立不安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接下来很快出现明显的幻听、妄想(包括被害妄想或觉婴儿有畸形或死亡的妄想)及意识混乱的谵妄状态,思考过程障碍、无法照顾孩子、甚至伤害自己或新生儿。在整个病程中,症状非常快速、并在数周至两三个月内会缓解,约九成是以情感性疾患为主要症状表现、此经治疗其预后尚不错,但不幸的是,仍有百分之五的病人会自杀,约百分之四的病人会因症状影响而杀死自己的婴儿。

  非精神病性的产后忧郁症,其特征包括注意力无法集中、健忘、心情不平静、时常哭泣或掉泪、依赖、焦虑、疲倦、伤心、易怒暴躁、无法忍受挫折,负向思考方式等等,发生期间一般在产后第一天至第六周之间,以产后第一天到第十天为危机期,其严重度一般是中度至重度,偶症状会持续至六到九个月之久。产后忧郁又称婴儿忧郁(baby blues),其典型症状是突然哭泣、激动、情绪变化快速、甚至会有欣快感、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在产后第三天以后开始出现,约一周内自动消失。此最轻微且不会造成心理社会功能障碍、因此通常不被视为一种疾病。

  造成产后精神疾患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1、生理因素:与体内荷尔蒙突然下降有关,包括雌性素、黄体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等。

  2、心理因素:学者指出患有产后忧郁症的妇女、通常有焦虑及强迫特质或出现过度自我控制和顺从、对母亲角色易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故无法克服母育工作的压力。另有学者认为怀孕期情绪压力和高度焦虑易于发生产后精神异常。

  3、社会因素:包括面临经济及孩子照顾的问题,支持系统的缺乏或对孩子性别期望所带来的压力等等

  据研究分析,结果发现造成产后妇女压力源的四个主要因素有──

  1、母育角色所引发之压力感:产妇会“担心婴儿溢奶”、“担心婴儿的衣物穿得过多或过少”、“担心婴儿生病”、“婴儿洗澡时担心抓不稳、让婴儿滑入水中”、“喂奶时担心婴儿呛到”等等有关母育工作与责任所引起之困扰…

  2、支持系统缺乏所引发之压力感:内容项目为“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心理支持”、“先生不能接受新生儿”、“公婆及家人对新生儿不能接受”、“先生关怀陪伴的时间不够多”、“家人对照顾婴儿的看法太多”、“婴儿性别没有符合期望”等等之困扰。

  3、面临抉择所引发之压力感:由于家中多一新成员,故生活面临重新调整,以致许多事务须做抉择,项目有“必须将婴儿交给他人带”、“必须辞掉工作”、“寻找保姆不容易”、“婴儿命名不够完美”、“不知道选用哪种奶粉厂牌”、“喂母奶或牛奶很难下决定”等等之困扰。

  4、身体心像改变所引发之压力感:因怀孕、生产后造成身体结构、身体功能、身体感觉和社会功能四方面改变所引起之困扰,例如“体重控制不能达到理想”、“身材没有恢复”、“腹部肌肉松弛”、“饮食摄取过多”、“生活感觉不自在”、“担心性生活后会再怀孕”等之困扰。

  因此,对于忧郁之防治,做以下的建议:

  1、两性培养“平等”、“中性”的特质,彼此尊重、体谅、欣赏其差异性。重建两性平权的社会价值观。

  2、强化彼此间的沟通(包括与丈夫、家人或其它成员等),多一点关怀、坦诚、倾听和赞美,避免互相歧视。

  3、生育和养育是家庭事件而非女性一人的职责,故整个家庭每一个成员须调整自己,共同经历角色转换。

  4、女性要在认知上不断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做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体认自己的价值,并肯定其角色重要性。

  5、可利用社区安排各种家庭主妇活动,彼此交换生活经验,免得整日在家忙孩子家务而落入情绪低潮中。

  6、平日多运动,保持快乐的心情可促进体内制造安多芬素(endorphine),预防忧郁的发生,因为“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7、一旦遇到挫折,不妨请可以信赖的亲人好友充当“垃圾筒”,适时发泄吐吐苦水,勿积存心中。

  8、当压力过大时,不妨找专家谈谈问题所在,或参加支持性团体,寻求压力缓解之道,让每一个压力成为你成长的助力。

(实习编辑:郭婷婷)

2010-09-01 09:12:00浏览1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精神科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阳光型抑郁症怎么治疗
阳光型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患者在他人面前常展现阳光一面,内心实则深陷抑郁痛苦,其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1、药物治疗:阳光型抑郁症同样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紧密相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异常。抗抑郁药物可调节递质功能,以氟西汀为例,其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阻止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过度摄取,增加大脑中该递质含量,改善患者低落情绪、乏力等症状,从生理层面缓解抑郁状态,但是用药需遵医嘱进行。2、心理治疗:此类患者长期压抑内心负面情绪,认知模式多有偏差。建议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通过引导患者识别、挑战消极思维,重新构建合理认知。有助于患者学会接纳、表达真实情绪,化解心理困境。3、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对大脑功能恢复意义重大。因为熬夜可能打乱生物钟,影响神经内分泌,加重抑郁。所以建议此类患者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定时上床休息,清晨按时起床。适度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另外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像慢跑、瑜伽,改善情绪状态,提升身体活力。此类患者通常习惯隐藏情绪,但内心渴望被理解。所以建议家人、朋友日常多关注其细微情绪变化,主动沟通交流,给予温暖陪伴。治疗后建议定期复诊,依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平时可记录心情变化,为治疗提供参考,以积极心态配合各项治疗手段,促进疾病的恢复。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怎么治疗最好
抑郁症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都是比较好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功能。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中的氟西汀,此药能通过抑制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的浓度,改善患者低落情绪、焦虑、失眠等症状。药物治疗需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一般在用药几周后逐渐起效,不能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师通常会引导患者识别负面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消极悲观,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思维是不合理的,进而改变认知,重塑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还会协助患者调整应对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通过暴露疗法等技术,让患者逐渐面对曾经逃避的情境,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缓解抑郁症状。3、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抑郁症患者保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睡够7-8小时,利于大脑神经递质平衡,稳定情绪。适度运动,像每周3-5次的散步、慢跑,运动可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感,改善心境。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坚果,为大脑及身体提供营养支持,辅助对抗抑郁。对于抑郁症患者,建议家人给予关心与陪伴,营造温暖、支持的家庭氛围。患者自身要定期复诊,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平常很活泼开朗的人会有抑郁症吗
平常很活泼开朗的人同样可能患上抑郁症,建议重视自身情绪,若出现情绪、睡眠异常,可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多个层面。从遗传角度而言,若家族存在抑郁症遗传史,即便个体日常展现出活泼开朗的一面,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可能性依然较高。一旦遭遇特定诱发因素,如长期压力环境、重大生活变故等,发病风险便会显著增加。在神经生物学领域,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是抑郁症的重要生理基础。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对于调节情绪、思维等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水平出现异常波动,情绪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进而引发抑郁情绪。这种神经递质的紊乱并不受个体日常性格的影响,即使是日常乐观积极的人,大脑内部的神经递质也可能因各种因素陷入紊乱。活泼开朗的人在生活进程中同样可能遭遇重大应激事件,诸如亲人离世、婚姻破裂、失业等。这些创伤性经历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也会使其内心积压大量负面情绪。而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活泼形象,使其往往习惯将痛苦、悲伤等情绪压抑下来,不愿轻易向他人倾诉。这种长期的情绪压抑,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与疏导,随着时间推移,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可能诱发抑郁症。若发现身边看似活泼开朗的人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自责自罪等抑郁症状,建议及时鼓励其前往医院心理科寻求帮助。对于这类人群自身而言,要学会正视自身情绪。当感到心理压力沉重或情绪不佳时,主动与亲朋好友坦诚交流,释放内心负担。同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坚持适度运动,积极培养兴趣爱好,以此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焦虑症和抑郁症能自愈吗
焦虑症和抑郁症一般难以自愈,多数需外界干预。若出现相关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评估并接受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难以自愈,是因为其发病涉及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和功能改变。大脑中的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至关重要,当这些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就会引发情绪障碍。同时,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会使大脑神经回路发生改变,形成负面思维模式。例如,抑郁症患者常陷入自我否定,焦虑症患者会持续过度担忧,这些状态会不断强化病情,难以依靠自身调节恢复正常。此外,生活环境和心理因素也不利于自愈。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往往面临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生活环境,持续的外界压力不断刺激,可能加重病情。并且,患者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负面情绪,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即便有短暂缓解,一旦遇到类似刺激,症状容易再次出现,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愈。若怀疑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日常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另外,适度运动,如慢跑、瑜伽,可辅助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改善心情。同时,学会释放压力,通过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调节情绪。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