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坚持正确的教学,坚持脊椎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正确的教学,坚持脊椎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董安立

   1917-18年,欧美爆发了远重于03年惊心动魄的“非典”的感冒大流行,范围之广、死亡率之高令欧美人至今谈虎色变。但是,在瘟疫过后某地区的相关报道显示:常规医疗门诊的93590个患者6116个死亡,死亡率约为1/15,而在脊骨神经医学门诊的患者之中死亡率据三处不同地方的统计分别为艾瓦州的4735个患者6个死亡,奥克拉荷马3490个患者7个死亡,还有一份报道说233个已被常规医疗放弃治疗的患者在经过脊骨神经医生治疗后大部痊愈,只有25位死亡。该报道披露后立即在全美掀起了脊骨神经医学发展的高潮,至1924年全美脊骨神经医学大学数量达到60余所。脊骨神经医学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这个专业会有这样的疗效呢?。

   这是在脊骨神经医学发展初期的一个事件。这个专业之所以会有如此神奇的疗效,除了它的系统性矫正技术,即一大堆针对脊椎,甚至整个骨骼系统的“绝活”,更重要的是它的影像学分析及各个脊椎相关学科科学性,以及它的自然疗法理论。常常有学员这样问我,希望老师多讲手法,不用讲X-线片的分析,不用讲理论。我则这样回答,手法固然重要,但是它只占这个专业的5%。如果你学到了如何分析脊椎结构的方法,也学到了如何诊断脊椎病,如何确定治疗的方案,就算你没学到手法,你也知道患者是何问题,知道应当怎样治疗。如果只注重手法,以为有了“奇妙”的手法,就可以解决脊椎的问题,那就是说明你还不够懂得脊椎,思想还停留在不够科学的阶段,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时代。古时,人们凭借多年的实践与累积总结到手的一些“绝活”,并且以此为生,轻易不肯授徒,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到了现代社会,知识是社会的,专业是系统的。所谓的绝活手法,在整个庞大的脊椎医学的系统知识中只占一小块儿。

 

   脊椎是复杂的,如果没有学会对脊椎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生物力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等等的足够了解,就不会安全地、有效地、科学地、深入地、全面地诊断与治疗脊椎。我常常在课堂上讲:“你每一手推下去,都必须有科学依据”。记得曾经有一个尚未完成本专业教程的医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在按摩一位情况很复杂的50多岁中年妇女以配合我做脊椎矫正工作的时候,我发现他擅自在不看患者记录,不了解患者脊椎结构的情况下就给那个妇女“矫正”了一通。当我接待患者的时候,患者的脊椎骨不再出现被矫正时常有的“嘎达”声,这时患者说刚才已被推动过了。我立即严厉批评了他,并且责令他写检查。但是,他在检查中只说了一句“我不该擅自矫正脊椎”之外,却写了一大堆我也是从师于名师,我也有绝活的手法,我没出过事,请董老师相信我!我看到后感到这种思想实在是无知至极!许多医疗事故就是在这种无知的,抱有侥幸心理的施治下发生的。即使很多时候治好了,也常常并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治好的,治不好也不明白为什么治不好。还有一次我的一位助手在为一位患者治疗了7次之后,患者出现了右手臂严重疼痛以至于抬不起来了。我检查之后发现,助手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胸一脊突右旋的,根据X-线分析并没有错,如果把它再推回来则是不合乎逻辑的。或是发生了矫正过度的情况?或是什么不明的原因把患者治坏了?经过仔细的检查后发现,患者的第三胸椎有着比第一胸椎更为明显的右旋,是否由于胸一的复位造成了胸三椎的不适应而产生了症状?从胸三的旋转,与症状的特征来看,这是完全可能产生的。于是我就对胸三也进行了矫正,之后,患者站起来时感到,右臂的症状立即消失了,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试想,如果我们对脊椎没有充分的了解,就不会有足够的信心很好地把握住患者的治疗过程,甚至酿成投诉事件。

 

   回国从事脊椎矫正学教学工作已有10 年的时间了。回顾过去,我感到我们坚持了严谨教学的科学精神,凡一入教室便倾囊相授,使许多医生受益而造福于一方百姓,甚感欣慰。然而,又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改进,令我感到汗颜。但是,我从未放弃过开班,也将不会放弃,还要不断地坚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推动脊椎健康事业向前发展。有许多学员感谢我教了他们,让他们很快就可以买房子、买车了。但是,我要感激学员们,正是你们的参与,才使我有了存在的价值,是你们的参与支持了我的推广工作,在此,我诚心地感激老学员们!同时,也请广大的医生支持我开办培训班,把脊骨神经医学带回到你那一方去,大家受益。

2011年6月

2016-02-01 22:22:31浏览7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