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克服情绪低落的几个有效方法

  情绪低落属于一种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它,对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很大,会使我们陷于烦恼之中,当发现自己情绪低落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

  1改变思维

  思维方式消极或反常的人会时常感到压抑。试验结果发现,那些能够 在困难之中寻找有趣之物的人,要比只会哭的人情绪好得多。一位心理学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努力对别人感兴趣吧!这样你不但会让对方高兴,而且能使你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2与人交谈。

  将心中的害怕、担忧坦率地说出来,能使自己慢慢地感到踏实。向那些愿意倾听并且真心实意帮助我们的人吐露心中的秘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羞于启齿,不妨写信告之。

  3融入自然增加运动。

  只要身处大自然中,散步,行走、跑步或骑自行车都可以改善情绪,增强自信。这样不仅有利身体健康,也有利心理健康。运动不仅是一种肌肉的锻炼,也是一种情绪的放松。缺乏锻炼的人情绪的不稳定性远比经常锻炼的人为高,由于经常锻炼,其思维的敏捷性也相对提高,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在哪方面出了缺陷,又由于处在运动之中,会把令人烦恼的东西丢在一边,转移了注意力,从而改变不良的情绪。

  4音乐可改变心情。

  经常聆听美妙的音乐可使人情绪愉快。如果情绪极度低落可先听缓慢轻柔的曲子,逐渐改变乐曲的节奏,不要一开始就听欢快热烈的音乐。

  5克服懒散要列计划

  人在情绪低落时往往什么事都不想干,老是处于被动状态,越发没精神。不妨将每天要做的事列出计划,有了行动的念头,就有可能促使自己做下去。把时间排满,会使自己变的充实,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6善于忘记 。

  记忆是大脑的一项重要功能,但忘记也是大脑的一项非常宝贵的功能。如果没有忘记,天常日久,我们的大脑将不堪重负。可以肯定地说:忘记并不是坏事,它本身就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自我保护机制。调控情绪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保护机制,要象清理房间或抽屉一样,及时处理掉"心理垃圾"。

  7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就增加了社会交往,同时体会到自我价值,从而使人感到快乐,逐渐从低落情绪中解脱出来。

  8接触色彩。

  颜色是精神的“营养物”,穿着色彩明快的服饰可改善情绪。多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进行户外活动,室内工作要保证光线充足,有利振奋精神。

  9别太在乎别人的评价。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管你做事还是不做事,也不管你多做事还是少做事,也不管你做什么事,都会招来人家的议论和评价,这些评价往往有很大差别,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但另一方面不要太看重别人的评价。

  10采用情绪放松技术。

  放松技术有很多,利用放松技术可以使人从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下面介绍一种想象放松法,其要领有两个:一是在整个放松过程中始终保持深慢而均匀的呼吸;二是要能体验到随着想象有一股暖流在身体内运动。现在请将四肢伸展放平使其有舒适的感觉,同时闭上眼睛并配合深慢而均匀的呼吸,认真想象和放松.

  11参加锻炼

  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

  12改善营养

  丰富的维生素B有助于改善情绪,这样的食品有全麦面包、蔬菜、鸡蛋等。

  13反省人生

  当你为一件事痛苦得难以自拔,不妨对自己大喝一声:这样痛苦就能解决问题吗?生命太短促了,还有多少事情要做……豁然猛醒,也许能控制住低沉的情绪。

  14走亲访友

  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他倾吐心里话。这样可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

  15乐观幻想

  有些人遭受了一点挫折,便好像戴上了厚厚的墨镜,凡事总往坏处想。克服的方法是,宁作乐观的幻想,不作消极的猜度。

  16少有欲望

  有的人心境平和,少有欲望,便自然少了那些无谓的忧愁和烦恼。

  17奋发工作

  一旦潜心事业,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便能使人忘记忧伤和愁苦。

  甲状腺机能失调和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引发情绪低落。对于这种情况则需看医生

(实习编辑:郭婷婷)

2010-04-29 20:20:00浏览14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科普

张保华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三甲
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情绪低落身体累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情绪低落身体累,可能由于夜间睡眠不足、抑郁症、糖尿病等导致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夜间睡眠不足 夜间睡眠时间不够或者睡眠质量不高,身体和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就会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包括白天觉得身体疲乏、无力、没有精神等,整个人会觉得无精打采的。一般适当休息后症状即可缓解。 2、抑郁症 当情绪长期抑郁甚至患抑郁症的时候,不仅表现为情绪极其低落,对之前感兴趣的事情不再有兴趣。此外,患者还可表现为全身乏力、精神疲倦。药物治疗包括新型抗抑郁药物与传统抗抑郁药物。新型抗抑郁药物主要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如米氮平等。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家庭治疗等。有助于患者客观了解自身情况、矫正错误观念,以缓解情感症状。 3、糖尿病 患有糖尿病,因胰岛素作用不足,血糖不能被身体有效利用供能,一方面细胞外血糖堆积,另一方面细胞内处在一个没有能量的饥渴状态,患者就会出现浑身没劲、乏力、犯困等症状。此外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稳,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当血糖偏低时,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也会乏力、犯困。糖尿病患者饮食方面需要控制食物总热量,合理分配营养物质,少食多餐,减少炸鸡、薯片、蛋糕等高热量食物摄入,适当多吃新鲜蔬菜和低糖水果,如菠菜、苹果等。糖尿病患者可遵医嘱选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控制血糖。 除了以上原因外,贫血等也可导致相应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对症治疗。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总是感觉很累情绪低落怎么办
总是感觉很累情绪低落可以尝试规律作息、运动疗法、冥想练习、心理疏导、中药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遵医嘱使用药物后症状还是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规律作息 规律作息是指每天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建议成年人每晚保证7-9小时的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提高免疫力,从而缓解疲劳感。规律的作息模式有利于维持生物钟的稳定,改善情绪低落的症状。 2.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如快走、跑步、举重和瑜伽等。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能够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止痛剂和愉悦激素,可以帮助减轻疲劳感和提升情绪。此外,定期锻炼还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3.冥想练习 冥想练习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深呼吸等方式来实现,通常需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创造一个想法、一个画面,或者你所能设想的对于某个对象或情境的感受,你应当以当前的时态去设想它,就好像它早就以你喜欢的方式存在着。冥想有助于降低压力水平,促进放松和休息,从而减少疲劳感和情绪低落。长期坚持冥想练习还可以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 4.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咨询师、心理医生或自助资源,如书籍、应用程序来进行,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并处理导致情绪低落的心理因素。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学习应对策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通过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个体可能感到更有活力和积极。 5.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可以通过中医师的诊断和处方,使用具有特定功效的草药来调整身体功能,例如用水煎服人参、黄芪、当归等。这些中药被认为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对于缓解疲劳感和改善情绪低落有一定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使用需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购买和服用。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均衡饮食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应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摄入,如八宝粥、黄豆和瘦肉,以支持神经系统功能。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咖啡因和糖分,以免加重情绪波动。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为什么运动完情绪低落想哭
运动完情绪低落想哭,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由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1、正常现象运动完后会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心跳加快、肌肉酸痛等症状,也会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出现情绪低落想哭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可以不用过于担心,也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在休息过后症状会逐渐缓解。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建议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治疗。同时,还可以配合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3、焦虑症焦虑症是指在日常情况下,出现强烈、过度和持续地担忧和恐惧,可在几分钟之内达到顶峰。患者会出现紧张不安、难以控制的忧虑、心率加快、睡眠困难等症状。建议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丁螺环酮片、艾司唑仑片等药物治疗。同时,还可以配合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4、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患者会出现情绪高涨、易激惹、抑郁悲观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思维奔逸、睡眠减少等情况。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碳酸锂片、卡马西平片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心理社会支持疗法进行治疗。5、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常伴幻觉、偏执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奥氮平片、利培酮片等药物治疗。同时,还可以配合社会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改善。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属应多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如果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