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症状 > 正文

心内科女专家亲授护心之道 女性更应护心

39健康网举报/反馈
李小鹰 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
查看名医介绍收起名医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名医介绍:主任医师 ,擅长领域:多年来从事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老年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心力衰竭、各种心律失常、心血管急症特别是高龄老年的心血管病危重症方面有较为独特的诊治经验甲状腺疾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治。

  编者:作为医生,她们非常辛苦;作为女人,她们也很容易“伤心”,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她们是如何保护自己心脏的?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请多名心脏科女专家讲述自己的“护心之道”,希望读者可以从中获益。

  60岁

  想法睡够7小时

  2个月前,我度过了61岁的生日,可我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做医生36年了,我一直忙碌在临床一线:出门诊、查房、带研究生、做科研、给医学生讲课、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每天都排得满满的,非常辛苦。特别是在连续抢救病人时,时有身体承受不了的感觉。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医院每年给我们安排了详细的体检,我的各项检查也都是正常的。经常有人问我,如此忙碌的工作状态下,如何保持一颗健康的心脏,我有三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第一,保证基本的睡眠。

  大家都知道,睡眠是体力恢复的基础,这对女性尤其重要。研究显示,每天睡7个小时的人寿命最长。所以,我一直努力确保自己的睡眠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争取达到7个小时。做医生,熬夜早起是常事,很难连着睡上六七个小时,我就白天抽空补点觉,比如中午小睡一下、在出租车上打个盹,自己创造机会来保障睡眠时间。

  第二,生活尽量规律。

  不少病人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发生在出差前后,这是因为生活的规律被打乱了。我们的健康离不开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工作,生活规律一旦被打乱,机体的代谢和调节都会变得很辛苦,因此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要努力维持规律的生活。

  闲有规律,忙也要有规律,不要总变来变去。我属于忙的那类人,所以我给自己制订的“生活规律”很简单,容易坚持:当不得不连续工作时,每五六个小时要“小休”一下,例如坐一会、吃饭、躺一小会;每10—12个小时“大休”一下——休息3个小时以上,及时让心脏“喘口气”、补充能量,不要过于疲劳。

  坚持锻炼非常重要,但医生几乎不可能抽出专门锻炼的时间。不过,我们至少属于半体力劳动者,我曾用计步器测量过每天走的路程,大约是3—5公里,每天都是如此,这就算是我的锻炼了。

  第三,保持心理健康。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很累、很郁闷的时候,要保持心理健康,宣泄和宽容比什么都重要。宣泄的方式有很多种,低级的方式是发脾气,高级的方式则是转移——我的做法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去看一场演出、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甚至只是安静地坐一会,闭上眼睛联想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把不愉快抛开。当然,最常用的宣泄方式还是倾诉,向亲近的人倾诉自己的烦恼。

  此外,还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容许别人对自己持反对意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可以团结更多的人,才能创造令自己开心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60岁以后的女性已经过了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它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也降低了。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各个器官都发生了退行性改变,60岁以后尤其明显,这是身体状况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部分女性得心脏病的风险甚至会超过同龄男性。大家要认清这一点,自觉做好预防工作,让60岁成为生命的新开端。

  50岁

  边听英文边锻炼

  虽然我的身体没有大问题,可是“岁月不饶人”,过了50岁,我明显感觉到劳累后疲劳感比原来明显了。于是我及时把时间安排做了调整——工作的时间是绝对不能减少的,我就把其他能节省的时间都省下来,不看电视了,尽可能减少外出应酬,这样来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和规律的生活,让自己的体力及时恢复,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

  还有坚持锻炼。医院和我家之间是四站地的路程,我尽量坚持走路上下班,晚上和周末继续在家里走路。通常我会把电视打开,调到英语频道,把音量放大一些,一边听着英语一边在房间里走。还不时加上一些辅助动作,比如扩胸、甩手等,这样可以增加运动强度。女性年纪大了,关节往往不太好,所以我不要求自己走得太快,但是要保证时间足够长,每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每周至少两次。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练习了英文听力,还能放松紧绷的神经,一举三得。

  在吃的方面,大家都知道,医生的工作比较忙,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还不能按时吃饭,所以我让自己尽量每天都吃一个苹果。西方有句谚语,“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的营养价值很高,不仅含有多种维生素,可以补充我在饮食营养上的不足,而且纤维素的含量也比较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其中,果胶还可有效降低胆固醇,保护血管。

  最后,我还想和大家说,50多岁的人,将会面临亲人们的生老病死,我们要努力做到不大喜大悲,尽量以一颗平常心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

  40岁

  多吃大豆类食物

  过了40岁,女性很快就要进入围绝经期,雌激素对循环系统的保护逐渐减弱。女性绝经前,冠心病患病率明显低于男性,绝经后则会明显增加,许多人还会患上高脂血症。所以,一定要格外关注个人健康,不能再拿“老眼光”看自己。

  以我为例,40岁以后,很明显地感觉到,尽管和以前吃一样的东西、保持同样的运动量,却更容易胖起来。胖是我们能看到的变化,事实上,身体也在悄悄发生着肉眼看不到的变化——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0%,冠心病风险就增加38%。

  年轻时,我对生活方式不太重视,经常在外面吃,运动也不规律。随着年龄增大,我逐渐意识到,别人得的病,自己也会得。不过,疾病来得早还是晚,轻还是重,对身体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些也都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变,因此,这些年我有意识地改变了一些生活细节,比如吃饭的问题,尽管中午因为忙只能在医院凑活,但是晚饭一定回家自己做,吃得清淡些。

  大家都知道低盐、低油饮食对身体好,所以自己炒菜时会有所控制,但往往会忽视一些“隐形盐”——酱菜、香肠等半成品、成品食物中的盐量比较“隐蔽”。因此,对这些食物,也要像对待肥肉、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一样,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另外,大豆中的异黄酮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适当弥补雌激素降低对身体的不利影响,所以我在食谱里给自己增加了不少豆类,比如炒黄豆芽、豆浆等。

  吃完饭我会自己收拾家务,这也是一种锻炼方法。然后下楼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再继续看书、写文章。这种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不但放松心情,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会有一个较长的无症状期,因此,40岁后的女性每年都要做体检。对待体检结果要做到“宠辱不惊”——若发现问题,不要恐慌,应去医院做进一步诊断;若没发现异常也不代表以后不会得病,仍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0岁

  感觉心慌别紧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 王鸿懿

  随着年龄增长,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越来越需要照顾,孩子更是需要妈妈的呵护。可是在医院里,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医生又要管病房、出门诊,还要搞科研、写文章,每天忙得分身无术,锻炼已经有好长时间与我无缘。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出来了,从去年开始,我觉得自己的体力越来越差,常常感到心慌、头晕,摸摸脉,竟然有不少“停跳”,我是得了心脏病吗?

  我首先对自己的症状做了以下分析:1.我才36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还不属于心脏病的高危人群;2.我没有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紊乱等心脏病的危险因素;3.每年体检都正常;4.我的心慌胸闷尽管在快走和上楼时比较多,但并不影响工作。而且,有时忙起来不难受,休息时才“乱跳”,所以应该不是严重问题。而后,我在难受时做了心电图,发现只是有一些“早搏”,其他都正常。看来,不舒服是因机体比较劳累造成的,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睡眠。

  于是,我重新规划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晨定点起床,一定要吃早餐。先用15分钟走两站地,再去坐公共汽车,这样就保证每天30分钟的行走时间。中午尽量抽时间打个盹,哪怕趴上10分钟也好。下班在公共汽车上“闭目养神”,如果有座位就睡一会。晚上12点前必须睡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心慌和头晕的次数少了很多。

  在门诊,常有同龄女性因为上述症状来看病,的确,繁忙的生活、较大的工作压力,对身体必然会有影响。如果出现了心慌、胸闷等不适,先不要紧张,因为越紧张,我们的神经系统越容易出现调节紊乱。到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没有异常,就从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各种小问题长期积累,日后就有发展成心脏病的可能。所以要重视不适症状,及时调整,避免疾病真的发生。【以上转自《生命时报》】

  相关文章 参考医院

  过节如何不伤”心“

  心脏病人一半血糖高 警惕心绞痛!

  宋美龄喝牛奶治好低血压?

  冠心病人警惕“出汗” 网友热评心内专家推荐

  北京高血压全国第一

  专家提醒:警惕高血压 每天一个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